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吴姓,其源流和谱系:
吴:居地三角城,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嘉靖间由宁夏朔县大坝迁至靖城,万历时思崇迁三角城,分支于小芦子、糜滩、平堡一带,思崇传至 十三世。瑛由靖虏卫指挥使 三镇将军。
--摘自《靖远县志》1995年4月******版?6?1甘肃文化出版社
据《靖远县新志》,吴氏一支源于山西洪洞县,明嘉靖年间由宁夏朔迁靖远,散居三滩、陡城、水泉等地。
--摘自《白银市平川区志》2000年9月******版?6?1中华书局
我族起源
(1)据平川区《吴氏家谱》载“元蒙皇室三狼所带9人,其中2人流落吴家窑;余2人徙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即今营儿门),其中2人一姓赵,散居黑虎岔、黑柴沟;一姓吴,散居黄草湾、大芦子、小芦子,其支裔迁居屈吴山下颜家坝(大坝沿)、张家坪(小水)。张赵吴本是一族三人,互不得通婚”。
(2)元末明初,前元一支贵族人马,躲过明军的追杀,改姓埋名后隐居靖远,逐渐汉化成为今天靖远人的一部分。若笠、乌兰、大芦一带居住的马姓、赵姓、吴姓人家,即为蒙古皇室贵族后裔至今犹被称为“鞑子”。
--甘肃靖远网-走进靖远-历史回眸《靖远人的由来》
“七人七马”之说
洪武三年(1370年),明将徐达奉命征北,将元朝的势力被压在甘肃一隅。在沈儿峪明朝大军与元朝势力隔沟对垒,七天七夜的恶战,只杀得元军尸骨成山,血流成河。20万元兵竟成了徐达军队的刀头之鬼,此战俘获王公大臣多达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人。主师扩廓帖木儿败逃,徐达部将孙兴祖引兵追击,至毛不刺川(今靖远境)与扩廓帖木儿再战,明军败绩,孙兴祖阵亡,护廓帖木儿夺得水筏,顺黄河而下,奔往和林(今蒙古国境内)。
扩廓帖木儿北走后,昴空等九人为李文忠所追击。红罗山寺庙的碑记中留下了昴空等元室“七人七马渡黄河”的精彩一笔;“元末明初,元朝皇室七人逃至红罗山下,在前有大河拦住去路,后有明军追击的万分危急关头,忽然黄河河面上堆起了厚厚的一层浪柴,七人策马过河。明军追至河边,浪柴自行散去。李文忠望河而兴叹:天不灭鞑子啊!”
据《平川区志》载;洪武三年(1370),元皇室后裔三狼济王等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三狼等七人徙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内一人隐居张家坪(今平川区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一姓吴,隐居黄草湾(今平川区大坝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芦子(今靖远县);一姓赵,隐居会宁县黑虎岔。又据平川区《吴氏家谱》载:张、赵、吴本是一族之人,互不得通婚。
吴白蒿子传说
清康熙年间,有一姓路将军,自以为对朝廷有功,在小芦的坟台子大兴坟墓建筑,肆意侵占了大量的农田,致使广大农民无地可种,人们敢怒不敢言。当时我族有一位见义勇为之人,为了伸张正义,为民解忧,他毅然决定在皇上面前告状。当时,人们都十分贫穷,去北京告状得需相当的盘缠,他想自力更生,自己解决。于是,他每天拾柴草担到集市上去卖。待攒得差不多便徙步上京。在一家小店里,同他一起住宿的人问他去哪里,干什么去,他便把路将军私自修坟园侵占大批农田,以及他为民请愿上京打官司没有盘缠,而靠卖白蒿子为资本等事一一说明。那人听完前因后果后,对他说:“现在你可以回去了,你的事我一定代你向皇上告知,你等候消息吧。”由于所带的钱已剩不多,他对那人很感激,并嘱托一定要告知于皇上。
待他转回到家乡时,皇上已下旨,叫路将军停止修建,归还所占农田。原来他在小店里遇到的那个人正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正在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可惜他的名讳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对他为民办了实事赞叹不已,亲切的称呼他“吴白蒿子”。
下一篇:靖邑《吴氏家族叙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