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 >

在八百里巢湖之滨,在巢湖半岛的西岸,在合肥市的东南方,有一颗闪光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她就是江淮侨乡--六家畈古镇。
 
六家畈是吴氏的祖居地,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宝庆年间,六家畈兴隆始祖七三公(字宛廷),自徽州经宣城一路北迁,来到四顶山下安家落户。吴氏始祖天性恬淡,读书乐道,不尚利禄,累召不仕。娶妻张太孺人,耕读传家。二世祖再三公又生六子,北移三里至岗畈一带,各立门户,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此后,吴氏更加人丁兴旺,逐步发展成“三岗六份”九个村庄(席家岗、汪家岗、枣林岗、大官份、小官份、前份、后份、东份、山石份)。经过世代繁衍,吴氏后代居住地进一步扩展,在六家畈范围内的有洼地吴、河西吴、鸡鸣山、上塘堰、下塘堰、笏山臧、吴尚楼、荒塘堰、小吴村、陶王村、小徐村、吴大海等村;还有分布在本县镇外有的吴堡、孙岗、护城、土城埠;巢湖的马尾河、吴家咀、忠庙、陈吴村、柳树棵、庵后吴、庐江的永兴圩、同大圩和白山镇等地。他们世世代代辛勤耕作,把巢湖之滨这块土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六家畈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有众多的文化历史古迹,吴氏始祖七三公墓园最为古老。墓地位于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山北麓,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吴氏后人的精心保护。2016年,墓地修葺一新,建成墓园,成为肥东县级文物保护点。
 
墓园前有一座气势宏大的牌坊。墓园内,吴氏始祖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墓前神道两侧有石人石马,广场上建有一片将军碑林,镌刻着从明朝、清朝、直到北洋和民国时期吴氏十六位将军的生平事迹。从这些碑刻介绍中,可以看到八百多年来,吴氏家族世代耕读传家。然而,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有族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劳。
 
最早的是四世祖吴良和吴祯兄弟,他们是三世祖兴三公和妻陈太孺人所生的二子。良、祯二公成年后,因故去定远。后来,追随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的腐朽统治,屡立战功,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开国功臣。大明王朝建立之后,吴良和吴祯兄弟被分封为江阴侯和靖海侯,吴良次女嫁与朱元璋的皇七子、齐王朱榑,成为齐王妃。吴祯五女嫁与朱元璋的皇十二子、湘王朱柏,成为湘王妃。据《明史》记载,良、祯身后分别被追封为江国公和海国公,赐葬在钟山之阴。现今,在南京钟山风景区的吴良吴祯墓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到了1427年(明宣德丁未年),吴氏五世祖吴镒考取进士,成为六家畈****位进士。吴镒以文官身份统领军队,立下军功,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吴镒为官廉洁奉公,关注民生,享誉甚高。他因在京师常乘花马,人称“花马吴”,或称“骢马御史”。后升任南阳知府,他为人刚直不阿,从不趋炎附势,故归隐不就,终老乡里。
 
将军碑林中,还有清朝后期吴氏家族涌现出的一批淮军将领。其中有淮军华字营首任统领、按察使、资政大夫吴毓芬(正二品);续任华字营统领、直隶天津河间兵备道、荣禄大夫吴毓兰(从一品);“仁字营”统领、正定镇总兵、建威将军吴育仁(正一品);仁字营管带、通永镇总兵、振威将军吴谦贞(从一品);武显将军吴球贞(正二品)。还有跨清朝到民国两个历史年代,1924年被北洋政府授予质威将军的吴桐仁。
 
据民国三年《吴氏族谱》所列,在晚清时期,吴氏家族五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多达八十余人。其中,有十一人被供奉在中庙的淮军昭忠祠。昭忠祠建于1894年,是中国淮军的“总祠堂”,由吴毓芬长子吴兆楣督建而成。李鸿章亲自题写“淮军昭忠祠”匾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撰写了楹联,安徽桐城派名士吴汝纶创作了《合肥淮军昭忠祠记》。中庙的淮军昭忠祠内供奉了一百二十位淮军将领牌位,出自六家畈吴氏家族的有吴毓芬、吴毓蘅、吴毓兰、吴育仁、吴承志、吴谦贞、吴兴仁、吴椿、吴国瑞、吴沛然以及吴鸿逵。
 
这里补记一段吴氏子弟可歌可泣的历史。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出兵援助。为此,清政府租借英国商船高升号等运送士兵和武器支援朝鲜。当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日益强大,企图控制东亚地区。7月25日,载有清军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在朝鲜丰岛海面,遭到日本军舰的阻截。官兵坚决抵抗,誓死搏斗。最终“高升号”不幸被击沉。船上1116名官兵来自吴育仁统领的“仁字营”,仅有245人获救。871名江淮子弟葬身海底,壮烈殉国,其中六百人是六家畈吴氏子弟兵。高升号事件是甲午海战的导火索。2014年,****电视台以这一事件为主题,拍摄了纪录片《长恨歌--高升号事件揭秘》。
 
将军碑林里还有几位民国时期的将军。其中有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任民国海军次长,代理总长的海军中将吴纫礼;与冯玉祥结为拜把兄弟,积极讨伐张勋复辟的陆军中将吴中英;参加过远征军中将吴渤海;在抗日战争中任第八战区副总监的中将吴廷纪;曾任职正太铁路的少将司令吴近义;参加抗日战争的少将吴义勋;还有早年留学德国,后担任驻德公使馆武官、****军校高级教官的少将吴光杰。
 
碑林里还有一块碑是纪念著名学者吴保璋。他是五四运动时期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之一。在北大读研期间与毛泽东、胡适、梁漱溟等多有交往。
 
始祖墓园内,在墓的两侧还分列了九块归宗碑。包括吴良公在蚌埠吴小街良后裔,吴祯公在固镇县吴禅堂的后裔,桐城市许小湾吴氏支系、繁昌县黄浒支系、合肥东七支系、合肥四十井吴岗支系、合肥瑶海磨店支系、合肥市北七里塘支系、贵七公下迁居于肥西和舒城之长元公后裔、小河湾支系等。这些迁居到省内外各地的吴氏后裔,时隔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却不忘祖先,寻祖归宗,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吴氏始祖的子孙现有人数达二十万之众。
 
 
六家畈镇上的吴氏祠堂是纪念吴氏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祠堂是在古祠堂的遗址上重建的。吴氏最早的古祠堂建于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清光绪六年修葺翻新,民国三年焚于火灾,四年后按原样复建。老祠为三进,每进五间,门楼为宫殿式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门前有石鼓、旗杆,是吴氏出过举人、进士的标志。黑漆大门上的对联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宗祠定“敦伦堂”为堂号。祠堂大厅内供奉着五世祖吴镒的画像,红袍皂靴,气象威严。厅内还悬有清末民初的历史名人吴桐仁、吴中英、吴纫礼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各一块。厅的两边还悬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老祠堂厅前院内向西有一角门,通往淮军统领吴毓芬的专祠。专祠内挂吴毓芬的画像,上方有一块慈禧太后题颁的金底黑字“寿”字横匾,两边是李鸿章、李翰章题写的匾额。
 
1973年,古祠堂被红卫兵拆除,祠内珍贵文物全部被毁,包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黎元洪、袁世凯、冯玉祥、孙立人、段祺瑞和卫立煌等人的题字和匾额,令人扼腕。
 
2008年,吴氏族人重建了吴氏宗祠,2019年重建了门楼。新祠堂规模远不及老祠堂宏大,但在传承吴氏家族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走近祠堂前的广场,仍可以看到古代考取举人和进士的标志物--石鼓旗杆。祠堂门上有“兴隆世家”四个大字,是朱元璋为表彰吴良吴祯兄弟的赫赫战功而题写。
 
祠堂的****进大厅,正面门头上按照老祠堂布局,悬挂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周边墙上的展牌,介绍了六家畈吴氏起源和世系、六家畈养正学校历史,以及各归宗碑的铭文。
 
走进天井,院内种植了冬青树,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多块大理石功德碑,记载了吴氏宗亲为复建祠堂的捐款情况。第二进大门两侧的外墙上,分别镶嵌了吴氏宗祠理事会的名单和重建吴氏宗祠碑记。
 
祠堂第二进是祠堂的主厅,正****的香案上方供奉着兴隆始祖七三公的画像。两侧的楹联概括了始祖筚路蓝缕,振兴家族的辛勤付出和重大贡献。主厅东面山墙悬挂着吴氏祖上名人吴良、吴祯、吴镒和吴毓芬的画像。西面山墙有十六位将军的生平事迹介绍。北面西墙上是吴氏家族现代杰出人物的简介。他们当中有早期因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而被杀害的革命烈士(吴可);参加渡江战役的老革命(吴德章);有杰出海外华侨(吴世珊、吴朝玉);有海内外著名学者、中科院院士(吴一戎);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委、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吴大定);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教授;有台湾著名影视明星(吴静娴)和解放军军旅艺术家(吴凡);有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荫松),各条战线的技术业务骨干;还有担任各级领导岗位的党政干部;以及著名企业家。北面的东墙上还张贴着吴氏部分名人字画。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4年到2018年的一百多年间,吴氏子弟纳入族谱的大专以上学历者达数****。这些人员中,有保定陆军学校和黄埔军校毕业的数十人;在海内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数百人;大学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上****;厅(师)级和县(处)级干部多人。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是建国后培养的人才,是新中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六家畈吴氏的光荣和骄傲。
 
祠堂第三进是享堂,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侧墙上挂着吴氏字辈“乾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嗣永承贤睦,光前重德才”。这30个字辈用字来自宗谱。六家畈族谱始于1594年(明万历22年)。从这些字辈用字上,可以看出吴氏家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享堂内还有慎终追远《祭文》和一块告示牌,告诫子孙后代遵守吴氏家训,做到忠孝仁义。
 
六家畈地理位置优越,风光宜人。东南有青阳、白马、茶壶、四顶诸峰环抱,小镇四周冈峦环绕,天然形成一块盆地。有人说,六家畈藏风聚气,人财两旺,得益于六家畈的****和地势特点。据传,老祠堂在选址时考虑了****因素。宗祠大门正对着茶壶山。茶壶山有一块巨大的奇石,形似壶嘴,终年滴水不断,象征着文如泉涌;祠堂门前广场占地广阔,建有一座泮池,拟作砚台。这方“巨砚”正对茶壶山壶嘴的滴水,“墨水”源源不断;濒临巢湖边还有一吴氏古塔“振湖塔”。古塔位于祠堂的西侧,像是一杆巨大的毛笔。人站在祠堂门口,伸手提起古塔“毛笔”,蘸着“巨砚”源源不绝的墨水,书写一篇篇锦绣文章。
 
后来,有好事之徒敲断了这壶嘴,以期破掉六家畈****。这一行为破坏了巢湖之滨一处可贵的自然景观,却没能阻断六家畈人才之源。其实,六家畈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真正原因不是靠****,而是得益于吴氏家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数百年来,吴氏子孙恪守始祖七三公“读书乐道”的遗训,历代吴氏贤达又相继制定族规家法,用以端正族人的行为举止。
 
中国封建社会实施宗法制度,族规、家法是国法的重要补充。翻开《吴氏族谱》可以看到吴氏家族的族规家法自古就有。族人如有违反家规者,轻则自家惩戒,重则开祠堂门,合族焚香告祖,按族规严惩。吴氏家法根据时代变化而修订,比如,十九世纪中叶,同治六年(1867年)族谱上就增加了二条家规:不准开设鸦片烟馆、不准亲族相讼。
 
族谱上还有“处家三十六箴言”。要求族人尚礼仪、重耕读、勤俭持家、和睦邻族、早完官税、在外多士君子、尊师重医、不暴殄天物、故旧穷亲勿疏、不喜争讼、婚姻不慕势利等。
 
除了用族规家法来约束子孙,吴氏家族还高度重视集资办学,加强学校教育。
 
六家畈先后出过两名进士和五名举人。除了明朝进士吴镒,其第十二代孙吴毓芳是清咸丰丙辰(1856年)的进士。五名举人是吴槚、吴兆枢、吴延寿、吴承忠、吴孟贞。
 
进士吴毓芳和吴毓芬、吴毓兰及吴毓蘅(云骑尉世职)是四兄弟。他们有一位特别注重教育的父亲──吴璠。吴璠以善良忠厚、乐善好施而闻名乡里。在儿子们很小时候,他就送他们上私塾。孩子们成人之后从军,他又教导他们:“切莫邀功妄杀”、“仁心为质”。每当前方有捷报传来时,他却说:“一战功成郊原流血,何以贺为?”他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遗训:“为人作官皆当念家世清白,不可不自检束为门户玷。勿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勿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心术自然,日厚。”
 
吴毓芬解甲归田后,继承父业,兴办私塾,并和吴毓兰筹措资金,为将来实施义学做准备。19世纪末的1898年,新学在国内刚刚兴起。吴毓兰的长子吴鼎荣,秉承先志,就在六家畈实现义学,使得族中贫寒子弟都能够免费上学。1905年,吴毓芬的长子吴兆楣改义学为学校,校舍32间。举人吴孟贞成为首任校长。取名为“吴氏私立养正小学”。养正学校的“养正”二字出自《易经》蒙卦的“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的纯正无邪的品质,养成正直、正道、正义之言行习惯,才是造就圣贤的成功之路。晚清时期,六家畈有一座气派的“文星阁”。民国初废除科举。“文星阁”改成“字纸楼”,焚烧收集而来的废纸残书。族人们敬惜字纸,是对文字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
 
1918年(民国七年),为了使吴氏农家子弟接受更好的免费教育,曾任北洋政府******秘书长的吴中英中将和二弟吴中流募资,在养正小学校园内创办了“庐阳湖滨初级中学”。首任校长为吴兆楣。名誉校长吴中英亲手撰联“养气凝神,学古有获;正心诚意,入德之门”。总理段祺瑞为该校题写了“求所以立”的匾额。冯玉祥将军捐款三千大洋,成立了“焕章图书馆”。
 
养正小学的资金来自吴氏祠堂内的公款、学田和市房等。湖滨中学主要是依靠个人捐款。投之以桃,报之以李。20世纪80年代,重建养正小学的倡议得到了海内外乡亲强烈反响,十余年共获捐款208万,房屋215间,其中吴宗俊家族和吴朝玉家族共捐故居及“也是园”等处房屋94间,吴世珊家族捐款90万元和房屋98间。
 
“吾之族,吾谋之。”六家畈吴氏族人这种“拧成一股绳”的互帮互助行为,可以追溯到晚清。1856年(咸丰丙辰)发生特大旱灾,引发大饥荒。为避免惨剧再次发生,吴毓芬在六家畈倡建义仓。1870年前后,义仓救助了没有生产能力的困难户,在灾年和青黄不接时帮助族人度过难关。义仓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吴毓兰、吴育仁,以及许多族人大力支持,纷纷捐谷捐银。吴毓芬担任义仓总管,带头慷慨解囊,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据族谱记载,义仓自成立后,共获捐稻谷5.4万公斤(601.8担)、洋钱186元。到1894年,义仓内粮食存储高达3000余担。以吴育仁为首的管理者为了以谷变值,置买田产,建成了义仓田。
 
由此可见,吴氏家族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家族兴旺,这些不是靠****,而是靠族规家法,靠教育带来的知识和力量,靠族人之间的团结互助,风雨同舟。

 
六家畈古民居是目前合肥地区****的古民居群之一。现存的大多建造于清末民初。当年,一批淮军将领经济实力雄厚,营建了一大片级别很高的民居,有六大片,共有房屋13幢、33路。其中正屋205间、厢房111间,走巷5条,花园两处“也是园”、“颐园”,公、私祠堂各一处。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灰瓦,齐山飞檐,砖雕木雕精细,每栋房屋两边设有风火墙,建工考究。由于这些古宅质量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部分民居曾作为康复医院,老祠堂作为药库,接待救治了大批抗美援朝志愿军伤员。
 
后来由于经过多次运动,这些古宅民居不断遭到破坏,加上风侵雨蚀,破败不堪,有的房屋仅剩轮廊,有的仅剩几棵古树名木。目前整修恢复原貌的有3片,共8幢21路95间正屋、55间厢屋。已经修缮完工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的故居,现在被称作“吴家花园”。吴球贞故居现在用作安徽票证博物馆。吴育仁故居和吴谦贞故居正在规划建设民间文化博物馆。这些古民居都已被列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巢湖风光的建设,吴氏家族在历史上也不遗余力。巢湖姥山岛上的文峰塔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战乱停工。1878年(光绪四年),李鸿章把“工未及半”的文峰塔续建任务,委托给了吴毓芬。文峰塔内除了崇祯皇帝的题额外,还留下了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三兄弟的墨宝,数十位淮军将领如张树声、刘传铭、周盛波、吴长庆等人的题词。这些淮军将领,包括李鸿章家族,与吴毓芬吴毓兰家族互有联姻。此外,李鸿章的《姥山塔碑记》和吴毓芬书写的“天心水面”及长诗《姥山歌》也留在了文峰塔。文峰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成了巢湖风光的标志性建筑。从巢湖岸边一眼望去,湖面烟波浩淼,帆樯如影。姥山独卧湖中,清秀婉约。文峰塔依山傍水,凌空映波。素有“湖天****胜地”称号的中庙挺立湖岸,美不胜收。一百多年来,在浩瀚的巢湖怀抱里,姥山、文峰塔及隔水相望的中庙,构成了一幅精美绝纶的风景画。
 
在六家畈湖滨红石嘴公园附近还有一座吴氏宝塔--振湖塔。该塔1892年由族人集资,吴毓芬的长子吴兆楣牵头建造。塔有七层,高十二丈,呈六棱形。宝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塔之每层周角上均系有铜铃。宝塔的大门两侧镌刻着吴兆楣所题长联:“一柱挺峥嵘,结构增辉,所期真宰膺灵,古往今来钟正气;八维扶磊呵,廛阚既庶,溯自前人相宅,湖山俯仰动遐思。”横批:“万象浑观”。塔内共有十二处石刻,其中有吴兆枢的“气凌霄汉”,吴鼎荣的“崛岉青云”,以及吴育仁的“奎光应端”和吴谦贞的“八荒矫思”等题词。这些楹联和题词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振湖塔是合肥地区保存尚好的一座古塔。合肥市、肥东县及湖滨乡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于1996年拨专款修整一新。随着巢湖沿岸旅游资源开发,此塔现已开辟成一个旅游景点。
 
吴氏的振湖塔与姥山文峰塔遥相呼应,装扮着水天一色的巢湖,让巢湖半岛的景色显得更加娇美动人。
 
 
据不完全统计,六家畈侨居海外的吴氏后裔达3500余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17个国家,还有港、澳、台胞近五****。在海外的吴氏后裔中,****影响力的是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吴世珊女士、畜牧业教授吴思孝博士,以及加籍华人水利专家吴朝玉等人。
 
吴世珊(1922年-2019年),生于六家畈,幼年就读吴氏私立养正小学。1937年在重庆上大学。1946年作为****位“战争新娘”移居美国。在那个时代,美国社会对华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严重歧视。吴世珊自尊自立自强,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同,进入了美国主流社会。成为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三任美国总统的亚裔问题顾问。她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事业定为面向华人社会服务,办起热线电话“吴阿姨热线”。她的家接待了无数赴美留学的华人子弟,她还资助了一批华人青年才俊。
 
1984年,她又成立“吴阿姨服务中心”。为了保护华人的利益,她甚至诉诸法律,帮人对簿公堂。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工作和真诚奉献,不仅被华人华侨所称道,也被美国社会所承认。她先后获得过三百多个奖,有杰出成就奖、市长奖、人道主义奖等,还是全美妇女会苏珊.安东尼的****位华人得主。
 
吴世珊女士非常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曾先后应******侨办、全国妇联、安徽省外办邀请,回祖国探亲访问,受到隆重礼遇。她还在安徽大学设立“吴世珊奖学金”,为合肥的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牵线搭桥,多次引荐美国的企业家和台商前来考察投资,两度带团返乡参加“中国合肥************项目--资本对接会”。在纽约,她经常接待出访美国的安徽代表团,共同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贡献。2003年,她荣获“合肥市荣誉市民”称号。她年过九旬后,还编辑出版了一本联合国资助的关于青少年环保的书籍。2019年,她以98岁高龄仙逝。
 
吴思孝(1920年-1984年),早年就读于****大学畜牧兽医系,后在****农科院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机会,赴英国剑桥大学读书。毕业两年后赴美国继续深造,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畜牧业终身教授。
 
1980年8月,他应邀到北京农业大学做学术报告。1983年他退休,再度归国讲学。次年九月他应邀赴台湾东海大学授课,1984年11月不幸逝世。其夫人在东海大学畜牧专业设立了“吴思孝教授纪念奖学金”。
 
吴朝玉(1922年-2009年)。三岁丧母,由外祖母李国济(李鸿章侄孙女)抚养成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黄浦军校第十八期。1943年参加对日作战,两处负伤不退,获得嘉奖。后随远征军与日军血战。1947年,孙立人将军任命他为参谋。1948年随孙将军赴台,考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国深造。六十年代后期移居加拿大。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他作为加拿大BC水电公司的专家,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此后,他多次应邀回国讲学,为了替国家节省资金,他不仅婉拒授课费,连差旅费也自掏腰包。先后在清华大学、中科院水电研究所、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华东水电学院、安徽科协等十几个单位讲课。他对北京十三陵水库、葛洲坝水电站等******水利项目提供了专家意见。他还赠送安徽农学院一套40余册的有关昆虫分类纲目的珍贵文献。
 
1984年应中国水电部的邀请,吴朝玉作为加拿大水电六人专家组成员之一访华,促成了中加合作,并提交了红水河龙滩水利发电工程与三峡水力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为此,加方启动无偿外援计划,为龙滩水利工程投入40万美元,为三峡水力工程投入1200万美元。
 
为了帮助祖国培养人才,经吴朝玉的努力,加拿大每年接受中国水电专业访问学者进修学习。吴朝玉邀请这些访问学者在家中吃住,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1991年,吴朝玉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捐款,设立了“吴朝玉奖学金”,成为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的******。他退休以后,花费了许多心血翻译《地下水开发手册》,并出资八万加元精装出版,赠送一千本给国家水利电力部、各大学水利专业人员和图书馆作为参考文献。吴朝玉去世后,其夫人卢觉慧博士拿出10****民币,替吴朝玉在安徽设立奖学金,奖励省内****的高中毕业生。
 
由于六家畈海外华侨众多,且具有影响力,2006年5月,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侨办正式批准六家畈镇为“侨乡”。这是安徽省首次批准的****侨乡。
 
八百多年来,吴氏家族聚族而居,商修事业,农耕先畴,重视教育,历经世代的风风雨雨,逐步把六家畈打造成了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和华侨之乡。如今的六家畈遇到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近些年,结合巢湖风光带的旅游开发,合肥市、肥东县和六家畈镇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六家畈历史文物和古迹的保护,着力打造江淮侨乡”,并积极筹款,组织民营企业家斥资,对六家畈镇的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提出了“一镇、两带、三区”的建设目标。“一镇”即皖中风情、淮军小镇;“两带”即玉带河民俗风光带、湖岸生态休闲带;“三区”是梦想田园与户外活动区、商务养生度假区、创新创意园区和颐养中心。
 
走进21世纪,古老的六家畈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