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发展

远人:合肥市六家畈吴氏五举人



合肥市六家畈吴氏家族明清两代出了两位进士:吴镒与其第十二代孙吴毓芳,还出了五位举人:吴槚、吴兆枢、吴延寿(吴焘)、吴承志、吴孟贞,其中,吴槚、吴兆枢、吴延寿(吴焘)三位举人都是吴镒的后代。

 

一、明朝进士吴镒的四世孙吴槚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吴镒第四个儿子吴珎,生了十个儿子,长子吴继祖的第三个儿子叫吴江,吴槚是吴江的次子。算起来,吴槚是吴镒的第四代孙。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吴江,“由吏员考授省祭”。“省祭”即“省察官”,职能是“纠察”、“督察”,明代多设在州县。

 

吴槚,字彦材,明朝弘治辛酉(1501年)科举人,“为豫章牧”。“豫章”,是南昌的别称、古称,最初为汉高帝初年江西建制后的******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唐宝应元年(762年)后,“豫章”不再作为正式区划名称,而作为南昌的别称。“豫章牧”,即“豫章”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二、晚清进士吴毓芳的次子吴兆枢

 

吴毓芳是吴镒的第十二代孙,不是吴槚的后代。吴槚爷爷吴继祖是吴珎长子,吴毓芳是吴继祖第三个弟弟吴继节的后代。吴兆枢是吴毓芳次子,吴镒的第十三代孙。

 

吴兆枢,原名思枢,字植中,号密甫,邑庠生,光绪乙丑(公元1889年)科举人,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赏戴蓝翎,赏换花翎,保举同知衔候选知县。

在清朝,奉政大夫为正五品官职,朝议大夫为从四品官职。

 

三、晚清进士吴毓芳的孙子吴延寿

 

吴兆枢生了五个儿子,吴延寿是其第二个儿子。吴延寿是吴毓芳的孙子,也是吴镒的第十四代孙。

 

吴延寿,更名吴焘,字仲山,号静夫,光绪壬寅(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1900年)恩正升科举人,授朝议大夫,赏戴花翎,钦加运同衔东河候补同知,癸卯(1903年)科考取国史馆誊録,甲辰(1904年)科考取内阁中书,特授宁国府泾县教谕,中书科中书衔加三级,署山东海丰县知事。1914年,六家畈吴氏家族修谱时,吴延寿是倡修人之一。六家畈吴氏祠堂里的对联“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也是他撰并书的。

 

吴毓芳是1856年进士,虽然在33岁时早逝,其祖孙三代中,一个进士、两个举人,在那个时候的合肥东乡六家畈小镇上,也算是耀眼夺目。

 

四、淮军将领吴育仁的第三子吴承忠

 

吴育仁1862年随吴毓芳的哥哥吴毓芬加入淮军,后接任淮军“华”字营统领,再接管淮军“仁”字营,将两营合并为“仁”字营,“诰授建威将军(正一品),赏戴蓝翎,赏换花翎,特赏二品封典,覃恩特赏三代一品封典,赏给‘施勇巴图鲁’名号”。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吴育仁自告奋勇,派兵前往朝鲜增援,1116名“仁”字营官兵乘英国轮船“高升”号前往牙山,途中遇到日本军舰拦截,官兵誓死不降,“高升”号被击沉, 871名官兵壮烈殉国,约600人为六家畈吴氏子弟。

 

吴承忠是吴育仁的第三子,原名吴承绶,字绍基,号文圃,太学生,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诰授奉政大夫,覃恩赏加二品封典,赏戴蓝翎,赏换花翎。光绪丁酉(1897年)举人,钦加同知衔广东分缺间补用知县,军功历保候选县丞”。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当地人也称吴承忠为“三举人”。

 

六家畈吴氏家族1914年修谱和1918年重修祠堂时,吴承忠都是倡修人之一。

 

五、主持吴氏义学和养正小学的吴孟贞

 

吴孟贞,字浩然,号养吾,邑庠生,光绪壬寅(1902年)正科补行庚子(1900年)恩科举人。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其父亲吴楚椿,“派名吴炎利,字炳南,号植斋,县庠生”。

 

1898年春节后,吴毓芳四弟吴毓兰的长子吴鼎荣,在风景秀美、环境宁静的巢湖东北岸镇湖塔侧创立了吴氏义学,“收族中贫寒子弟而教之”,由吴孟贞主持。1905年,清朝政府被迫废科举、兴学校,吴毓芬长子吴兆楣辞官回乡,“以义学之基础,改设养正学校”, 起名“吴氏私立养正小学”,仍然由吴孟贞主持。

 

六家畈吴氏家族1914年修谱和1918年重修祠堂时,吴孟贞也都是倡修人之一。

 

从六家畈明清两朝吴氏家族中这五位举人的家世来看,他们或者出自官宦家庭,或者出自读书人家庭,官宦家庭和读书人家庭更有条件培养自己的孩子读书、中举。那个年代,“中举”本身就不容易,贫寒家庭、“白丁”家庭更难有条件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举人,此种现象,耐人寻味。

 

 主要参考文献:

    1、六家畈《吴氏宗谱》,1914年版(民国三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作者: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上一篇:远人:合肥六家畈晚清吴姓人员中的十四位将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