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华东地区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吴征生一支
吴征生一支
季札次房的迁徙流散
吴季札五子中,以次子吴征生一支最发达。国破家亡后,子征生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子姜氏为妻,生一子,取名启蕃。启蕃之意,当是立志复兴吴国,只可惜吴征生一生复兴无望,最后客死他乡,葬在齐国葵丘(即今山东淄博市)。
吴征生去世后,其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到山东曲阜。他死后也葬在此。吴蕃的儿子叫吴诩,弃政学文,在孔子弟子颜高的门下学习儒家学说,颇有名于当时。吴诩去世后葬在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吴诩娶田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吴暨,次子吴售。吴暨一支,后代散居齐鲁之间。吴售娶石作氏,生三子:垆、庸、裔。吴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去世后葬在山西翼城。这样,吴征生后裔的一支又自山东迁到山西。
吴庸在山西生了两个儿子:吴勾余和吴禅。吴勾余生子叫厥由,与先祖辈季札的五弟同名。吴勾余葬在绛邑(今山西翼城东)。
吴厥由的一个儿子叫吴申。到吴申这一代,家族又南迁到楚国。吴申还颇有出息。在楚国官任大司马的高职。当时战国诸侯争霸已接近尾声,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定局。吴申见楚国必亡,于是急流勇退,携带妻儿老母,自楚国南渡长江,隐居在江西庐山。终日以山水诗酒自娱。
吴申曾在楚国为官,官至大司马。因进谏楚相春申君而获罪,谪居番邑(今江西鄱阳)。因吴申为官清正,文武双全,声名远播,齐王亲自修书请他入齐为官。吴申考虑到自已年数已高,官场险恶,婉辞了齐王的邀请。吴申担心遭到齐王的怨恨,同时也惧怕春申君报复加害,便又搬到离番邑100多里、道路偏僻但山清水秀的龙山居住。
吴申生有一女,女婿是楚国名医。为照料岳父,女婿一家特地从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搬来龙山。此时吴申年过七旬,老伴早逝,但因为住在龙山这样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又有女儿女婿悉心照料,加之自已也精于医道,老爷子是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女儿女婿都劝他再纳个妾,如果能生个儿子,也好延续香火。在大家的劝说下,吴申纳邻村一位梅姓女子为妾。
说起这位梅氏,也不是平常女子,她饱读诗书,从小喜读史书、兵法,吴申和梅氏可以说天作之合,婚后两人感情很是融洽。说奇也不奇,后来梅氏果然怀孕了,而且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在生第1个儿子时,天气骤变,电闪雷鸣,就在风息雨停之际,从吴申的屋里传来了婴儿呱呱的啼哭。此时雨过天睛,龙山一带霞光满天,五彩霞光把龙山照得如同仙境。周围的村民纷纷跑出门观看这奇异的景色,听说吴申老爷子又生了儿子,纷纷跑进来道贺,都说龙山上空天降五彩,这个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是个大人物。据说两个儿子出生时,都有一群小鸟叽叽喳喳飞进吴申的屋内,鸟的嘴里都衔着一颗草,好像在向吴申贺喜,吴申将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吴芮 吴r。吴申在这里调教抚育了。两个儿子:长子吴芮,次子吴莛。吴芮不负祖先,重振宗族的家声,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沙王。
先秦时期吴季札次子后裔繁衍世系(略)
季札四房留守延陵
在季札当时尚有的四位公子中,独有四子吴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的庙祀。《丹阳吴氏宗支录》记载,子玉生了两个儿子,吴忠和吴恕。后代绵远悠长,子孙昌盛发达,世世代代族居延陵,到宋元以后,构成延陵吴氏的主干
长沙王吴芮家族
吴芮封王
吴芮属吴征生这一支,(《江西通志稿》说吴芮是夫差7世孙,应是吴国夫差亡国后子侄隐姓埋名的结果),父亲自楚迁居庐山。
吴芮吴r兄弟的出生,成为吴氏家族振兴的希望。四五岁时,父母便开始教他们识字、读书、下棋,六七岁起就开始教他俩习武和劳作。兄弟俩天赋聪颖,学习勤奋,学文习武进步飞快。尤其是吴芮,从小就表现突出,智力超群,武功出众。等他们长大一点之后,吴申就给他们讲吴氏先祖泰伯公如何开国、爱民如子的故事,引导他们树立建功立业、振兴吴氏家族的志向。又讲吴越争霸的故事,分析吴越战争的得失成败,总结经验教训。还经常给兄弟俩讲解当年先祖、著名军事家吴起的兵法、阵法。
吴芮15岁那年,吴申去世了。临终前,吴申嘱咐吴芮吴r,一要孝顺好母亲;二要努力学好本领,早日建功立业。父亲去世后,吴芮一下子成熟了不少。这一天,他向母亲梅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外出游访,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情达理的梅氏虽然舍不得爱子离开,但还是支持他的想法。考虑到儿子尚且年幼,外面兵荒马乱,便让自己堂兄的儿子、比吴芮大2岁的梅m陪同他一起出游。
吴芮辞别母亲梅氏,和梅m踏上千里游访之路。他们游访的******站便是吴芮父亲生活过的番邑。离开山清水秀的龙山,两人首先来到安乐村边的余水码头。他们租了条船顺江而下,次日船驶至余水鄱水交汇之处,又溯鄱水而上至番邑。番邑此时只是一个小城镇,上岸以后,他们去街上到处走走逛逛,每到一个店铺,吴芮都要问问价钱,向店主了解一些当地民风。听说当地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徭赋众多,百姓生活非常艰辛,吴芮心情非常沉重。他俩从街头逛到街尾,这时夜幕已经降临,便在当地找了一家客栈用餐住宿。第二天,他们又离开番邑顺江而下,因为吴芮从小听了许多吴越争霸的故事,打算从水路前往越国故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十几天后,他俩终于来到了越国故都。他们爬上当年吴越战争时越王勾践退守的会稽山。这里也曾是大禹娶妻、封禅之地。公元前2198年,夏禹在这里大会万国诸侯,成立中国******个朝代“夏”。当年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5000残兵围困在此,可惜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消灭越兵,以至后来被越国所灭。抚今思昔,吴芮感慨不已,对梅m说:“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后人一定要牢牢记取!”
离开会稽以后,两人准备前往吴国故都姑苏。这时吴芮的心情非常复杂。他记得出门之时,母亲梅氏还交给他一幅祖父留下的《太衍水图》,里面画的就是当年吴国的水系分布图。他感觉自己身上肩负着实现祖辈遗愿,振兴吴氏大业的沉甸甸的重任。
然后再游访吴国故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几天之后,他们踏上了吴国故地。来到故都姑苏城,吴芮见到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看到吴王夫差用八年心血建成的姑苏台,被越兵付之一炬之后依然一片废墟,听到仍然在百姓口中流传的西施、伍子胥的故事,吴芮不由发出一阵阵的叹息。吴芮和梅m还来到当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边。这条人工河南起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入淮河。因为邗沟的开凿,使吴国的水军得以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奠定了吴国春秋霸主的基业。如今,当年称霸一方的吴国早已覆灭,为报父仇而大破越军、擒获越王勾践,最后却败亡于勾践的吴王夫差,此时也早已灰飞烟灭。吴芮伫立在河边,心情久久难于平静。
几天之后,他们来到梅里。他俩在这里逗留多日,拜谒了泰伯公陵墓,瞻仰了泰伯庙。虽然泰伯公已辞世久远,但提到他,梅里人都肃然起敬。在这里,吴芮不仅听到父亲给他讲过的泰伯公三让王位的故事,还听到泰伯公被拥戴为君主之后,带领梅里百姓修造城郭、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事迹。吴氏先祖的事迹,再一次激起了吴芮重振吴氏大业、造福万民的强烈愿望。
游完梅里,吴芮正有些踌躇,不知该去何处。这时梅m提议继续北上,去中原看看,顺便去魏都大梁,凭吊当年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古战场,吴芮连声说好。
半月之后,他们来到中原大梁。大梁位於黄河南岸,周围被数条河流环绕,魏人又先后开凿了大沟、梁沟两大人工护城河,团团护卫着城池,成为两道屏障,使大梁城固若金汤。梅m不禁惊叹:“开阔坦荡的中原重地,竟能建成如此易守难攻之城,真是难以想像!”吴芮默不作声,登高细看四周风景之后,才点头道:“当日围魏救赵便在此处,孙膑用兵果真出神入化,实乃天赋奇才。”两人在城外观看询问了足有个把时辰,方才进城。
刚进城门未走几步,只见前面一群人围成一圈,吴芮二人挤进去一看,中间地上坐着一位女孩,女孩头上插着草标。向人打听,原来是女孩父母病重,准备卖身为奴。吴芮顿生恻忍之心,正想取些银两救济,猛然被人一撞,吴芮警觉回头,不提防肩头包袱已被贼人抢夺在手,飞奔而去。吴芮纵身便追,梅m见势也追出圈外,贼人见势不妙,慌忙将包袱丢于一旁。两人正欲上前抓住那贼,没想撞倒一位老妇。这婆婆一把扯住吴芮大声喊叫,贼人趁机逃脱。众人见这边有婆婆哭喊,吴芮梅m又系楚地口音,顿时将两人团团围住。正在他俩百口莫辩之际,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身材瘦削的年轻剑客,约摸二十出头,面色略显苍白,眼中闪着咄咄逼人的光彩。年轻剑客问明缘由之后,慢慢地将众人劝散。好在婆婆并无大碍,吴芮交与婆婆一些银两,躬身谢罪,又向年轻剑客再三道谢,并将他请至附近客栈饮酒叙谈。
剑客拱手问道:“观两位言行举止,不似一般俗人,可否相告何故来到此地?”吴芮拱手还礼道:“在下楚人吴芮,兄弟二人来大梁游访,不意被贼人抢夺包袱,撞到婆婆,幸蒙壮士出手相助。”年轻剑客一摆衣袖:“在下姓张名良,欲往东海寻访逸世高人仓海君。”三人一同饮酒,越聊越投机。原来,这位叫张良的剑客是韩国人,祖父、父亲曾当过五任韩国丞相。四年前,韩国被秦所灭。张良发誓以报仇复国为已任。数年间,他遍游访贤,结交义士,暗地里进行反秦活动。吴芮也把自己的身世以及自己欲重振吴氏大业、造福万民的志向告诉张良。一样的豪情壮志,把两人的心一下子拉近了。当晚三人一同留宿客栈,秉烛长谈,到鸡鸣时分方才安歇。
次日一大早,吴芮和梅m习惯性地起床习武,二人将两柄短剑相互挥舞,意兴正浓之际,突然听旁边一声喝彩,张良也挥剑跳入圈中,三人互搏了一阵,吴梅兄弟二人的剑法竟令他无从破解,张良不由得暗自叫好。
听客栈老板说附近大湖风景优美,三人租了条船,一同游览。他们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交谈。吴芮眺望天际,只觉得胸中豪兴大发,顺手举起陶碗且击且歌道:“越剑锋敛,吴钩毫逸;故国不再,我苟南夷;天开巨目,待我以时;挟披万甲,纵横千里……”
“故国不再”之句引发了张良的隐痛。世代为韩相,韩国却在他即将成年之时烟消云散,韩王、韩公子非死即隐,三年不得音讯;家中父母兄弟早已遇难在兵荒马乱之中,而害得自己国破家亡的秦国却在日渐强盛,大有并吞中原之势。越想越悲,越思越愤,张良不禁高声唱和道:“君怀吴越兮,我念韩王;心存高志兮,复尔康庄;西强肆孽兮,何者以当……”两位少年豪客相互应和,那歌声仿佛一股剑气,在水面和旷野间奔涌,仿佛流水秋风都同声应和起来……这时张良突然将陶碗往水中一掷,长身而起,脸上布满因激动而泛起的红晕:“足下少年壮志,与良义气十分投合,不如结为异姓兄弟!良空度二十余载晨光,不知贤弟玉庚几何?”少年吴芮早已对张良欣赏至极,闻言忙起身回答:“小弟虚龄一十有五,尊足下一声仁兄,乃是三生幸事!”梅m也被他们的豪气感染,起身恭贺,张良和吴芮向着南方故土拜了三拜,从此结成金兰之好,以兄弟相称。
这位叫张良的剑客,日后辅佐汉高祖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乃汉初三杰之一,
吴芮和梅m来到古代有“天下******关”美誉的穆陵关,这里东连沧海,西携泰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是齐国门户所在。来到穆陵关,最著名的便是葵丘会盟台。
春秋初期,周王室势力日渐衰弱,诸侯纷纷争霸,齐桓公雄才大略,举贤任能,励志改革,国势日益强盛,终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于葵丘,奠定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吴梅二人登上关城极目四望,但见万山朝拱、茫茫若波,林海卷翠、彩云流飞,真是千古风云收眼底,万里河山入胸怀。这时一轮圆月从苍茫无际的山陵间冉冉生起,将古老而又坚固的关城照得如梦似幻。齐桓公的雄才伟业,令吴芮心潮起伏。
这里离曲阜已经不远,不愧为诗礼之乡,到处桑柏成行,民宅整洁,人们身穿宽大的长袍,彬彬有礼。吴芮正欲去孔庙拜祭,不知是旅途劳顿,还是水土不服,被寒风一吹,突然感觉浑身绵软直冒虚汗,梅m忙搀扶吴芮前行。这时路边庄院里走出一位少年,梅m拱手对那少年道:“我兄弟外出游历,偶染小恙,可否借贵宅歇息片刻?”少年略一迟疑,躬身还礼:“在下乃是毛府家仆,壮士稍待片刻,等我先禀报主人再作回答可好?”片刻,一位儒服高冠、须发皆白的老者匆匆迎出来,口中一边责怪童仆:“游子染病,当即刻迎入府中照顾,方为待客之道,何须禀报?”
老者亲自为吴芮把脉,得知吴芮不过是偶遇风寒加水土不服,连忙吩咐家人熬来药羹为吴芮进补。
原来,老者姓毛,年过花甲,人称夫子,祖上乃是孔子门生,数代修习孔孟儒学,在家开馆授徒。见吴芮病后体虚,毛夫子劝他在此歇养几日,吴芮连连拜谢。次日,吴芮来到学馆,见毛夫子开设的学堂学生很多,都是十多岁的少年,忍不住在一旁听讲。毛夫子对于好学上进的少年素来爱惜,便真心实意地挽留他在府中读书。
这一日,吴芮趁课余与梅m在后院舞剑,吴芮身法灵活,梅m步伐稳健,两人一动一静、一疾一缓,正打得热闹,忽听见身后一声喝彩。吴芮连忙跳出圈外,只见一位长衫男子含笑看着自己,他身边还有一位身着素装的妇人和一位玉琢粉雕、双髻长垂的美貌少女。男子笑道:“父亲授徒众多,何时来了两位少侠?”吴芮忙上前施礼道:“学生剑法鄙陋,让先生见笑。”原来,这男子是毛夫子外出讲学的长子毛章,妇人是毛章之妻,那少女便是其女儿毛苹。
听毕毛夫子授课,吴芮与毛章谈论孔孟儒学,往往见解独到,令毛章对这位少年刮目相看。毛章问道:“敢问足下,莫不是吴王后裔?”吴芮点头回答:季札公后裔。毛章继续问道:“吴王亦曾称霸一方,尔乃其族后裔,可曾想过安邦复国,以成伟业?”吴芮回道:“先王霸业早成烟云消散,即便越甲吞吴,如今也不过留下一段往事、几片断瓦。学生以为,所谓大业,并非称霸一方,而是令万民千秋景颂,方不失为不朽丰碑。”毛章听到此处,心中更是激赏不已。回到内宅,不禁向妻子谈起吴芮。几天来,毛夫人也发现吴芮不同凡响,赞赏道:“果真是少年英杰,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毛章道:“我家苹儿今年十七,也该寻个如意夫君了。”毛苹这个名字,是毛夫子根据《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亲自为孙女取的。此女生得美貌动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善于吟诗作赋。毛章夫妇将她看作掌上明珠,虽然已过及鬓之年,还是舍不得轻易嫁出。毛章是孝顺之人,便把想法告诉了父亲。毛夫子对此也表示赞许,道:“吴芮年纪虽小,却是个人才,家中或许并不富有,但观之言行,足见家风仁厚,且他修文习武,前途未可限量。”
次日,毛夫子唤来吴芮,试探性地问道:“你已离家将近一载,家中父母由何人照料?”吴芮道:“家父年逾古稀才得我兄弟二人,学生幼年失怙,此次离家,便是谨奉家母之命游学历练开阔视野,幸得夫子仁厚,收留学生不至流落异乡,且得殷殷教诲受益良多,家母得知定会感激不已。”夫子又问:“你家只有兄弟二人,可曾想过早日成家立业?”吴芮被这一问羞得满面通红,嚅嚅半晌才道:“学生才疏学浅,家中更是无一长物,焉敢谈家?”夫子道:“今有一才貌俱佳女子,不过长你两岁,老夫愿作伐为媒,你可愿意?”吴芮毕竟已经粗通人事,沉吟不语。夫子略略一猜便知他心思,微笑道:“此女你也见过,便是老夫孙女毛苹。”
其实吴芮早就注意上了毛苹,经过几日相处,对她美丽的容貌、温文尔雅的谈吐都倾慕有加,只因自己寄人篱下,毛苹又比自己年长,不曾作过非分之想,如今听说是她,不禁笑逐颜开。
吴芮和梅m二人外出游访,不知不觉已近一年。吴芮怕母亲在家中担忧,加上毛夫子也催促吴芮回乡,以便早日和母亲商量定亲之事,吴芮二人便踏上了返乡之旅。
这时正值春季,天气晴朗,两人走在中原的田野上。中午时分,他们来到路旁一棵大树下休息。这时看见不远处有一位农夫用牛拉犁耕田,就好奇地上前观看。原来故乡龙山人种地向来是以火焚烧草蔓,再用水灌溉,等泥土被浸软之后播下种子,任其生长,从未见过用牛犁田。吴芮走上前去,向农夫施礼请教。这位农夫见吴芮彬彬有礼,就放下犁耙,和吴芮来到树荫下,详细讲解使用牛耕的方法,吴芮十分高兴。当农夫得知他们是出来游访的,便热情地招待他们到他家作客。
吃饭的时候,吴芮又发现这里的稻米比家乡龙山的稻米颗粒更大、更香甜。据考证,百越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但后来在种植方法和品种改良方面却落后于中原地区。吴芮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米饭,一边感慨地说:“若我家乡也能种出如此稻谷,真是福泽万代之事。”农夫听吴芮这么一说,干脆取出一些稻种:“二位壮士虽然年轻,却知道为稼穑百姓思谋,实在令人感动,今年我处年景不错,种粮留得十分宽裕,壮士不如将这些带回家乡。”吴芮连忙双手接过那个小麻包,很珍惜地放入包袱中收藏起来,连连称谢。【后来传播岭南的稻种就叫芮稻,因为岭南方言无芮字,取水稻更适当水生粮食。】
这年初夏时节,吴芮和梅m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龙山。吴芮母亲梅氏和哥哥吴r见他们安然归来,十分高兴。龙山村乡邻纷纷上门前来问候,都想听听他们在外游历的见闻。吴芮简略地讲述了他们千里游访途中的所见所闻,便将从中原带来的稻种拿出来,又详细描述中原农夫耕种田地的******方法,乡邻们都跃跃欲试。吴芮决定先让在自家田里用中原种植方法试种这种水稻,等成功之后再带领周围村民都来种植。母亲梅氏听说齐地大儒毛老夫子要招吴芮为孙女婿,更是喜出望外,没过几天就让堂兄陪吴芮前去迎亲。齐地离龙山隔着千山万水,过了个把月,毛章夫妇二人亲自把女儿毛苹送到龙山,见吴家母慈子孝、乡邻和睦,非常满意,在龙山住了半个月,这才依依不舍地返回齐地。
吴芮的母亲梅氏对这个知书识礼的媳妇,打心眼里喜欢,见小俩口感情融洽,毛苹对吴芮又照顾得无微不至,便更加怜爱毛苹。
越人劳作之时,有且歌且作的习俗。这天早晨,朝霞将郁郁葱葱的山林镀上了一层金色,天际被霞光染得绚烂无比,田头的庄稼、野草上露珠莹莹,天空更是白云悠悠、湛蓝如洗。毛苹迎着霞光,踏着露水,从远远的田头上走来,为丈夫送饭,吴芮见到毛苹,连忙笑吟吟地走上前来。见此情景,毛苹心中荡起一片激情,情不自禁吟出一句诗来:“卿云烂兮,j缦缦兮。”意思是灿烂的祥云,布满在天空。吴芮擦擦额上的汗珠,冲着爱妻会心地一笑,大声和道:“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的光芒,每天照临人间。据说这两句诗是舜在禅位给大禹时,和百官一起唱的歌谣。
农闲时节,小夫妻每天读书习字、舞剑谈兵,过着宁静诗意的田园耕读生活。这一年吴r也娶邻村一位女子为妻,夫妻两个在农闲之余,采药酿酒,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在吴芮兄弟的倡议下,龙山村决定成立一支保安队。那很快,由吴芮任队长、共60多个壮汉参加的龙山村保安队就快成立了。吴芮将这支保安队分成几个组,每组都设组长一人,利用农闲时节,进行集训。吴芮指导大家练习武功,向队员讲解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和孙膑兵法等,指导队员按照兵法要求演练阵法。
公元前225年,秦军生擒楚王负刍、楚国名将项燕兵败自杀之后,大批楚军丢盔弃甲涌向东南山区。此时正值深秋,野外一片萧瑟枯败景色,一队足有上百人的溃兵正奔龙山而来,被山口砍柴的乡人发现,急忙敲梆示警。霎时间一片梆子声相互回应,十来个龙山村壮汉手拿棍棒、镢头冲了出来。为首的溃兵将领听到梆子声响,心中正有些紧张,一看过来的只十多个人,领头的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年轻后生,便松了口气,自言自语说道:“我道是中了什么埋伏,原来不过几个农夫。”这位领头的青年正是梅m,他厉声喝道:“何处来的残兵败将,不去战场杀敌,来此作甚?”溃将仰头大笑道:“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敢来挡爷的路?快快让开!慢上半分休怪爷的宝剑不长眼!”梅m大吼一声,准备扑上前去,被赶来的吴芮高声喝住:“且慢!”
吴芮带着七八个村民来到近前,溃将依旧不将他们放在眼里,口中怪叫一声,身后溃兵立刻摆开阵势,随时准备扑将过来。
吴芮不慌不忙,冲着溃将微笑道:“你身为将领,不思为国尽忠,倒在这荒山野地里做起强盗来了?若能胜我身边任何一人,我等乡人自愿奉你为头领。”溃将仗剑奔上前来,口中叫道:“如此甚好,何人愿先来受死死?”不等吴芮点头,梅m早已挥棒上前,与那溃将厮杀起来。溃将把剑舞得眼花缭乱、梅m将棍扫得呼呼生风,毕竟对方困乏疲惫,几十个回合下来,渐渐露出败相。
溃兵一看为首的要吃亏,呼叫着想一拥而上。吴芮厉声喝道:“表兄勿再与他纠缠,他们欺我龙山无人!”话音刚落,只听得密林里呼哨一声,钻出一大群壮汉,都是从附近赶过来援助的乡邻。
那溃将正斗得大汗淋漓、手乏腿软,见梅m撤出圈外,急忙号令兵卒一起上前,可是连喝三声无人应答,回头一看,四面山坡、田地里,数百农夫赤脚短衫,手中各持棍棒,正虎视眈眈,不由得心惊胆战。吴芮大声道:“你等也是劳苦之人,抛家弃小只是出于万般无奈,今日我愿放你等一条生路,足下以为如何?此处是偏僻无主之地,诸位若是愿意,何不在此垦种土地,春种秋收,岂不强似以卵击石?”溃兵大多是被楚王强征入伍的农人子弟,如今楚军败亡之际,许多人早已是无家可归、无处可投,田野山川处处饥民饿殍,即便是天天打劫也难以生存,吴芮的建议好似一盏明灯,众人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溃将将信将疑:“传闻越人骁勇排外,真的能容得下我兄弟人等?”吴芮说:“若你我能结为手足兄弟,兄弟冻饿,断无坐视不管之理,我等愿资助你们种子农具,诸位只管在此开荒劳作,几年以后,等这块生地变成了熟地,你们再将家人接来同住,岂不是温饱一生?”
吴芮话音刚落,那些溃兵早已将刀剑往地上一扔,齐声欢呼起来。溃兵将领得到吴芮这番承诺,再看那些村民农夫都听吴芮的号令,只好也将长剑一抛,躬身拜倒。
此后,凡是流窜来的土匪游勇,吴芮都采取“围而不剿,重在攻心”的方法,劝说他们放下武器,不到迫不得已不动刀兵,无家可归的溃兵流民便收纳下来一同垦荒种地。这样一支子弟兵,比项羽刘邦还先组建的民兵。
在吴芮的指挥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国末期,属于楚国管辖的龙山村非但没有毁于刀兵,反倒日渐富足、人丁兴旺。龙山村民的安居乐业,让邻近乡村十分羡慕,纷纷派人来到龙山,请求吴芮帮助他们组建训练保安队,并希望与龙山村进行联谊联防,由吴芮统一指挥。吴芮和梅m、吴r等人日夜奔波于这些乡村之间,满怀激情地宣传“藏兵于民”、“保村安民”的主张,帮助周围村子训练队伍。
不久,一位曾在楚将项燕手下做过小头领的蒲将军来到了龙山。这位蒲头领是楚国人,16岁参加项燕的军队,因为武功高强、作战勇猛,不久就当上了小头目。项燕兵败被杀之后,蒲将军带领50多个士兵冒死突围,辗转来到龙山。知道蒲将军的身世后,吴芮觉得他是一条好汉,极力劝他留在龙山,一边开荒种地,一边训练队伍,伺机东山再起。蒲将军也认定吴芮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豪杰英才,便带着手下士兵一起留在龙山。后来,这位蒲将军成为了吴芮手下的一位得力干将。
秦王赢政24年(公元前223年),这一年楚国灭亡,但吴芮管辖下的联防区的保安队员已多达数******,留在龙山村一带垦荒的散兵游勇也有近******。就这样,一支亦民亦兵的民兵武装,诞生在百越山林之中。而这支军队的统帅,就是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吴芮。
吴芮以龙山村为根据地,在周围地区组织起了联防武装。随着联防区的不断扩大,在短短几年之间,联防武装发展到1.7******,势力向北达到安徽祁门,东到赣浙边界,南到福建,西到彭蠡,成为百越地区一支主要地方武装。吴芮是这支联防军的总指挥,梅m、吴r则成为联防军的副总指挥。当时秦灭六国的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秦国面对百越地方武装势力的日益壮大,只要不与秦国为敌,也无暇顾及了。
身为联防区的首领,吴芮在帮助联防区各乡村组建和训练保安队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推介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和农具,并大力推广“芮稻”的种植。随着联防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吴芮还让熟悉贸易的族人组织马帮,往来于越族各地,运送货物、互通有无。
这时,吴芮身边又多了一位谋士,他就是吴芮在游历魏都大梁时结识的好友,名叫许易。魏国灭亡之后,许易曾到齐王手下当谋士。当时他提出了许多对付秦国的计谋,但齐王都没有采纳,一气之下许易回到魏国。听说吴芮现在是百越联防区队伍的统帅,他来龙山拜访故友。吴芮见到许易,十分高兴,竭力劝许易留在龙山,助他一臂之力。
这时吴芮的儿子吴臣、吴郢,吴浅,也先后出生,在后来秦汉之交的战争之中,吴氏这几位后辈英杰都建功立业。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齐国。战国以来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王朝。秦王赢政把自己称为秦始皇,并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除周朝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被分为三十六郡。余干、番邑置县,属九江郡。
秦并六国之后,逃亡到湖南沅水和湘水一带的越王后代复称越王,带着一些兵马经湖南醴陵、来到越地一带,准备去人迹罕至的岭南地区发展。梅m得知消息后,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准备追随越王去岭南,开创一番崭新的事业。原来,梅氏的祖先是越王后人,越国灭亡之后,越王的其中一支后代流落在百越一带,更姓为梅。吴芮和梅m这对从小意气相投的表兄弟,一起开创了以龙山村为中心根据地的百越联防区事业,如今要各奔前程,着实令人伤感!但人各有志,吴芮尊重他的选择,让梅m从越地垦荒的兵寨以及联防区挑选了4000人马,两人挥泪而别。梅m和越王兵马合在一处,共有6000人,一起进入岭南地区,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
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人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吴芮一支又自江西迁到湖南。可惜好人命不长,吴芮做长沙王还不到一年,就于当年6月过早地去世,葬在临湘,谥号为文王。传见班固《后汉书》卷三十四。
吴芮去世后400余年,孙权大破长沙,有人挖毁吴芮的墓冢,取棺木用作孙坚庙的材料。打开棺木一看,衣服容貌鲜艳如新,掘墓者大为奇怪。后来发墓人在寿春见到南蛮校卫吴纲,又大吃一惊:这吴纲身材容貌竟与棺中吴芮酷似无异。一问,吴纲竟是吴芮的第16代孙。这一奇事,《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
据顺治五年手抄本《蓝湖吴氏家谱》记载,长沙文王吴芮生了6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芮长房5代为王
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居临湘,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见<<汉书吴芮传》。但.《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为一人。吴若在公元前186年其父吴周死后,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居临湘,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异姓诸侯王表》写作吴产,即―人。公元前178年,长沙共王吴若去世后,昊差继位为第5代长办王,居临湘。吴差做长沙王22年后,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没有儿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长沙靖王三年(公元前176年)时,当时闻名全国的年轻诗人、政治家贾谊被派到长沙;给靖王当太傅,因被后世称贾太傅。长沙古有贾太傅祠。贾该当长沙王太傅时,做了一首千古传诵的《鹏鸟赋》。
王室后人不旺
吴芮的次子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丘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力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吴郢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职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子,绝嗣。
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承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长沙王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
长沙王吴芮第四子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应以《汉书》为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方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溢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也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子,他去世后侯国被废除。
长沙王吴芮家族,5人封王,9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尊荣显贵, )l孙人丁却不大兴旺。在吴芮6子中,其他几支均传至三五代便告终结,独有第3子吴浅家族一支,绵绵不绝,但到第5代以后,也离开湖南,北迁中原。
大司马吴汉家族
吴千秋官衰嗣旺
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长沙王吴芮的第6代孙便侯吴千秋被免除封爵后.被迫从湖南迁居蒲坂(今山丙永济县西蒲州)。吴千秋的儿子见于族谱记载有两个。大概是忧虑吴芮后裔人了不旺,祈祷上天保佑家族繁昌之意,吴千秋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叫吴衍陵.吴胤陵。一个衍字,一个胤字,寄与了无限的希氲上天终于没有事负这一支吴氏家族,白北迁中原后,吴芮后代子孙果然逐渐人丁兴旺起来。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吴衍陵娶妻刘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全,。次子吴介。吴全一支,又自山西东迁到亳(今河南商丘县西南);吴全娶冉参之女为妻,生的儿子叫吴隆。吴隆与妻端木氏生的两个儿子是:长子吴复兴,次子吴复奇。复兴这个名字,.大概也是希望家族复兴。果然,他的这一支后裔,不久便又复兴起整个吴姓的声威。吴复兴自亳迁居南阳(今河南南阳市),去世后葬在宛(在南阳)。吴复兴的儿子吴章,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尚书》学教授,为人刚直不阿,不幸被王莽害死,也葬在宛。吴章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吴尉、次子吴汉、三子吴翕、四子吴演。传到吴汉这一代,家族因吴汉的功业而昌盛一时。
吴汉宫拜大司马
吴汉,字于颜,是吴章的次子、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王莽末年,父亲吴章被王莽杀害,吴汉逃难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穷困潦倒,初以贩马谋生。但险恶的生存环境,掩盖不住英雄的本色,吴汉贩马每到一地,总喜欢结交地方豪杰,因而深受人们的赏识。更始政权时,被任命为安乐县(今北京义顺县)瓴―刘秀起兵后,吴汉慕名率兵投奔,被封为偏将军。邯郸战役中,吴汉建立奇功,又加封建策侯。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刘秀任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吴汉为人司马,改封舞阳侯(舞阳侯国在今河南舞阳县)。第二年,又改封为广平侯(在今河』匕省鸡泽县),收食广平(鸡泽),斥漳(今河北曲周县)、曲周(今曲周)、广年(今河北永年)四个县的租税。吴汉为人质朴纯厚少文,但却勇猛机智。刘秀曾说:吴公差强人意,威重勇猛如一敌国。吴汉为人又极忠孝,带兵过宛时,上奏回家扫墓,以尽孝心。公元44年5月,吴汉去世,享年88岁,葬在枣阳(今湖北枣阳县),诏赐谥号忠侯,因此史书称为广平忠侯。下葬时,光武帝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葬礼规格之高与大将军霍光相同,可谓皇恩浩荡,荣宠至极。
吴汉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吴成。次子吴国,都封侯。
吴汉族人发达
吴成在广平忠侯吴汉去世后,以长子身份嗣封为第二代广平侯。(刘珍《东观汉记》:说汉无后,国除,显然有误。)不久为家奴杀害,谥为哀侯。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吴成死后,广平侯国被―分为三。
广平哀侯吴成生了4个儿子:长子吴旦,次子吴B,三吴宣、四子吴昕。
吴旦,《水经:濯水注》写作吴且,系字形相近至误。建武二十八年广平侯国废除后,改封吴旦为灌阳侯(濯阳在今河南遂平县),以奉吴汉之+祀。灌阳侯吴旦去世后,无子,国除。
吴B是吴成次子,《水经沔水注》写作吴财,与《汉书》异。建武二十八年,吴B被封为筑阳侯(筑阳在今湖北谷城县)。建初八年(公元83年),因长兄吴旦死后无子,于是朝廷徙封筑阳侯吴B为平春侯(平春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以奉吴汉之祀。
平春侯吴B生子名叫吴胜,族谱作吴如胜。吴B去世后,吴胜嗣封为第2代平春侯。吴如胜在世时,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道-是吴姓族史上的一大盛举。
谱载吴胜生有2子:长子吴允佐,次子吴允承。
吴汉的次子叫吴国,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被封为新蔡侯(在今河南省新蔡县),后裔繁衍不详。
此外,吴汉的哥哥吴尉,也是汉武帝刘秀的一员猛将。在跟随刘秀打天下时英勇战死。刘秀对他也格外关照,封吴尉的儿子吴彤为安阳侯(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子孙也兴旺发达。
吴汉的弟弟吴翕,因哥哥的功荫被封为褒亲侯。
吴翕之子吴安国,封侯,迁居江东。
吴汉四弟吴演,封大将军,生子吴丹。吴丹绝传。
东汉一朝,大司:马吴汉一家,封侯者达十余人之多。在当时整个吴姓中,以这一支最为显贵、最兴旺发达。
宣公世系
六十三世:兢公,公子,生于唐高宗宏道三十四年癸未.闰七月十二寅时.公元683年。学贯经史,少年时期朋友魏忠元、朱敬则推荐入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升谏议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著作叙事简核,被誉为“当世董孤”,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被宰相张说隐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剌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著作《贞观政要》。
六十四世:伯大,名秦,兢长子,生于武后十六年嗣圣己亥十月十二,公元699年,任御史中丞观察史.娶赵氏.生一子:烈。
六十四世:伯芮,名泰,兢次子。生于唐中宗神龙二十三年乙巳八月初四.公元705年。殁于德宗九年贞元丁卯.公元787年.83岁。封长沙王.娶李氏.生三子:通明、通元、通彻。
六十五世:烈公,伯太子,字少诚,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丙子.公元736年.仕彰义节度史,娶钱氏.生五子.倌.邵.启.佳.珍。
六十五世:通明,伯芮长子,字徊。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己卯.公元739年.殁于唐宪宗十三年元和丁酉.公元817年.仕封淮南.娶李氏.生三子:徘.业.襄。
六十六世:武陵公,字徘,通明长子。生于唐代宗十三年己卯.公元775年.元和初擢进士第.为大学博士.娶陈氏.生一子:初云。
六十七世:初云,武陵子。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辛卯九月八日.公元811年.殁于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88年正月五日,任虔州剌史。娶丁氏.生三子:简.端.常。
六十八世:简公,初云长子。字志善,生于唐武帝会昌四年癸亥正月一日.公元843年。殁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四月十二.公元929年.寿86岁.任西川节度使.娶李氏.生三子:宣.宜.完。
六十九世:宣公,简长子.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四月十五日.公元874年。后汉同光年间.从父宦游西蜀阆州.居阆中县巫锡山(原四川保宁府南部县)。娶西川剑南节度使孟知祥之女。933年.唐庄宗李勖封孟知祥为蜀王。第二年孟知祥称帝.封吴宣为附马。同年孟知祥殁.其子孟昶立。吴宣在孟称帝后。936年携妻带子迁到江西抚州临川石井.是年宣公63岁。数年后又带长子纶.三子绍迁建昌府南丰县嘉禾驿梓口李宁庄.留次子经在石井。殁于后汉乾佑二年庚戍九月十二日.公元950年。享年76岁.葬青鱼潭.妻孟氏葬吴宣坟右边。有3子18孙77曾孙。子三:纶、经、绍。
回归吴郡
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声传《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确认后,拍案称好,命太尉黄琼等议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这在吴姓发展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吴姓宗族受翔最高朝政的重视,皇帝的亲自过问,太伯庙的官修,标志着吴姓宗族的复兴和繁荣昌盛。至此,季札后裔吴征生一束,经过600年的转辗迁徙、兴衰坎坷,又回归到吴姓的故土――江苏吴郡。
吴允承去世后,葬在姑苏(今苏州市),诏谥文孝侯。所以谱又称奉祀文孝侯吴允承。允承的一个儿子吴惴,袭封奉祀侯,继续主持苏蚪太伯庙祀。去世后葬在苏州,赐谥为良侯,族谱称奉祀良侯吴恰N羌易迦国到魏晋时,仍兴盛不衰。孙权的母亲是吴家长女!
吴俏馐霞易迩回苏州后不久,使出了一个皇后,她是孙坚的结发妻子,三国东吴创立者孙策、孙权兄弟的生身母亲。据《江阴吴统宗源流考》,吴皇后是吴允承的孙女,吴堑某づ。而《太平寰宇记》卷九一说:吴怯纸形饣裕字光修。吴欠蚱薰早去世,遗下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家业,主持吴太伯庙祀,次子吴景携带两个妹妹白苏州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谋生。吴家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如花似玉,才貌双全,是杭州一带远近闻名的大美人。豫州刺史孙坚慕名前来求婚。起先,吴家认为孙坚为人粗鲁。狡诈、想要拒绝。孙坚感到极为羞辱和愤恨。大女儿却说:不要为了一个女儿而招惹大祸。于是,吴家才答应了这门婚事,将大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史称吴皇后)。后来,他的妹妹也嫁给孙坚为妾。大女儿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她的妹妹则生了孙朗、孙仁两兄妹。《搜神记》记载:吴皇后初次怀孙策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轮明月,钻人自己腹中;后来怀孙权时,又梦见那红红的太阳钻进腹中。她感到奇怪,便告诉了丈夫。孙坚一听,高兴万分,说:日月是阴阳之精,极尊极贵之象。看来我们的儿子将大富大贵。后来,吴皇后的二儿子孙权果然称帝,建立三国鼎立中的东吴。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吴皇后去世,与丈夫孙坚合葬高陵(在江苏丹阳县西)。后母以子贵,被迫尊为武烈皇后。
吴皇后的二哥吴景,年轻时以兄代父,与妹妹相依为命,所以深受吴皇后和孙策、孙权兄弟敬爱。,吴景曾官任丹阳太守,封扬武将军,公元203年去世。吴景生两子:吴奋.吴祺。吴奋被孙权任为吴郡都督,统兵镇守东方,后封为新亭侯(在今江苏南京市)。吴奋生的儿子叫吴安,吴安本来嗣袭新亭侯,没想到他恩将仇报,竟与人谋起姑表叔孙权的反来,结果被杀绝传。吴景的二儿子吴祺;被孙权封为都亭侯。吴祺的儿子叫吴纂,吴纂娶滕胤的女儿为妻。后来岳父滕胤谋反被杀,吴纂也受株连遇害。这样,吴皇后娘家,只剩下大哥吴熊庆一支。
吴熊庆,据《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他自幼聪明过人,8岁能通经史,时人誉为神童。父亲早逝后,他以长子身份仍留居苏州,主持太伯庙祀。公元252年。孙权尊封这位大舅为太傅吴郡公。吴熊庆去世后,谥号靖,葬在吴郡五城、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此后,这一支吴姓子孙,借外戚的恩荫,封侯进爵,尊荣一时。
两朝外戚世家
吴熊庆生子吴康年。吴康年,字永龄,任孙氏吴国丞相中书令、太子太傅之职,后封为奉祖侯。吴康年去世后也葬五城山,谥号恭敏。
吴康年生子叫吴延英。吴延英,字邦俊,在吴国官任丞相中书令兼领太子太师,改封为嗣贤侯。去世后葬在吴郡道山,谥号穆。
吴延英生的儿子名叫吴之则。吴之则,字廷法,仍在孙吴政权任丞相中书令,嗣封嗣贤侯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遇害去世,葬在道山先君墓侧。
吴之则生吴式,吴式生子名叫吴皋益。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追尊上古圣贤后裔,封皋益为昭衍公。吴皋益去世后,谥为宣懿,葬在吴郡树里山。
吴皋益生两子:长子吴佶,二子吴儇。吴佶世袭昭衔公的爵位,娶晋成帝母亲明穆皇后的妹妹庾氏。吴佶又成为晋国皇亲,于是官运亨通,被任命为中书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封为渤国公,去世后赠为太师,谥号显肃。吴佶之后,人丁非常兴旺。他与夫人庾氏一共生了7个儿子:吴始泰,吴始华,吴始衡、吴始恒、吴始嵩,吴始淮,吴始济。分别以五岳山和淮、济二水取名。
吴始泰以单子身位世袭父亲爵位。这吴始泰才德出众,被简文帝看重,任御史中丞,赠延陵开国公。吴始泰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吴符隽,二子吴符佑。
吴符隽,字国瑞,晋孝武帝时封为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去世后葬在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市)。
吴符隽生的儿子叫吴豫,宇德章,任镇北将军,有将才,勇猛善战;晋安帝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战争中战亡,死后赠号宁国公,谥号烈。
吴豫娶妻广刘氏,生子名叫吴戢。吴戢6岁时,正值宋武帝起兵,母亲刘夫人于是携带他徙迁贤阳(今江苏省江阴县)。
吴戢生有两个儿:长子叫吴荟,二子叫吴荃。吴荟居在吴郡横山,去世后也葬在横山(今江苏省武进县东芳茂山)。
吴荟生两子:长子吴琨,二子吴踌。吴琨也见于《晋书》卷20。吴琨去世后葬在横山先君墓侧。
吴琨也生两子:长子吴襄,字世南;吴襄的儿子叫吴洵文,字天宇,任刘宋朝阳郡守。二子吴广。吴广生子名吴洵武。
齐高帝起兵灭宋,吴洵文阵亡,葬在龙冈山,赠封开国侯,谥贞忠。吴洵文生:吴i。武昌吴氏是主宗的分支
吴洵文的儿子吴i应为季札的第41代孙。他于南齐时迁居汉阳山(湖北武昌),隐居不仕,耕读自愉。吴i的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发达,成为当地望族。所以,武昌也成为晚唐吴氏7大郡望之一。吴i生了两子:长子吴盾,二子吴厚。
吴盾于南朝梁武帝时,官任宁朔将军,历任大司马、侍中、左长史等职。陈霸先灭梁时战死。死后追赠左翊将军,诏令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建祠祭祀,谥号义烈。光禄大夫孔范为他撰写墓志铭。吴盾家室,又从武昌迁居江陵。
吴盾的一个儿子叫吴奎,字文耀,隋文帝时任中都令。吴奎生两子:长子吴承休,次子吴承烈。吴承休生两子:吴若远、吴若征。吴若远,字伯高,唐太宗时考进士及第,任中书舍人,升户部侍郎驸,举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河北赞皇县)开国男,谥文惠,。吴若远在先祖吴如胜的基础土,新撰完整的正宗吴姓族谱。至此,吴姓主宗的历史,完整清晰,历历可考。
《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记载:吴若远的儿子吴世伟,娶唐太宗女平乐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封新封侯,赠晋国公,谥号恭敏,葬在永宁县(今湖北广济县)考新、旧《唐书》,唐本李世民的女儿无干乐公主,吴氏族谱的记载,却补充了正史的遗漏,这也是―件趣事。
吴世伟生两子:吴佐,吴竞。吴竞后迁居汴州浚仪。吴佐也生了两子:长子吴可博,次子吴令璇。吴可博中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上柱国,赐封渤海郡公,谥号文哲。吴可博生两子:长子吴舜咨,次子吴舜翊。
鄱阳、休宁吴氏世系
吴氏祯字派始祖吴猛
据顺治五年手抄本《蓝湖吴氏家谱》和清抄本《吴氏正宗谱》,魏晋之际著名的吴猛家族是从吴氏正宗分离出来的。吴猛是长沙王吴芮和广平侯吴汉的直系后代,他是太伯的第53代孙,吴汉的第.14代孙。吴猛先祖世系是:吴汉、吴成、吴叮、吴如胜、吴、吴文质,吴应之,吴康年、吴寻英、吴正己、吴定、吴之则、吴延、吴猛。
吴猛,字世云。《江西通志稿;氏族志力说他祖籍本是河南濮阳人,三国东吴时,以孝闻名,任为西安(在江西)令,家族于是南迁至江西分宁。吴猛时,家族衰落,贫困不堪。吴猛虽家境贫寒,但他是一大孝子,孝顺到夏天蚊子咬他也不敢驱打,因为他怕蚊子不咬自己就会去咬他母亲。传说吴猛的孝心感动了天上的神仙,一位神奇的老人传授给他许多神秘的仙方法术,他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大神医和神算。一次,他回豫章,到江边时竟不假舟楫,以一把羽扇划水而渡。又与许旌阳同乘铁鹤上庐山,后驾鹿乘云,升仙上天而去。成为中国道家中的神仙人物,宋朝时追封他为神烈真人。吴猛入晋后,官至散骑常侍。他的后代兴旺昌荣,光绪十二年至德堂《吴氏世谱吴氏叙宗》,列吴猛为天下吴姓十二大宗之一的祯字一派始祖。
吴猛的后裔,又分迁他处。如吴猛的孙子吴柳,迁居休宁,第6代孙吴玄得,迁居旌州。吴猛的第7代孙,唐初人吴良,也迁居歙州(今安徽休宁)。吴良后裔,非常繁昌,形成唐代以来吴姓的著名大宗―一歙州吴氏,又称休宁吴氏、新安吴氏。
蓝湖吴氏和休宁吴氏同出一源
吴良迁歙后,生两子:吴义永,吴义方。吴义方生3子:吴太微、吴少微、吴保微。次子吴少微,名倾当世,使家族声威大振。吴太微兄弟又支分两派:吴太微一支,据《蓝湖吴氏家谱》:传至吴太微第6世孙吴逸小,偕夫人程氏由鄱阳浮梁迁居海阳龙江(今山东海阳县)。吴逸小又5传至吴亮六(名吴祚),生5子:吴立、吴昭、吴彬、吴朗、吴益.形成后世蓝湖吴氏5大派。
安徽休宁吴氏,因吴少+微而显赫于世。吴少微,字仲芳,是吴太伯第六十一代孙。史称吴少微白幼聪颖好学,以经术登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进士,初授晋阳尉,后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以文学著名,史称少微才华横溢,与武功人富嘉谟、太原主簿谷倚并富文辞,号称北京三杰。吴少微等人的文学创作,―改当时浮俚不兢、气调单卑的文风,而返朴归真,文本经术,风格雄迈高雅,为当时文人所推重,号称吴富体。吴少微又重视本宗族历史研究,负责主持修编《吴氏正宗谱》,今后谱序传世。他死后,与夫人朱氏合葬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
吴少微的后裔,篡为繁昌。少微生三子:吴隆术、吴巩、吴云:其中,吴云一支,迁居四川;吴巩一支则留居休宁。
吴巩,字定国。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吴巩以也文学知名于世,颇能继承乃父之风。他曾将故乡吴里改为凤湖街,石舌山为凤凰山、莲池为凤凰池,这些地名都沿用至今。
吴巩之后,肖子贤孙,为官为宦者,不乏其人。如吴巩第十―世、吴太伯第七十二世孙吴景安,字子静者,中元和三年进土,仕至紫光禄大夫,子孙居垄田。后代有吴天骥,宋隆兴闾进土,官至户部员外郎。又吴巩第―卜四代、吴太伯第七十五世孙吴用清,字渭滨,居富饶,宋仁宗时儒士。一生积善行德,子孙备极蕃盛,至曾玄孙辈人丁达1500余人。分迁金陵、德兴、庐严、光蜀、宣城、太平、婺源、安丰、池阳等处,都能光大宗族。吴少微的后裔,蕃昌――至如此。
唐代吴兢家族
陈留吴氏在六朝时期虽人才凋零,但仍为当地――大族,所以在《元和姓纂》这――权威氏学著作中,仍记录了陈留吴氏。经过近400年的沉寂以后,到唐前期,陈留吴氏家族又出规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吴兢。据《元和姓纂》记载:隋代有―个名叫吴响的吴佑后裔。吴响生子叫吴臧,见于刘氏《行年记》。吴臧的曾孙便是著名史学家吴兢。据《吴氏正宗谱》,吴臧,字承休。吴承休生吴若准,吴若远生吴世伟,吴世伟生吴佐、吴兢。吴兢是吴季札第47世孙。史称吴兢少有大志,勤奋好学,学贯经史。后被少年时朋友魏元忠,朱敬则等推*人史馆,撰修国史。唐玄宗时位至右拾遗、起居郎。曾多次上奏,屡陈朝政得失,常被玄宗采纳,遂见重用,升为谏议大夫、太事左庶子,封为长垣县男。吴兢任职虽多,但以修史为主要职事,与刘知几等同为唐一代良史。吴兢著作,叙事简核,秉笔直书,时人誉为当世董狐。因与刘知几撰立《武后实录》,不为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被贬为荆州司马,后升洪州刺史。天宝年间回朝,任恒王傅。晚年仍念念不忘修史,请求还职史馆。去世时年80岁。他的著名传世代表作有《贞观政要》。
吴d、吴U系忠良之后
据光绪三十年(1905年),仁德堂《嵊城吴氏宗谱》,吴d、吴U兄弟,为吴中复之孙。查《宋史》,吴中复又是南唐人吴仲举之子。
吴仲举,字太仲,五代南唐兴国咏兴十今湖北阳新县)人。《宋史吴中复传》记载。吴仲举任南唐池阳县(今陕西泾阳县)县令、这吴仲举是个不串二主的大忠臣,当北宋大将
曹彬平定江南肘,吴仲举曾杀掉曹彬派来的招降使者。后宋军翠克南京,南唐灭亡,吴仲举被俘将杀,他临短不惧,说:世禄李氏,今国亡而死,职也。曹彬为他赤愈感动,义而不杀。
吴仲举之子吴中复,字仲庶,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7年)进士,初任四川峨眉县令,后铋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吴中复为官清廉刚直,风节峻厉,曾弹劾当朝宰相梁适、甲沆等权贵,宋仁宗帛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女中复因自永兴迁居武昌;成为后世武早吴氏的开基始祖。在杨继盛《吴氏叙宗》中,吴中复开派的武昌吴氏在全国吴氏12大宗中属义字宗。而在《嵊城吴氏宗谱》中,也以吴中复为******世始祖,届天字辈,排行天一。
吴中复生两子,后裔分为两支。次子吴立本,字仁和;行地二,他的后代子孙世居武昌,繁衍成后世武昌吴氏。
吴中复长子吴立礼,字节和,行地二。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7年)官任御史。户受命至甘肃守边抗击西夏,因迁居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吴立礼去世,,葬在水洛县(今甘肃庄浪),他的家族后人又因此迁居水洛。
吴立礼生了两位英雄儿子:吴d和吴U。史称吴氏兄弟二人自幼刚毅,大志有节操,喜骑射,知兵事。吴d、字晋卿,行君一,从军后,英勇善战,屡立战功。靖康之难,吴玢带百余骑兵追击西夏军队,斩首百四十级,提升为第二副将。此后、他镇守甘肃,抗金保边,累官至明州观察使、川陕宣抚使。吴d之弟吴U,字唐卿,行君二,跟随兄吴d南征北讨,官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康州团练使。兄弟镇守西北要地,多次打退金人的人侵。吴d、吴U之名,金人闻之丧胆。113年,吴瑜迁四川宣抚使,不久病逝。金人久觊觎四川,因有吴d身当其冲,金人终没如愿。因此,四川一带人民,至今思念吴玢的功德。吴蚧去世后,谥号思烈,又谥武安,追封涪王,时人在仙都关为他建庙祭祀。吴U在其兄吴玢病逝后,继续镇守西北,阻挡金兵入侵内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南侵,吴U以60高龄,任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桓讨使,亲l临前线督战,激战大散关,多次大败金兵。可惜朝庭腐败无能,后竟屈辱求和。吴U罢兵后,曾上书辞官,没被批准。后人京上朝,深受高宗赵构奖赏,赵构亲解随身佩剑为赐。后封新安郡王。吴U于公元1167年去世,临终前遗书,不言家事,只写道: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时人闻之,莫不称赞他的一片忠君爱国赤诚。吴U死后,赠太荣衔,追封为信王,谥武顺。蜀人建立《吴武顺王U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纪念他的不朽功德。
吴d的后裔
吴氏两位英雄的后裔,都颇为兴旺发达,家门鼎盛至4世不衰。吴d的后裔,据明庭杰《吴武安功绩记》,他与夫人张氏生了共3男4女。3子是:吴拱、吴扶、吴伪。其中,次子吴扶,历任忠翊郎、阁门祗侯、承奉郎等职;少子吴伪。历任承奉郎、承议郎。右朝散郎等官职。吴玢长子吴拱,字伯烈,行亲一,颇能承继父业,执掌兵权,先在京任御前中军统制,兼知成州,后升为枢密使,再后以安远军承宣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等身份奉兵镇守四川。淳熙四年(正177年)去世后,赠太尉,谥襄烈,妻许氏封信安郡夫人。吴拱一支后裔,不久向东南江浙一带迁徙。据《嵊城吴氏宗族》记载,吴拱生二子:吴珊、吴。后又分为两支:长子吴珊,行师一,封御史,后迁居浙江嘉禾县,吴珊因成为嘉禾吴氏始祖;次子吴,封太师,其后迁居浙江湖州,成为湖州吴氏的开基始祖。吴后裔湖州吴氏,经宋元至明清,子孙人口众多,绵延不绝,并产生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清朝著名史学家吴兰庭,与同乡经学家丁杰,被时人合称为丁经吴史;近代美术大师吴昌硕,书画无一不精,在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国高官吴鼎昌,曾任国民党贵州省主席、总统府秘书长,成为Y介石的重要\士之一。
吴U的後裔
吴U一支子孙,要远比其兄吴玢那一支兴旺繁昌。王俨《吴武顺王U安良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记载:吴蚧子孙凡二十余人,持麾典兵,出入禁闼,克绍前修,是以似之,近者言盛者鲜俪也。该碑又记载,吴U去世时有9孙吹子,12于是:吴援、吴掖、吴扩、吴搀、吴挺、吴拭、吴拯、吴按、吴m、吴扬、吴揆、吴撙。.其中,长子吴援,官至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知蜀州、知金州;次子吴掖,官授左武大夫、兴州驻扎御前中军统制知成州;三子吴扩,娶宋宗室女赵氏为妻,官任右宣议郎、集英殿修撰;四子吴惚,官任右朝请郎。英州刺史、工部侍郎;通奉大夫等职;六子吴拭:右朝奉郎知阆州。吴U的第五子吴挺,为吴蚧、吴U子侄辈中最杰出的代表,因此《宋史》有传。史载,吴挺,字仲烈,颇具父风,自幼随父亲,在军营,熟知兵阵战法?真所谓将门虎子。吴挺很早便成为父亲手下的――员猛将,累建奇功,升团练使。二十五岁时,便被宋孝宗授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和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后又任金、房、开、达安抚使,特加检少保、太尉,成为孝宗、光宗时期朝廷依重的著名将领。
吴宣庭庭族
据《江西通志稿吴氏族志》载:濮阳吴胰戎杂谟朴蚊山大川,当他经过江西贵溪时,见这里山清水秀,便深深爱上了这块宝地,于是举家迁居于此。其后裔非常发达,成为贵溪的名门望族,贵溪翰林桥吴家、仰潭吴家都是吴业暮笠帷N以诠笙生有五个儿子,其中吴武陵(约784―834)是中唐古文运动时期一位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作家。在整个唐代的江西散文作家里,他的成就首屈一指;在中国散文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新唐书•艺文志》载:吴武陵有书一卷,诗一卷,《十三代史驳议》十二卷。但他的著作大部分失传,《全唐诗》卷479存其诗二首:《贡院楼北新栽小松》、《题路左佛堂》;《全唐文》卷718存其文七篇:《上韩舍人行军书》、《上崔相公书》、《遗吴元济书》、《遗孟简书》、《谏窦易直》、《新开隐山记》、《阳朔县厅壁题名》;《贵溪县志》收其诗两首:《长陇山》、《龙虎山》。由于吴武陵仕途坎坷,官位不显,晚遭厄运.身后冷落,因此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史书对吴武陵的记载始于唐贞元末年(公元802―804年)。唐朝“政府”有一个传统:凡家庭贫困的举子进京赶考前可以向地方长官申请资助。这年,青年才俊的吴武陵准备进京赶考,临走前照例向饶州刺史李吉甫请求帮助。然而李吉甫态度傲慢,只送给了他五匹土布和三匹丝绸。吴武陵嫌少,很不高兴,竟将绸、布退了回去,并附了一封信给李吉甫,信里言辞很是不敬,还数落起李吉甫的父亲李栖筠的旧事。
原来李栖筠当年赶考时也很窘迫,于是进见维扬护军宋甄请求帮助。宋甄架子很大,对李栖筠不理不睬,李栖筠便当场吟诗一首:“十处投人九处违,家乡万里有空归。严霜昨夜侵人骨,谁念高堂未授衣”,宋甄方才送了点薄礼打发李栖筠。
李吉甫见信又气又恨,心里很是惶恐,担心吴武陵将此事到处张扬。天黑后,李吉甫急于召见吴武陵,并送给他两百斛(一千公斤)大米。此后李吉甫对吴武陵一直记恨于心,而大大咧咧的吴武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把李吉甫给深深得罪了。
几年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吴武陵再次进京赶考,冤家路窄,当年的饶州刺史李吉甫几年工夫步步高升竟爬到了宰相的位置。这年的科举考试由礼部侍郎崔主持,崔侍郎将放二十七人及第,他拿着录取名单去相府给李吉甫过目。李吉甫见到崔侍郎突然想起吴武陵今年也来赶考了吧,并联想到几年前吴武陵对他的无理和羞辱,心里怒气难消,还没看名单就迫不及待地问:“吴武陵中了吗?”崔侍郎一听,以为吴武陵是李吉甫要推荐的人,虽然吴武陵名落孙山,但他急中生智,赶紧说“中了!”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李吉甫接旨”的喊声,李吉甫急忙出屋接旨,崔侍郎不慌不忙地拿出名单,在第二十七名的后面加上了吴武陵的名字。好一会儿,李吉甫回来了,接着刚才的话说:“吴武陵这小子是个粗野之人,怎么配中进士呢?”崔侍郎一听,这才明白原来李吉甫是不想让吴武陵中举,阴错阳差,反倒为吴武陵的落榜扭转了乾坤。面对白纸黑字,骑虎难下的崔侍郎心里一个劲地骂自己自作多情,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还只有将错就错,他说:“吴武陵的品行我倒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的文笔很好,现在名单已经定了,怕是不好更改了。”李吉甫不好多说什么,也只有顺其自然。
最有意思的是放榜那天,吴武陵看到自己的姓名排在榜的最后,竟指手画脚地对旁边几个朋友说:“想不到崔侍郎今年把榜排倒了。”意思是他本来是顺数******名的,因为排倒了榜,才使他变成了倒数******了。当时周围的人听了这句话都很惊讶,吴武陵确实有点恃才狂傲。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登第的隐情,如果知道,不知会作何感想?当然,吴武陵原来榜上无名跟他的才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时行朝廷命官公荐人才,而他不谙也不屑此道。但吴武陵确有奇才,不久便官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走马上任才一年的吴武陵便被李吉甫抓住把柄贬到永州去了。在永州,吴武陵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柳宗元十分高兴这位年轻人的到来,对他另眼相看,并引为知己,彼此惺惺相惜。柳宗元对吴武陵的文章赞赏有加:“才气壮健,可以兴西汉之文章”、“一观其文,心朗目舒,炯若深井之下,仰视白日之正中也”。吴武陵对大自己十几岁的柳宗元非常敬重,把他视为良师益友,常常虚心请教,而柳宗元则以“仆滋不敢”的谦恭相待。他们经常诗文唱和,秉烛夜游,成为患难之交。
永州,柳宗元很多诗文作品都写到了吴武陵,如:《贞符并序》、《复吴子松说》、《同吴武陵送杜留后诗序》、《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小石潭记》、《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初秋夜坐赠吴武陵》、《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等,其中有些大作还是在吴武陵不断鼓励和再三督促下完成的。从中可知,吴武陵是柳宗元贬永州期间在学术研究上互相切蹉交流不可多得的文友。
当吴武陵得知柳宗元因被贬永州而中断了《贞符》的写作时竟“叩头邀臣”说:“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不立,无以抑诡类,拔正道,以核万代。”在吴武陵的极力劝说下,柳宗元终于“不胜奋激,即具为书”。
《非国语》是柳宗元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吴武陵读完《非国语》初稿后大加赞赏,使柳宗元受到巨大鼓舞,并对完成这部论著充满了信心。
吴武陵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柳宗元曾由衷评价他:“吴武陵,刚健士也……”。元和二年镇海节度史李W谋反,睦州刺史李幼清(后叫李睦州)因不愿为其所用而被诬陷。李吉甫讨平叛乱,李W被杀,李睦州的冤案自然大白于天下,但令人气愤的是朝廷却没有给他官复刺史原职,而是降级为永州员外司马。李睦州自己缄口不言,吴武陵却“怀不能忍”,“于是踊跃其诚,铿锵其声”,勇敢地站出来为他打抱不平。柳宗元“闻吴之先言者,激于心,若钟鼓之考,不知声之发也,遂系之而重以序”,从而激发了内心压抑很久的心声而奋笔作序。《序》文中吴武陵为朋友、为正义慷慨陈词,不畏险恶的形象跃然纸上。
元和初,吴武陵刚中进士,淮西蔡州刺史吴少阳得知他才华横溢,很想延请他为幕僚,遭到吴武陵的婉言谢绝。后来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反叛朝廷,武陵自告奋勇写信给吴元济“:夫势有不必得,事有不必疑,徒取暴逆之名,而殄物败俗,不可谓智;一日亡破,平生亲爱连头就戮,不可谓仁;支属繁衍,因缘磨灭,先魂伤馁,不可谓孝;数百里之内,拘若槛,常疑死於左右手,低回姑息,不可谓明。且三皇以来,数千万载,何有勃理乱常而能自毕者哉?”可见吴武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
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回到长安,但他念念不忘患难与共四年的柳宗元,多次向新任宰相裴度和工部侍郎孟简陈述柳宗元的不幸,请求他们帮助柳宗元调出穷乡僻壤。后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虽然官位升了一级,但柳州比永州离长安更远。吴武陵又对斐度说:“西原蛮未平,柳州与贼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使得优游江湖。”他还写信给孟简:“古称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电射,天怒也,不能终朝。圣人在上,安有毕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刘二韩皆已拔拭,或处大州居职,独子厚与猿鸟为伍,诚恐雾露所婴,则柳氏无后矣。” 由此可见吴武陵为人正直、仗义,对朋友忠诚不渝。
慧眼识英举杜牧:太和初(公元828年),吴武陵入为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崔郾受命于东都洛阳任主考官,一时中书省、尚书省、黄门省的大员一起涌向常乐传舍,盛况空前。
这年,二十六岁的杜牧也来赶考了。考试前,他先找到了太学博士吴武陵,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阿房宫赋》呈给吴武陵,请吴太学在主考官面前美言几句,使自己能顺利通过进士考试。在当时这种走后门的行为叫“行卷”,就是应试的举人把自己撰写的诗文做成卷轴,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以求得到推荐,是公开操作的。若不按照惯例向权贵们行卷,反而会被认为你目中无人,恃才自傲。
贵溪吴武陵
杜牧此前混迹江南,沉迷酒色,无所事事,吴武陵早有耳闻。今日见他相貌清雅,举止有度,倒有了几分好感,待看完《阿房宫赋》后,不由得刮目相看,拍案叫绝:“‘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之扰扰,梳晓鬟也……’写得好!写得好!真乃神来之笔!先生有济世之才,却又为何……”进而劝他不要自暴自弃,要洁身自好,力求上进。杜牧听了吴太学的话大受鼓舞,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事后还写下了著名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诗句。
贵溪吴武陵
吴武陵收起《阿房宫赋》赶紧骑着驴子去见崔郾,崔郾听说吴太学来了,很惊讶,立即迎了出去。吴武陵说:“你以德高望重为皇帝选拔人才,我怎么能不帮你略尽微力呢。前几天,我在太学里见几十个学子围在一起读一本书,大家又是赞扬又是鼓掌。待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是在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我看这个杜牧真有扶佐君王的才华。你这个主考官日理万机,恐怕读不到这篇文章。”说着便从袖中取出杜牧的文章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高声诵读了起来,崔郾听后发自内心大加赞赏。吴武陵趁热打铁地说:“那就请你选他做状元吧。”崔郾面露难色地说:状元已经定了。原来,有人比杜牧先走了后门。吴武陵只得降低要求,请求将杜牧取为第二名或第三名。想不到就连第四名也被人捷足先登。吴武陵说:“实在不行,就第五名吧。”崔郾未及作答,吴武陵愤然对崔郾说:“取不上就算了,把《阿房宫赋》还给我!”崔郾赶紧赔着笑脸说:“我答应你”。崔郾转身回到屋里对在座的官员说:“刚才吴太学帮我选中了一位第五名的人。”人们纷纷问是谁,崔郾说:杜牧。有人说杜牧这个人生活作风不好,崔郾说:“我已经答应了吴太学,杜牧即使是个杀猪卖酒的,也不能更改了。”
这样以来,尽管杜牧才高八斗,也只能屈居第五名了。不过对于这个名次,杜牧自己倒很满意。皇榜发布后,他给长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真是春风得意。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李渤因仗义执言被贬出朝,以御史中丞出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吴武陵个性慷慨时尚兼备文韬武略,深得李渤赏识,应李渤邀请,任其副手。吴武陵到桂林上任时,按规定作为副职在上级面前必须着军装并佩带弓箭全副武装,可吴武陵却向李渤要求说:“你还是不要用上下级的规定来约束我吧”,李渤呵呵一笑表示同意。一天,李渤在球场上举办官方宴会,来了很多人,席间还有许多妇女。大家都喝了很多酒,吴武陵也喝醉了,这时吴武陵看到好几个妇女聚在看棚上对着他嬉笑,认为她们在耻辱他,非常生气,想报复一下。于是他便揭起衣服对着她们方便起来,还旁若无人地随意谈笑。当时,李渤也喝醉了,看到吴武陵这样觉得很没面子,不由大怒,命左右将吴武陵揪出送衙司斩首。这时,多亏了一个叫水兰的都押衙,悄悄地将吴武陵送回住处并陪他一起睡。半夜,李渤被家人的哭声吵醒,询问怎么回事?听说吴武陵被杀,李渤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他急忙起身召唤水兰,方知吴武陵安然无恙。第二天一早,李渤赶到吴武陵住处引咎道歉,两人和好如初,他们那种志同道合的真诚友谊在古代互相倾扎争斗的官场黑暗中犹如一股清风沁人心脾。
大和六年(832年)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被召为兵部尚书,第二年又升为宰相。当时吴武陵任韶州刺史,一次因经济问题被人告发,办案人员在李德裕的指使下对吴武陵很是无理,吴武陵看到此等得志小人非常气愤,于是在路边佛堂里题诗曰:“雀儿来逐r风高,下视鹰r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翼,黄昏依旧委蓬蒿。”其桀骜不驯的强悍之态可见一斑。事后吴武陵被贬为潘州司户参军,不几年便郁愤而逝。
然而李、吴两家的怨恨并没有随着吴武陵的死而消逝。李德裕虽有治国之才,但肚量很小。十年后,他竟然逮住时机对吴武陵的后裔进行迫害。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任江都县尉,因盗用“程粮钱”而犯赃罪。淮南节度使李绅为了取悦宰相李德裕,竟夸大其词,织成其罪上报朝廷,并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狼狈为奸地用尽阴谋将吴湘处死。两年后,李德裕倒台,吴湘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初云,武陵之子,子四:常、简、端、守
吴篪,初云长子,即常,子十:彦辉、彦正、彦文、彦日山、延旦、炳、炎、皙、炜、焕(江西九江市庐山支系始祖、传至109世伯礼为重庆垫江县永安伯礼公支系始祖)
吴简,初云次子,(志善)子三:宣、宜、完
吴端,初云三子,子二: 明、显 (浙江温州市永中吴汇头支系始祖)
吴守,初云四子,后裔不详?
根源记全文
泰伯者,吴氏之始祖也。泰伯居长,仲雍居次,号虞仲,幼季历,父古公父,母周姜。古公父乃后稷二十一世孙也。后稷名弃,乃帝喾第三子。高辛世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源,祀郊C,履大人迹感而有娠,届期生子,弃之隘巷,牛羊字,弃之山林,会伐平林,弃之寒水,乌覆翼之,遂收养之,因名曰弃。好种稼穑,能相土宜,民皆则之。是时帝窑尧陶唐氏, 乃去弃之次兄也。闻弟弃贤。举为农师,天下蒙其利,封于有邰京兆府,今乾州武功县是也。号曰后稷,赐姓曰姬,后稷于颛顼七十年丙子生,于尧帝十八年癸亥卒.享寿一百零八卒.自夏后政衰,不窟失官,窜于戎狄之间。今庆阳府安化县是也。有不窟城现在。不窟之孙公刘,自安化徒国都即今州。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乃古公十六世之祖也。古公复修后稷之公刘之业。是时狄人来侵,古公遂去,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始改国号曰周。古公生于殷武丁元年丁已,卒于祖甲三十三年乙未,享寿九十九岁。幼子季历生于武丁四十八年甲岁,卒于帝乙十二年辛已,寿九十八岁。生子昌有圣德,是为文王。纣王命为西伯,得专征伐,西伯生于祖甲十七年己卯。崩于纣九年乙卯,寿九十七岁,文王崩子发立,越二十五年己卯,伐殷而有天下,是为武王。武王生于帝乙十年己卯,崩于康王七年乙酉。寿九十三,传位三十七世,八百七十四年。尔时泰伯知父欲传位季历、与昌。遂与仲雍俱逃荆蛮,为勾吴长。荆蛮者,乃苏州无锡县界,梅里村渤海郡吴是也。泰伯生于殷武丁四十年丙申,卒于武乙四年丙寅,寿九十一岁。逃于荆蛮之时乃祖甲十八年庚辰。是年泰伯四十五岁。仲雍四十一岁,泰伯卒,仲雍嗣之。仲雍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于帝乙二年辛未,寿九十二岁。传至寿梦,吴本子爵,始称王国,始大通于上国后以国为姓,渤海为郡,相传百余世矣。寿梦生四子,长诸樊,次馀祭,三馀昧,四季札,札贤诸兄以次传位及札。而札义不肯受,遂封札于延陵,号延陵季子。延陵者,今常州是也。后子孙千亿,天下各府州县皆有,惟苏、常二州族大,称世家焉。吾祖宣公居蜀阆州,兰登谷巫锡山,娶蜀主孟知祥嫡夫人何氏之女。五代时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甲午,孟知祥即皇帝位,不一载而崩。太子孟昶即位,封宣公曰驸马,祖母曰公主、孟氏夫人,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吾年四岁,随祖宣公,父纶公,叔经公、绍公兄宏、宥、华、弟珍,一家乘舟渡江,徙江西抚州临川、建昌、南丰县李甯庄、金斗窝,后徒竹家山将君出洞形居焉。吾今年十六,蒙祖宣公将始至今逐一启发于吾,而吾心胸豁然。谱牒者,乃为传家之宝也。逊让二字又为吾家之至宝也。若不流传奕世,诚为不孝之裔乎。日后子孙梦然无知祖宗之所自出,遂书后稷、泰伯根源实录。入于谱牒之首。以为万世子孙相传不失,是乎书。
后汉乾右元年岁次戊申秋九月
嗣孙 福 薰沫敬撰
季札征生系的69世孙吴宣是后蜀附马,家族显赫。据载,吴宣(874――948)娶四川节度使孟之祥女为妻。因心念李唐,淡泊名利,见孟之祥及其子孟昶自立蜀国,自称蜀王,乃不膺王爵,抛弃附马与国舅尊荣,于公元936年举家东迁,落足江西抚州石井。后又与长子、三子徙居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再迁祝家山金斗窠建立基业。死后葬南丰县世贤乡青鱼潭华家中窝。生三子:纶、经、绍。其中吴纶和吴经均于宋初高中状元。一时家族显赫,名震华夏。
简公长子,字守德,季扎第五十三世孙,征生公后裔,娶孟知祥长女为妻,生三子:长子纶;次子经;三子绍。
后唐王朝衰亡后,孟知祥割据称王,建立后蜀王朝,吴宣成为驸马,家族一时显盛。孟知祥于称帝当年去世,由第三子孟昶继位,孟昶欲封吴宣为蜀王。但吴宣忠于唐朝、又淡泊名利、义不接受……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吴宣抛弃国舅(孟昶)的荣华富贵,以63岁高龄,毅然携妻孟氏和纶、经、绍三子及宏、宥、华、福、和、珍等孙举家乘舟渡江、一路跋涉、辗转数千里、东迁到江西地区另谋基业。……直到后汉乾佑3年(950年)去世,享寿77岁。
吴宣后代非常兴旺,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玄孙,后裔播迁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台湾等省181个县(市)1100多个乡(镇)村肇基,据2000年全国97个县市参与编修《中国吴氏通书》不完全统计有一百五十二万七千余人。未参加的约占50%相加约计有三百万之多。
吴宣家族人才辈出,代有名人,现略举数例如吴纶次子吴宥一支:“纶公而下三代七进士,明季清初,五代有郎官,及至当代今之台湾又见祖孙三县长,一门六博士”之大观。再如2007年宣公29代孙女吴芝芝获中大附中理科高考状元,推荐生入读中山大学。2008年宥公后裔、宣公第29代孙女吴宪参加福建省高考,获理科状元,现在北大深造……
宣公宣公祠应在宋代后期(1200年前后),由太三公领建于青铜山,距今约八百年左左右,历经久远,嘉宾在清道光二十四甲辰(1845)年,为吴氏后裔重修祖墓、祠堂记中云:“祠及祠后观音堂皆被蚁湿将圮,於明末辛丑年间(1661年)由宣公后裔大钢等族人共谋筹资劝工进行修复”。
吴宣公祠屹立青铜山,气势宏伟,前临绿水,后依青山,远眺军峰,近瞰田园,风景秀丽,清明时节,吴姓子孙前来祭祖扫墓络绎不绝,春暖花开,郊游人们纷纷前来踏青,瞻仰胜地。
长子―吴纶
吴纶,字伯宗,吴宣长子,生于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正月十四日。他生长在唐末转入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吴纶从小聪敏、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才华横溢。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李存勖称帝后,改太原为北京,诏孟知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光二年(924年)孟知祥委任吴纶为太谷知县。……据《中华姓氏通书(吴姓)》112页载:“吴纶于宋初高中状元。”吴纶生十子:宏、宥、华、福、珍、万、义、宝、仪、景。二子宥,字承顺,号仁郎,为宋进士,敕封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生于唐天成三年(928年),8岁时随祖父、父亲、叔伯、兄弟自四川迁居江西抚州石井,后迁金斗窠,时遭不靖,再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徙龙岩肇基。生四子:长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吴宥卒于北宋仁宗年间,与妣邹、彭氏合葬于龙岩龙门石牌前。该墓坐西南向东北,虎形,迄今已历900余年,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银牌一穴葬于上杭官庄坪。后裔在上杭、广东大埔胡寮建有祀奉吴宥的祠庙。闽、粤客家吴姓多为其后裔,因此他被认为客家入闽始祖。
有关吴宥的记载,因资料缺乏,仅有以上一些。
其实,有关吴宥作为客家入闽的******世祖,并不是单一、******的。据资料显示,闽东南吴氏的入闽始祖,是一个叫吴祭的人,而其后裔也有部分进入闽西客家地区,且先于吴宥。吴祭,字孝先,生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15岁入国学,唐会昌五年(845年)应举乡魁,大中二年(848年)再应漕举,授浙江主簿,咸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中和四年(884)与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后审知据闽,公义不相从,兄弟六人避地分居福泉间。公迁于莆田县灵岩山,后卜居莆田黄石沈浦(钱坡)。天佑四年(907)卒,享年83岁。
此外,还有开创莆田北洋平原的吴兴,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比吴祭早生179年,同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避武乱,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携眷自固始县入闽,择居莆田九华山下(洋西村),于神龙间(705~706)创建延寿陂。比李宏于1083年建成木兰陂早378年。民间传说,吴兴大战蛟龙十天而与蛟龙齐死于水中,为景龙三年(709)八月初五日,吴兴终年64岁。比吴祭出生的时间(825)还早116年,如以出生时间比,吴兴比吴祭早179年。吴兴于永昌元年(689)44岁时入闽择居莆田,吴祭于中和四年(884)60岁时与王审知入闽,相比之下,吴兴比吴祭入闽还早195年。
另据连城文亨席湖营吴氏族谱载,其地吴姓属延陵郡,入莲始祖是仲雍62世裔孙吴锦祥,原名秀,官为苏州吴县县令,生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由苏州入闽,隐居清流铁石矶后,更名锦祥,终身不仕。如此记载属实,则亦比吴宥至少早了一百余年。
还有连城莒溪壁州的渤海吴氏,入连始祖吴十六郎,也是由苏州吴县迁入。据载是宋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于宋绍兴年间(约1140年)奉简入闽,时逢战乱,遂经汀州徙连城壁州隐居。
而与吴宥同兄弟的吴宝(排行第八),因其在闽地为官,其后裔也定居宁化、邵武等处。
另据《中华姓氏通史•吴姓》载:上杭县城的渤海吴氏,以吴筮为始祖。据说吴筮于南宋末在龙岩为官,家族即由内地迁往龙岩,再迁上杭。
由以上可见,闽西入闽客家吴氏非一支独衍,而是由多支构成,但多数客家吴姓裔孙是吴宥后裔,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 吴宥后裔的部分播衍
吴宥生四子:长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
吴坎一,后裔传福建漳州、大田、龙岩等处。
吴坤二,后裔传广东嘉应州及福建上杭、永定一派。
吴震三,后裔传上杭官庄等处。
吴巽四,后裔传宁化招得里等处。
现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记述吴坤二一支的播衍情况:
坤二,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迁永定。卒于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享年97岁。初葬永定,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迁葬大埔胡寮村五虎山下。配王、彭氏。彭氏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妣彭氏葬永定溪南里锦封窑背,巽山。
泰甫,宋钦敕进士,任山东济宁知府,传永定合溪、峰市、虎岗,及广东大埔、饶塘、丰顺、兴宁。
兴甫,移居龙岩,后裔传派广东大埔等地。
吉甫,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正月二十日,宋进士,任广东罗博县县令。卒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享寿82岁。葬永定丰田里莲塘岗上,绣针落槽形,庚山。妣林氏,葬广东断缺背。生子二:五四郎、五五郎。
吴五四:名文偕,宋进士,生于南宋高宗绍兴12年壬戌7月15日午时,居永定群华州(未开邑时属龙岩),后徙迁广东大埔峦州新村(雪坪)。卒于宋理宗绍定2年已年丑6月11日丑时,享寿88岁。葬广东断缺背母坟旁,虎形,壬山。妣张氏生于孝宗乾道7年辛卯9月,卒葬断缺背黄龙现爪形,癸山丁向。生九子:
千一郎公 妣张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长子,传广东长窖社丰坑头,福建永定县太平里石门及石坑等处。
千二郎公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次子,传小新村高坡下,永定太平里等处。
千三郎公 妣陈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三子,生七子,长三泰、次三十一郎、三廷华、四四十一郎、五四十二郎、六三十八郎、七三十九郎,公因避难迁居广东程乡县白渡堡象湖坪,换名千十三郎,为程乡县之始祖也,嗣后三子廷华公分居嘉应州镇平(现改蕉H)县三圳圩吾子湖,长子三泰公分居梅县等处开基。
千四郎公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四子,传条鱼赤什巡胜运里大坝又丰田等派。
千五郎公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五子,传胜运水槽巡洪山塘等派。
千六郎公 妣赖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六子,传福建永定县金丰里奥奋乡太平寨下洋,漳州府之云霄有显公u公父子进士等派。
千七郎公 妣张氏 妣杨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七子(本房祖),生七子,长大三郎、次志广郎、三念七郎、四念九郎、五德华郎、六明显郎、七万九郎,永定县金丰里思贤乡,又传广东潮州、,陆丰县葫芦台等派。
千八郎公 妣李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八子,传广东程乡县,福建永定县金丰里太平寨等处。
千九郎公 妣廖氏 吉甫公之孙即五四郎公之九子(本房祖),生二子,长六四郎、次六五郎,公生于宋宁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居福建汀州府永定县南门。后裔分居广东大埔湖寮古城,潮州,传广东梅县、镇平、程乡、平远、兴宁、长乐,福建永定城内等处。
七十八世祖
六四郎公 妣黄氏 妣陈氏 千九郎公之长子(本房祖),生七子,长念一、次念二、三念三、四念四、五念五、六念六、七念七。公卒葬锦丰密古王姥窠庚山甲向,二孺人合葬于彭婆上坟左边。
七十九世祖
念一公 六四郎公之长子,明洪武乙酉年举人,生三子,长孟建、次孟远、三季远。传广东梅县,平远县等处。
念二公 妣赵氏 六四郎公之次子,传漳浦县、南靖县、龙溪县等处。
念三公 妣黄氏七娘 六四郎公之三子,传广东蕉H县招福乡、程乡县松源堡等处。
念四公 六四郎公之四子,传广东镇平县。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念五公(德元公 本房祖)妣林氏 六四郎公之五子,传广东大埔长发堂,大埔古城开基始祖。兴宁,长乐广西等处。 林氏大婆葬下坜,鱼形。天,地,人 三大房,到修谱时计传36000人。广西兴宁长乐未计算。
念六公 六四郎公之六子,传福建漳州,广东平远县等处。
念七公 六四郎公之七子,传广东省白渡堡等处。
汇编者注:
唐 吴兢《贞观正要》作者,成书进呈开元九年九月,传世史册。官至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
【1】、溯源是根据吴谓语宗亲提供的史料选编的。
【2】、父子进士考证:
「1」据福友公族谱记载:真一公三房二即茅岭二房地卿大房第十世孙吴显公字景 猷 号肖渠万历甲戌进士,任广东按察司付使。第十一世孙即肖渠次子吴u公 赐进 士,任山东道御史。
「2」根据云霄县志记载:吴显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士任刑部员外郎,江西佥事、广东副使,吴u公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进士任山东道御史。
[3] 吴与言,潮州府大埔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登进士,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探讨东湖塘让村吴姓一支修谱事宜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