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纪实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泰伯三让天下体现的是德孝让的好家风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十
泰伯三让天下体现的是德孝让的好家风
付军让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每个家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家风,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每一位家庭成员,使他们养成爱国家、遵法纪、爱亲人的良好品德等等。
一、泰伯三让天下
周太父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泰伯,次子是仲雍,两人从小受父亲仁德、孝亲、礼让等******思想和优良家风的薰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周太王三子季历的妻子太任生儿子姬昌的时候,出现了地动、凤凰鸣啼的祥瑞征兆。果然出生的儿子姬昌,从小时侯就非常聪明,知书达理,不同于常人。周太王非常高兴,认为姬昌是周部族理想的继承人,经常说:”我们周部族以后要兴旺起来,恐怕就在(姬)昌身上吧”。按照当时的社会规则泰伯是周太王的嫡长子,是理所当然的周部族首领继承人。但是泰伯猜想父亲有意传位于季历而让姬昌继位时,为了成全父亲的猜想,不愿废长立幼,泰伯决定主动让位。
******让,为成全自己猜测的父亲的心愿,多次私下提前推让周部族首领位子于三弟季历,季历多次不接受。泰伯便说服二季仲雍备了行李和干粮,两人趁父亲生病之时,托词去山中采药,从周原岐山下的王宫出走,离开家庭奔陕西陈仓西镇吴山隐居。泰伯到达吴山后,其父周太王去世,他与仲雍奔丧回到西岐,季历拿出父亲让泰伯继位的遗嘱,季历和众臣求泰伯继位,泰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远奔江南吴地,并按照当地人习俗,纹身断发,以表决心,于是季历继承了周部族首领的王位。
第二让,季历继位后,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与商贵族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促进周部族社会的发展,壮大周的力量,商天下有三分之二国土归周族,被商王封为西伯侯,数年后被身存奸心的商王杀害,泰伯回到西岐为三弟奔丧,群臣和姬昌一起再次要他接位,他依然不从,办完丧事立马回到吴地,周部族首领和西伯侯位由侄子姬昌继承,这就奠定了在建立西周王朝中姬发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基础。季历子姬昌以德仁孝让治理天下,商天下又有三分之二人民归周族,他天下访贤得姜太公,三子召公、四子周公辅政,次子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翦商建立了周王朝。
第三让,从泰伯创建句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周天子武王即位后,要嘉奖泰伯义举,追封泰伯为吴伯,结果寻到吴国泰伯已逝,逝前将位让于二弟仲雍,仲雍死,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找到了周章。周章已经是吴君,就此仍封于吴。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诸侯。
泰伯和二弟仲雍来到了南方太湖流域江苏无锡,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并教授当地人种植庄稼,发展经济。泰伯纹身断发、三让天下永不当周君王的举动,感动了当地土著族,荆蛮人纷纷投靠太伯,拥戴他为首领,尊立他为吴太伯(太湖人之伯),泰伯在那里所开创的至德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璀璨长河中的重要部分。经过无数代传承,2016年泰伯仲雍奔吴之地江苏,两院院士超过了100多位。
周部族泰伯让贤的良好家风传承,保证了周国政权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周国人才的阶梯梯次,保证了杰出人才登上了舞台。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周部族的良好家风,不仅有包容谦让的宽阔胸怀,乐于牺牲的至高境界、入乡随俗的超凡见识、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齐心协力的政治智慧、顾全大局的高风亮节、忠君孝亲的高贵品质、兄友弟恭的博大情怀。
二、泰伯让贤的历史环境分析
赫赫宗周,万邦之方。早自商代(约公元前11世纪)岐山就有“周原”的美称。《诗经大雅》中“周原,“堇荼如饴”,讲的就是这里的土地肥沃,连堇、荼这样的苦味野菜尝起来也是甘甜的。
《诗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说的就是岐山。
岐山的先名岐周,以关中平原西部的一座靓丽的历史名城而称为古“西岐”。《诗经 周颂天作》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这首诗的大意是:魏巍的岐山犹如璀璨的明珠,古公父在这里奠定了周王室的基业,坚不可摧;周文王犹如岐山之巅上鸣唱的凤凰,继往开来,开疆拓土,在殷商王朝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周公等无数后来人继承古公父、周文王的遗志,勇往直前,一举灭商夺得了天下。创建了辉煌的西周王朝。
从周先祖世系图谱看:后稷为一世,不为二世,鞠陶为三世,公刘为四世,庆节为五世,皇W为六世,差弗为七世,毁为八世,公非为九世,高圉为十世,亚圉为十一世,公叔祖类为十二世,古公父为十三世。
后稷,名弃,是周人的始祖,帝尧时候人。母亲姜,是有邰氏之女,帝喾高辛氏的正妃。相传有一日,姜到郊外游玩,路见巨人足迹踩踏而过,忽觉全身一震,从此感孕在身,怀胎一年之久,生下一子。由于受孕奇异,姜认为这个孩子不吉祥,就把他丢弃在人迹很少的巷子里。可是牛马经过,都回避不践踏他,母羊还为他哺乳;又想把他丢在树林中,但路过的人突然增多,只好抱回来;又把他丢在河渠中的冰面上,群鸟飞来用翅膀遮盖,温暖他的身体。姜感到很惊奇,认为他有神灵护佑,便把他抱回来抚养,取名“弃”。弃从小就喜好种植各种谷物。稍长,谙熟农耕之事,被尧封为“农师”,号后稷。舜时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杨凌一带),中华农耕文明由此起源。被后世尊称为农神。
夏部落取代黄帝部落之后,后稷的儿子不继续为稷官,掌管农业,一直在邰地作农官。后来,夏部落酋长太康失败,到了夏朝的“夏后氏”时,夏后氏轻视农业,“弃稷不务”,逃奔到了西北边的少数民族戎狄之地,即现在关中的庆阳一带,建立了国家。不传鞠陶,鞠陶传公刘。《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号周人。后来,戎狄部族经常骚拢周部族,为了避勉与戎狄部族之间发生冲突,公刘带领族人,由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迁豳,迁徙到了泾河流域的幽地居住。
古公父,名,“古公”和“父”皆为尊称。公刘迁居于豳传至古公父。古公父是周族的杰出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他奠定了周人礼数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尊称他为“太王”。商小乙二十六年,豳地最后一位首领、周部族迁往周原后的******任首领古公父率姬姓周氏族二千乘,由豳地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
周部族是如何定居周原的呢?
1. 周部族定居周原的前提条件和俗定铁律是周太王三子、太姜之子季历继位
《诗经大雅绵》:“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中的“至于岐下”则说的是古公父如何定居周原。岐山在广义上称为北山。岐山之名起自远古,是以境内有山曰“岐山”而得名。从广义上讲,岐山是个泛指。我国最早提出地理名称的******部地理书,夏代《书禹贡》载“导F及岐”,“治粱及岐”等语。唐末五代谭用之.《寄岐山林逢吉明府》的七言律诗云,“岐山高于陇山连,制绵无私服晏眠”。就是说岐山是西接千山(在今千阳县),东连粱山(在今x县),绵亘于风翔、岐山、扶风三县境北的岐山县域内北部山区的一段山脉,泛称岐山,俗称北山。而岐山境内的北山,则是现在东从西观山、黑龙洞开始,西经箭括岭、苜蓿河页岭、冢子河岭口、东西崛山、五将山庙粱、到十八岭的一段山脉,包括崛山。
《岐山县民国志》载:“太王迁岐处在今崛山沟郑叉口东北,据父老传说:该处树木丛生、枝不横出,为周时太王迁岐经过之路。按《诗大雅绵》篇载:‘柞О我樱行道兑矣。’朱子集传:拔高出貌。兑,通也,谓树木高耸不碍人行,道因以通达。父与老传说相符”。清乾隆《岐山县志》载“郑叉口东北,该处树木丛生,枝不横出,为周时太王迁岐经过之路”。麟游县志载,周太王由迁岐时,“至于岐下”“集结于岐北高山地带,休养生息,始南迁周原,定都岐阳”。清光绪《岐山县志》载,周太王迁岐“郑叉沟、砍柞А薄J撬抵芴王迁岐后,先在岐山北面的高山崛山下的郑叉沟“砍柞А薄靶菅生息”。这四志指证了周太父由豳迁岐的******落脚点在岐山崛山沟内的郑叉沟老“崛山洞”。
《周易》升卦第四十六:“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象》曰“王用享于岐山,顺事也”。意思是周太王迁岐“休养生息”时是考察、占卜、祭祀,而后才出山定居周原。
《诗经大雅绵》开篇:“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周原,堇荼如饴。爱始爱谋,爱契我龟,日止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乃亩。自西徂东,周爱周爱执事…柞О我樱行道兑矣。”用现在人的语言是:太王古公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美女,共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称这片美丽又肥沃的土地为周原。“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
姜女太姜是岐山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不仅意味着古公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而且古公父和太姜的长子、后来出生的季历任周部族首领,成为周部族定居周原的前提条件和俗定铁律。后面外孙姬昌继位父亲也是必然的。
2.嫡长子继承制是泰伯奔吴远走他乡的必要条件
从一个游牧部落,到农耕文明,再到周朝国祚绵长,西周和东周前后为什么能达到八百年国运?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于文献中的夏朝,夏商两代是中国王权的初创时代,夏王和商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共主,整个华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方国体制。西周之所以能从西部小邦而灭掉大邑商,与这种松散的方国体制有着密切关系。西周灭商后,采取了基于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国领土被分封制联系在一起,诸侯国家与周天子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义务==权利关系,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创制,宗法分封制对周王朝政权的巩固有着关键的作用。作为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经济纽带――井田制,同样也有利于王权的巩固。
周人实施宗法制、分封制、国野制、井田制、册命制、觐聘制等国家制度。其中宗法制是关于宗族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的统称,包括姓氏与取名取字制度、建宗与别宗制度、婚姻制度、宗庙制度、继承制度等,从不同角度规范宗族内部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同一男祖所繁衍的一群人为一姓,区别于外姓,婚姻避其同姓。同姓按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排为九辈,同辈按孟(伯)、仲、叔、季排次,又各取私名相区别。长妻所生为嫡,其余妻所生为庶。嫡长子继承父亲的爵位,代代相传大宗;余子受封建新宗为小宗,在本宗内又是大宗。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针对嫡子而言,后者则是针对众子而言的。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但当众嫡亲的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但弟弟的母亲为妻,只要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
只有嫡长子继位,统治集团内部才会永远平衡,曰之名正言顺。否则,当嫡长子死亡后,次子继位,马上就有三子螳螂捕蝉麻雀在后,害次子而取代统治首席之位,依次而下其他子弟名不正言不顺,还会面临叔伯等以三子谋权害命而起之,血的残杀就会破会本来不会竞争的平衡。在周部落的早期,周太王的嫡长子泰伯让贤,周文王的嫡长子姬考在殷商监狱舍命救父周文王,从权利和责任上都证实了嫡长子孝忠父亲遗愿,是继位的传承人,他子是无权替代的。
由此看来,农耕部落首领和妻大漠蒙古部落首领德姬所生的泰伯,应该是周部族的法定继承人。让贤是必须的,也是至高无德的。
三、泰伯三让天下体现的是德仁孝让的家风
泰伯奔吴、三让天下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凡见识、开阔胸襟、谦让精神以及高风亮节,体现的是周部族德仁孝让的好家风。
一是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家风。周太王古公父是中国历史上******个施行“仁政”的历史伟人,他不忍心用民众的战死,来换取自己的君主地位和统治。豳地的戎狄薰育族经常来侵略周部族,要夺取财物,古公父就主动送给他们。后来又来侵挠,要夺取土地和人口,人民很愤怒,拿起刀枪要奋起反击。古公父说:“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族前来侵犯我们,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这个首领或跟着他们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牺牲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你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干这样的事情”。于是,古公父Я熳抛迦死肟豳地,度过添水、沮水,翻越梁山,一直迁徙到岐山之下周原。幽地的人扶老携幼,跟着父来到了岐下,附近邦国闻听此事,认为古公仁厚,纷纷归附。由此不难看出泰伯的父亲古公父是一位十足的仁人君子,具有博大的爱心、开阔的胸怀和高度的忍耐心。这种美好的家风,无疑会影响到他的后辈。后来泰伯仲雍顺从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就与其父的厚道仁爱的好家风的影响分不开。
二是兄友弟恭、团结和谐,友爱相处的家风。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父并没有说他逝后叫季历继位,也没有说叫泰伯不继位的话,泰伯奔吴是主动让位,兄友弟恭的家风是泰伯奔吴的基础。《古今乐录》载:“太王有子三人,泰伯、虞仲、季历。季历子昌,即文王也。太王寝疾,欲传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与虞仲去,被发纹身,托为王药。后闻太王卒,还奔丧,哭于门,示夷狄之人,不得入王庭。季历谓泰伯:‘长子也,当立。’垂泣而留之。终不肯止。遂委而去,适于吴。是后季历作,《哀慕歌》:‘先王既殂,长陨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支骨离别,垂思南隅。瞻望荆越,泣泪交流。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将此诗意译是说:呜呼哀哉。父王已经离别人世,像巨星永远陨落在岐邑了。我兄泰伯仲雍归来奔丧,内心的痛苦怎能倾吐完呢?我不能留住他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繁茂的梧桐树啊,徒然长满了道路周围。可如今的宫馆台阁,却因无人居住而非常空旷。啊,我的兄长,你们为什么要远奔而去,使这里变得空空落落?我受不了兄弟别离的忧伤,常常低首思念南去的仁兄。我举目远望荆越方向,禁不住泪流满面。我的亲兄长啊,你们远走高飞后还会旧地重游吗?除非哥俩回来,我又能向谁诉说我的思念之苦呢?这是季历从内心深处对泰伯、仲雍高风亮节的感慨和对手足的思念之情。由此看来,季历对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回来奔丧,离别和远去极为伤情,深深思念。也由此可见兄弟三人手足之情深厚,相互之间敬重和珍惜。可想而知,泰伯让王既是顺从父意,也是兼顾兄弟之情,皆大欢喜。
三是德孝让的至高境界。泰伯奔吴,三让天下的举动,是德孝让的家风在这里得到的体现。
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德”,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古公父子,都施行的是“以德治国”政策。《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在未迁居周原前,就“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迁居周原后,继续施行仁义,民“亦多归之”。又“营筑城郭室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王季继位后,“修古公遗道,V于行义,诸侯顺之”。《诗经.大雅.皇矣》说:“为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民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孝,《尔雅》称:“善事父母为孝”。孝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孝德主要包含着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孝一能修身养性,完善个人道德乃至社会道德;二能在融合家庭中长幼有序,促进家庭和睦;三能报国敬业;四能凝聚社会,规范社会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五是塑造了美德文化。为人子女应该遵从父母意愿,不许逆父母,泰伯、仲雍为了达到父亲古公父的心愿,选择了远离故土,这就是孝德******的体现。在******让中,周太王去世后,泰伯与仲雍奔丧回到岐邑“乃还奔丧,哭于门外”,季历和众臣求他继位,说你是长子,是法定继承人,应当继承王位。泰伯坚决不从,说:“父王在世时我没有在最后时刻供养他,他去世后入殓时我也没有参与,更没有在他的灵堂前哭灵守孝,作为不孝之子,我怎能继承他的王位?”季历哭着让泰伯留下,泰伯坚决不留。
让。让者,谦逊也。谦逊是一种厚重的气度,谦逊代表着强大的实力。谦为外德,对外表现为尊敬他人、乐于学习、明晓事理、礼足仪到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泰伯仲雍让贤的行动为后代树立了光耀千秋的典范,早在三千年前的周原大地上就形成了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孝亲敬长、关爱家人、勤劳善良、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崇礼尚德、文明礼让的好家风。 从周族发展历史来看,处处体现在“让”之中。3000多年前发生在岐山的这次周姜文化互容,太父“至于岐下”,没有战争,没有矛盾,甚至没有不适应,所有的人都从这次友好的融合中得到了好处。后稷处在“禅让”时代,周太父在犬戎入侵,要夺部落土地和人口财产,周人欲战时,父不忍杀人父子而君之,乃与私属至于岐下。太父以戎狄侵扰要财物,他让,要土地和人口,他也让,让出了长次子泰伯仲雍长江流域的吴太伯、六百多年的吴国江山,让出了黄河流域的西周八百年江山。
【作者简介】付军让 ******党员,大专学历。1956年10月生于陕西省岐山县,为岐山老科协专家团队专家、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文化专家团队专家,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太伯仲雍至德文化研究分会顾问、特邀秘书长。岐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文史资料员。园林工程师。
上一篇:
大力弘扬吴文化
下一篇:
凛然高节 万世之神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