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蜀学大师吴之英与蒙顶山茶
清代蜀学大师吴之英与蒙顶山茶
作者 川吴总会秘书处 吴洪武 陈开义
蒙顶山茶名垂青史,除了历代皇帝、宰相、尚书等达官贵人的青睐和州官县官的助推以及“唐宋八大家”等文人墨客的力捧外,也有四川雅安名山本土人士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蜀学大师吴之英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百公里百万亩茶茶叶乡村振兴产业带
一、吴之英生平与成就
(一)生平
吴之英(1857年-1918年),字伯竭,号西蒙愚(渔)者、老渔(愚),出生于名山车岭镇吴沟一个书香人家,清末民初四川儒学大师、著名学者、经学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是四川近代一位经子贯通的蜀学大师,也是一名拥有爱国热情而又勇于参与维新变法的思想家和热血志士。光绪初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为晚清著名大儒王闿运弟子,曾与清朝四川******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状元骆成骧同窗学习。先后担任资州艺风书院及简州通材书院讲席、灌县训导、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四川国学院院正。曾响应“康梁变法”,投身维新变法运动,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并自任主笔,“为救世而呼号”。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愤笔写下《哭杨锐》长诗和挽杨锐联以明志。当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时,他支持并参与爱国保路运动,亲笔题写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彪炳千秋。戊戌维新失败后,他愤然回乡隐居,研究学问,专心著述。
纵观吴之英的一生,其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学贵创新的时代精神、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自立自强的奋发精神、唯仁求义的战斗精神,贯穿融会于他的著作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珍视、传承和弘扬。
(二)成就
吴之英既是蜀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近代蜀学的开拓者,在近现代四川学术界地位崇高,在经学、史学、音韵、医学、天文学、诗词歌赋诸领域均有建树。此外,他还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教育等方面很有贡献,是四川近代的启蒙大师。在王运闿先生的悉心指导下,他与杨锐、宋育仁、廖平一道同为“尊经四杰”,把四川的学风捣弄得沸沸扬扬,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以《寿栎庐丛书》73卷奠定了在蜀学界难以企及的地位,另有《中国通史》等58册遗稿存世。
吴之英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精湛,融多家于一体,有欧苏之气、魏碑之魂,篆隶合魄,又脱胎换骨,古朴存拙,左藏右显,峰来趣生,自成风格。成都人民公园内那通““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上朝东的一面便是他书写的。
吴之英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先后主持过资州艺风书院、简州通材书院,襄校于尊经书院、锦江书院,任过灌县训导、名山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名山县教育会会长,还担任过四川国书院院正等职务,为四川教育从传统到近代化的继承和转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名山几十所近代学校的始建,他功不可没;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国书院的首位院正,他亲自书写了“国书院”三字于校门,并撰联云:“斯道也将亡,留此四壁图书,尚谭周孔;后来者可畏,何惜一池芹藻,不压渊云”,还亲自拟定了“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沟通古今,切于实用”的办学宗旨和学规,又广纳名流,开放办学,为书院文风鼎盛、学术沉潜、人文蔚然,有起始之功;也为四川高等教育立下了标杆和规范,为蜀学的昌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吴之英还是一位诗人、报人、史家。民国时期曾任临时参议院全院委员会委员长、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李肇甫在其编修《四川方志简编》中说:“自王闿运来蜀,遂以博学穷经为士林倡,于是乾嘉之学大盛于蜀,一时文人蔚起,鸿硕辈出。廖(平)、宋(育仁)、吴(之英)、张(森楷),尤著令闻焉。”吴之英的弟子、近代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结联评价说:“自王伍以还,为人范,为经师,试问天下几大老?后扬马而起,有道德,有文章,算来今日一名山。”王闿运称赞说:“诸人欲测古,须交吴伯羯。之英通公羊,群经子集,下逮方书,无不赅贯”。
吴之英还为《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名山县新志》的撰写立下了汗马功劳。《名山县志》清光绪版、《名山县新志》两部志书为茶文化圣山蒙顶山和蒙顶山茶留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是当时茶文化集大成之作,是当代研究蒙顶山茶的重要资源。这些都与吴之英的参与与付出,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任名山知县赵懿邀其兄赵怡主持编纂《名山县志》凡十五卷,吴之英任编纂采访一职。该志“图说”中,即有蒙山仙茶详图;卷二“山原”中以宏丽的篇幅记叙蒙山,吴之英的《蒙山赋》刊在众经典之后、署名文章之首,成为该栏目的一大看点。卷八“物产”中近二分之一篇幅详叙了贡茶、云雾茶和绿茶;卷十中专设“茶课”栏目,至于茶诗、茶赋、茶谚,则散见于众多卷帙之中。吴之英为该志书采写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他时任成都尊经书院、锦江书院襄校(副院长)。成都尊经书院、锦江书院藏书甚丰,他一有空就去查阅、摘抄、收集历代有关名山、蒙顶山、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等资料,计有唐进士、后任后蜀翰林学士、内枢密使毛文锡的《茶谱》、白居易的《谢李六郎寄新蜀茶诗》,宋代文彦博《谢人惠寄蒙顶茶》,明代杨慎的《蒙茶辩》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今天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广为传播。
蒙顶山甘露井
二、吴之英茶诗赏析
由于出生茶乡名山,从小耳濡目染,吴之英对蒙顶山、蒙顶山茶情有独钟,他先后在《蒙山赋》《蒙茶歌》《煮茶》等作品中尽情讴歌蒙顶山、蒙顶山茶,深情缅怀植茶始祖吴理真,不愧为蒙顶山茶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一)《蒙山赋》赏析
吴之英写有一首《蒙山赋》,表达了作者深厚的蒙顶山情结。文字虽古拗艰深,但思想情感与脉络却十分清晰。全文为:
咨蒙山之,椒造化之劈。
拢西徼之旁唐,络益都之褰襞。涵蟠岭以厘,组岷陬之。琐剑阁其。越峡峰而坼。溥沆瀣以澄凝,圜卤碛之蹇迫。累日丸于霄冥,嘘风窍于巽白。烂金碧于阴阳,馨婴瘗之冢席。陵之神功,纪封奠之灵迹。敞疏寮而望远,步纡阜以遐窥。兀眩眯于莽,邈灭以骇疑。严精魂以驱,揆隅乡之幅维。
朕端于笏,状兆之丽。冠晓赧而蔚擢,筲霭而润滋。缛绸于新翠,薄光晷于阳曦。诡昏旦之异气,渺伏露其无时。浮葩盖之圆顶,构曾之虚基。括素以亡鄂,惘椒化之离奇。巡虚止之周,脉磴阶之般枉。陟运而回,践隘害而怯仰。悸垂足于二分,栗陷漆乎寻丈。倏诞登于,眙睢于氛块。坟地脉之沃膏,萦星峦之森爽。
启蠢菌之荒图,亘蜿嬗之异像。涧皱而泉袱,穴而沙。阴气积以凝寒,清音作而应响。增于幽霾,暗之遥。辑珍怪之纠棼,徒目厌而心赏。蔼林薮之豫,灌卉木之芳菁。簇绮绵之阳蕊,蓁之寒英。缘峭而铺绣。掩湿以拿茎。宗而雨,扬郁烈以蒸晴。剖苞房之,醒醴蜜之酲。华叶杂其骈僵,朱紫错而峥嵘。纤次而接亚,茂悴隐以代更。匪藉力于莳艺,自应节以时成。飞走之殊生,孳胎卵以攸瓷。营窟巢以栖息,时鸣嗥而驯若。莓苔别其蹄,芝菌储其饮嚼。雾花舒而交咻,霜柯零而惊跃翩翻以,纷目目 吓以蹲。遂雌牝之孕字,达逐雏之蠢弱。熠章采于羽皮,腥膻于岩壑。疲毕罗之结,惫缴铤之。
畅和煦之开动,昌毓产之萋萋。天頫围而山黝,云转径而树齐。歌呼聚夫樵牧,还往淆夫臧奚。循采采于回磴,聆丁丁于故蹊。延峨眉之素魄,翦绿菜之新荑。
翠冢以夷犹,倚滑壁之黯。盈掬檐而提负,洁撷笛以招携。意跃其恐队,神忽罔而复稽。浮微茫之莫景,暂骨折以阂睽。帷神秀之区,实仙灵所徙。眺振锡以寓庐,迎飞凫而纳履。淫之天浆,渗冷冷于石髓。飘衣带之俪,寅苔之猗。唳绝之笙簧,冽深溪之江水。霭云于鹿车,缀石花于鹤轨。杳乘光以降迎,恒戴胜而徙倚。感积刑之刻,悟乐仁之。识颐性于寂靓,期选形乎湫嚣。伟藏疾之蕃富,铄仁重之竦乔。跨窍而念远,跋而情超。监疲羊之腾,怅马而栗。
彻涂石之砉解,虞岸氏之演摇。忻油油之,惧以凋。希迈长其蔓,永厚利之赢饶。
怀贞一以蟠峙,荟媪而蒸敲。得此于纯素,眇五岳之遥遥。
该赋共八大段,善用隐语,没有直书。首写蒙顶山在蜀山中的坐标和地位,次写其地势与形貌,再描其险幽与气质,接下来用他的妙笔大书了蒙顶山的仙树灵草,“蔼林薮之口豫,灌卉木之芳菁”;“族绮绵之阳蕊,口蓁柅之寒英”;“缘阤峭而铺绣,掩湿口以茎。”虽无茶字出现却句句涵茶,且重墨描写适宜茶生长的地理环境。
蒙顶山山门
吴之英把《尚书·禹贡》“蔡蒙旅平”的蒙顶山比喻成一条地龙,绵延十余里(亘婉蟺之异像)。嘉木干霄,古藤盖路,幽鸟唤人,令人向往。蒙顶山是仙山,“惟神秀之隩区,实仙灵所垞徙”,即是说蒙顶山是异乎寻常的幽深秀丽之地,是神灵仙人徙居之所。仙人们“杳乘光以降迎,恒戴胜而徙倚”,“徙倚”就是流连不去。三十八蒙峰,如狮,如象,如熊,如豹,如春笋之攒出,如剖柴之参差。前有峨眉比秀,后有青城衬幽,侧有邛崃、相岭之雪山,晃耀于两眸。蒙顶山******的特点是雨多。“淫湑湑之天浆,渗冷冷于石髓”。吴之英在句首用一个“淫”(久雨)字,把“雅州天漏,中心蒙山”淋漓尽致地概括起来,充沛的雨水像天酿的琼浆,渗透到土壤,滋润仙茶。蒙顶山还是云的仓库、雾的场所,一到春天(畅和煦之开动),蒙茶萋萋(昌毓产之萋萋),生机盎然,绿绿葱葱,令人欣喜(欣油油之蓲蘛)。但吴之英想到当时(清末)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深为蒙茶担忧(惧戚戚以陨凋),表达了一个忧国忧民、爱国学者的情怀。他希望蒙顶山茶长盛不衰,给百姓带来厚利,带来富裕(希迈长其镺蔓,永厚利之赢饶)。
(二)《蒙茶歌》赏析
吴之英写有一首60句七言古风《蒙茶歌》,以另一种形态把蒙顶山茶的源起、引种、栽培、采摘、烘焙、呈献、饮用,写得极其酣畅。全文为:
绵绵气母播大慈,缩赢五运为盛衰。万物菁华不终閟,先时何必胜后时。蜀都自古称沃野,三十六种维宜者。古茶秀出蒙山巅,尔雅释木爰名槚。闻说灵栽始吁茶,再经移植色香孤。嘉树十年成美荫,但识主人旧姓吴。后植两株陪左右,因善攀援通声臭。更增四株作环卫,络绎蔚起后来秀。岂知名种自存存,老干离奇孕石根。密节阳文忍雷雨,疏开阴理感风云。小枝上缭层层聚,新蘖旁勾簇簇吐。元气回薄光彩充,贞节简炼精神古。可怜生意日更娟,曼托不材养自然。故啬华实殆缘地,能胜霜雪亦听天。无奈同汇市才隽,重求真知不自吝。初供琴衬受雕琢,终代酒浆资馈酺。凡材从此罔忌嫌,分长陵谷久相惭。共知良药益脏腑,顿令税币半鱼盐。维时石花特矜贵,琼叶三百揖神瑞!一尊清湑贡郊坛,曾孙于穆皇灵醉!私分嫩绿检制余,鄂翘未壮甲坼初。薄肤纤涩春欲脆,细络匀曼引犹虚。朝爽初凝露华酽,新火烹成色紫绀。厚薄分明散清芬,甘苦漫渍归平淡。经时蕴蓄魄力新,题名朴茂性情真。信抽芳心佐水德,中和堪酿九州春。一杜物机永无罅,坐忘荣枯灭生化。空山蟠屈二千年,未觉人间长生价。偶入琼林漱真精,悟彻元始妙无形。至今采采遗根蒂,儿辈犹说陆羽经。
这首古风内容丰富,警句妙词不少,不仅赞扬蒙顶山茶,而且讲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值得回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说蒙顶山茶历史悠久,茶名多变。东晋郭璞(276年-324年)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曰苦荼”。第二层意思说明蒙顶山茶非同凡响,“秀出蒙山巅”“香色孤”。“秀”字和“孤”字显示出蒙顶山茶的******、奇异、独特。三是点出蒙顶山茶“成美荫”,全靠主人吴理真多年的精心培育。吴理真敢为天下先,成为中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见蒙顶山《天下大蒙山》碑)蒙顶山茶从唐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一直到清末,1169年绵延不断,这在中国茶叶史上是************的。
吴之英还在这首长歌前,写下四百余字的引言,其珍贵程度不逊于《蒙茶歌》60句。引言以学者和诗人的双重眼光论茶,引用了《尔雅》《诗经》《仪礼》及名山故《志》,说明茶之源、茶之叶、茶之采,有叙有证,继又写吴理真挈名茶植于蒙顶山山巅,“神质离离,不可萎也。”于是“茶贾有征,蒙茶益重,郊庙所供,取贡于蒙”,并对皇茶入贡仪礼程序一一叙及。末句颇奇,称:“英,蒙山人也,以时登陟,获啜贡余之味,感而为歌。”可见这引言既有学者的求实、诗家的热忱,又有乡人的知情、自身的体验,作为有关蒙顶山茶和吴理真历史资料,真的是弥足珍贵。
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
(三)《戊申清明南郭斋居未归因饯李校翁代柬》赏析
吴之英写有一首《戊申清明南郭斋居未归因饯李校翁代柬》诗,描写的是1908年清明时节,诗人在南郭斋居为李校翁饯行,听到杜鹃啼鸣而不由自主萌发对故乡和蒙顶山茶的思念之情。全文为:
蒙茶初摘记寒食,南浦波光绿到今。一路鹃声归去也,年年春树故人心。
这首七言绝句的大意是:蒙顶山茶最初采摘是在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南面的水滨波光凌凌周围绿色荡漾。忽然听到杜鹃的啼鸣,看来它是要回家去了,这让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蒙顶山茶了。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蒙顶山茶深深的眷念和对故乡的思念。
(四)《煮茶》诗赏析
吴之英还写有一首《煮茶》诗,早期编入《蒙山诗抄》,该诗写于清末,1920年收录《寿栎庐丛书·卮言和天》刊行。全诗为:
嫩绿蒙茶发散枝,竟同当日始栽时。自来有用根无用,家里神仙是祖师。
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吴之英喝茶不忘植茶人的情怀。其大意是:浅绿色的蒙茶生长出枝条,不禁想起当初开始植茶的情景。自古以来茶叶有用而茶根无用,但无用的茶根是产生有用茶叶的本源。“有、无”“有用、无用”属哲学范畴。《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把“无”看作产生“有”的本源。吃茶不忘植茶人,故我家把祖师当神仙一样供奉着,尊崇着。
“祖师”究竟是谁呢?宋·绍熙三年(1192年)二月二十六日《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记载“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挂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
吴理真有“大师”“名师”“祖师”之称。“大师”一是指有巨大成就而为后人所宗仰的学者或艺术家;二是佛教统称佛为大师,也用为和尚的尊称。“祖师”是对创立某种学说或技艺的人的尊称。鉴于吴理真最早种人工植蒙茶,有开创人工种茶历史之功,故吴之英尊崇吴理真为“祖师”。“家里神仙是祖师”这句是全诗的诗眼,是吴之英尊祖、崇祖的真情实感的表露。“神仙”是道教对所谓得道后,能“超脱生死”变幻莫测的人称谓。诗中的“神仙”,笔者认为可理解为神化了的仙(先)人。当地人怀祖,道教、佛教也为了突出宗教魅力对植茶始祖吴理真不断神化,先后民传、道封、皇封、佛封,加上各种桂冠,成了神,成了仙,成了菩萨。“神仙”一词还可理解为神主牌中的仙(先)人。“神主牌”以祭逝世的先人,用木制成,当中写死者名讳。名山当地民俗有一种说法叫“仙(先)人”,又叫“仙(先)人板板”,即“祖先”“祖宗”的意思。因此这句诗可理解为:吴氏家中的神龛上供奉的仙人有祖师吴理真。至今,吴之英故居“寿栎庐”堂屋正中都还有一张雕刻精美的神龛,上面供奉着吴氏祖宗的神主牌。从吴之英的诗句,从前辈的讲述中得知,“祖师吴公讳理真之灵位”的神主牌就供在这上面。
从《煮茶》诗中可以看出茶祖吴理真与清代蜀学大师吴之英可谓同道同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茶祖吴理真的真实存在,而绝非臆造。
植茶始祖吴理真
【作者简介】
吴洪武照片
吴洪武 ,男,1939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原四川省名山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县方志办主任,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方志学者,中国书画家协会、四川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理论创作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雅安地区书协副主席、名山书协理事长、名山年鉴、名山县志总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曾参加过国内外许多大展(赛),其中获等级奖30余次,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国际现代书法选集》、《20世纪书法篆刻精粹》、《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等多部专集。1995年,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评定其书法为“特别等级”。作品刊于多种报刊,刻于多处碑林、收藏于多家纪念馆、陈列馆,流传于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书法、文学、方志等方面的论文、评论100多篇,入编《书法新论》、《四川书学论文选集》、《吴之英书法选集》、《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等书。传略入选《东方之子》、《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典集20余部,个人出版有《吴洪武文集》《吴洪武诗集》等专著。
右为陈开义
陈开义,男,47岁,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现任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四川茶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上一篇:给力抗疫,吴氏捐款榜!更新于2020.2.27
下一篇:吴晓明宗亲设立德顺赠医施药慈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