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祐公碑记》之探讨

     始祖吴祐(公元871~961年),后唐及吴越国时期的人物。他生平家谱中有较清楚的记载,但是与目前已知的吴氏源流似乎搭不上明确和直接的关联。为此,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查询。让我从其碑记说起吧。该碑于宋朝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祐公的玄孙立于祐公所建立的佛教庙宇中,目前该庙尚在。碑文如下:
公讳祐字龄交当唐之未世兵戈骚扰盗贼烽起时年十余卓有成见又博学能文器量宏达迨至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沉缅色畋歌舞之乐朝政荒颓两河流徙赋调不给军士几踣乃预借明年租税民大愁苦哭泣道路相望公曰此豈可以无一言乎乃以明经对策剴切擢进士第明宗时安重晦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大异之清泰元年为三衢刺吏明年丙申拜武威节度使又丙午遣兵至福州明年丁未由闽归衢年已七十余矣恳词求致仕卜居    (以下省略)
      我的译文如下:
祐公字龄交,处在战乱和盗贼纷然并起的唐朝末期。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对事情却已经有了自已非常独特的见解,并且学识渊博,善于撰写文章,才识宏大豁达。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庄宗(后唐皇帝李存勖)沉迷于女色,追求歌舞乐趣,朝政昏庸衰败,两河(指当时的河南河北两道)随处可见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的人。国家赋税不足,供给缺乏,军队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于是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即称预借)。道路上随处可见十分凄惨和怨恨的国人,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面对这种情形,祐公说:怎么可以没有人说一句话呢?于是在明经(唐朝取仕的考试内容)和对策(取仕考试的一种形式)中,切中事理,因而中进士。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时期,安重晦当权执政(当时的后唐枢密使,朝庭的大小事都由他斟酌决断,权势极大,震动天下)。(公元929年)祐公跟随(乌昭遇、韩玫)出使到吴越国。国王询问当时天下疾苦的原因,祐公回答说:一国之主为百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过去有人说过国家不论大小,小国也能够做大事情。国王于是请他留住下来,征听他的治国良策。几个月下来变化很大。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被任命为三衢(现在的浙江衢州,范围包括现在的新安、龙游、常山、江山4个县/市)刺史(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明宗丙申年(公元936年)官拜武威节度使(目前有些文章对该官职写为威武节度使或威武军节度使。威武军是唐朝藩镇名之一,范围包括福、泉、汀、建、漳5个州。当时闽国,以及吴越国都属于后唐的藩属国。掌管藩镇财政、军政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节度使)。丙午年(公元946年)领兵到福州,其军队参与从南唐手中夺下福州。明宗丁未年(公元947年)由福州返回衢州。祐公时年七十多岁,于是真诚地向朝庭请求辞官,并选择地方居住。
      针对碑文,本人有以下几点提出来探讨和向大家请教。
1.祐公中进士时间应该是同光四年(公元926年)。
      从碑文中可了解到,枢密使安重晦曾委派祐公跟随出使吴越国,笔者查证主使为乌昭遇,副使韩玫。本人推测祐公或许是安重晦门下,或者是出仕时与安重晦有交集因而被他使用。而安重晦则是从公元926年因为明宗李嗣源登基才开始当权执政的。同时,这一年(公元926年)也是同光年号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在该年他俩因科举取仕而相识。另外,依据文献记载,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进士科只选中4名进士,祐公不在其列。至于其他科目是否另有登科进士的人,笔者没有看到有官方文献记载。仅有民间或私人家谱记录胡昌翼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以明经科第二名中进士,即"明经胡"故事的来历。
2.出任衢州刺史和官拜武威节度使的历史背景。
      当时闽象吴越一样是后唐的藩属国,但是在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武威节度使王延钧却自已称帝立国"大闽",改年号"龙启"。并且,王延钧在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被其子王继鹏杀害。那个时候后唐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公元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去世,李从厚即皇帝位,而李从珂起兵造反。公元934年三月六日李从珂被立为皇帝。政局稳定后,新登基的皇帝立即(于公元934年)委任大臣去守卫可能被相邻国扰乱的边远地区是常理之中的。并且在原节度使王延钧死后于公元936年委任与闽国交界处的刺史为新的节度使也是上佳方案。因为此时不合适也不可能再在已反叛的闽国內信任其他人了。有了地理位置与闽国相接的新武威节度使,可以为日后收复闽地作好准备。另外,本人查阅资料文章时发现,对该节度使名称,就算对同个人同件事的记载,有时写成武威节度使,有时写成威武节度使,或威武军节度使。威武军是后唐时期的一个藩镇名,管辖福、泉、汀、建、漳5个州。掌管藩镇财政、军政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节度使。王延翰在公元926年三月为首任威武军节度使,被杀后,王延钧在公元927年五月被委任此职,直到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死亡。祐公自公元936年官拜此职直到947年辞官退休。公元947年接着至公元950年此职由吴程担任,吴程当时为吴越国丞相。笔者目前还没有查到记载,可以确定吴程与祐公家族有什么关联。另一方面,也有文献记录到公元946年李仁达(或叫李儒赟)为威武军节度使,但是深入查证可以弄清楚,他的这个节度使是由南唐占领福州时对他的任命,因此与后唐委任的同名节度使同时存在就不奇怪了。小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王延翰、王延钧、祐公的武威节度使是后唐委任的,李仁达的却是南唐任命的。而其后的吴程是由吴越国委任的,因为公元947年后唐灭亡了。
3.领兵参与夺取福州。
      公元944年,闽国连重遇、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王氏兄弟互相征伐,连年用兵,导致闽国大乱。南唐乘机派兵攻打建州,随后也占领福州。其间闽国向吴越国求援。吴越王钱弘佐多次派兵前往福州,最后占领了福州。文献记载,吴越军队一个多月就抵达了福州,远比当初出兵建州救王延政时迅速。笔者推测,其陆路军队就是祐公统领的将士,从吴越国最靠近福州的衢州辖地出发的,路途较其他地方去福州近。吴越国军队在公元947年占领福州后,吴仁达投向吴越国,且到了杭州见吴越王,后回到福州又想反叛重投南唐,结果被福州守将鲍修让斩杀。由此可见,当时福州情形十分复杂。祐公时年已七十多岁,于是提出辞官回衢州。接着,吴越王委任当时丞相吴程为威武军节度使管理福州等地,也说明巩固新疆土之难度和重要。
4.祐公袓上的家族探寻。
       从家谱中可以读到祐公的其他职衔和荣誉,比如御史中丞,上柱国,获吴越国忠懿王钱俶赠墓额敕葬,妻封卫国夫人等,以及他的两个弟弟禄公(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任兵部尚书)和祺公。但是,没有任何祐公祖上的家族文字说明。家谱中祐公像附有宋代大学士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拜题的赞曰,可见******次修谱不迟于1052年。而祐公碑记落款为皇宋熙甯三年仲冬月(公元1070年)。笔者认为该碑有可能为庆祝祐公诞辰一百年而立。不过我还想说的是,这些事件离祐公在世不超过100年,对祐公祖上家族情况应该知晓,但是却为何没有只字入谱呢?祐公十几岁就知书达理、博学有成见、能文且有宏大胸怀,说明受到很好的教育,那可不可以推测是出身在大户人家或者是名门望族呢?碑文也指出祐公中进士后第三年随使到吴越国,笔者认为祐公当时的父母家居住地可能在后唐都城洛阳。不过祐公辞官后为什么没有回到故乡养老而是选择衢州的一个地方居住呢?家谱中也记载祐公建了佛教庙宇,可知他敬佛十分虔诚。
       网上有简短文字介绍祐公时,称为鄱阳人。我把这些文字与家谱对照,其它内容都一样,就是我们的家谱中沒查到有这个说法。
      暂时写到此,衷心聁望大家能够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料或线索。不胜感激。
吴武
2019年3月22日

上一篇:修谱注意事项

下一篇:《祐公碑记》之宗谱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