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纪实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泰伯文化与新时代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
泰伯文化与新时代
吴建东
泰伯文化以谦让、孝友、诚信、自强、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为主要精神内涵,它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完全吻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魅力和时代风采。
2006年10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提炼,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便于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和遵循。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2014年2月,************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同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以******的思想指导社会实践的历史。吴文化作为吴地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光在吴地发生巨大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向前发展。大家知道,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吴地先祖泰伯谦让王位,带领族人越过重峦阔水,自周原千里奔吴。吴人对他的高尚品质十分赞赏,“义而归者”有千余家。在联合当地民众开发江南的过程中,发挥了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如果没有泰伯文化的贯彻,要取得快速的繁荣是不可能的。泰伯文化的主体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倡导以“和为贵”。泰伯文化,实质上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践行崇高道德的典范。历史越千年,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发扬吴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创新致远精神、融合精神。(融合,实际上就是坚持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融合。)
《论语》和《史记》都记载孔子赞泰伯之盛德,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篇)。至德,即至德高风,无以复加之意。可见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何等之高。泰伯何以“三让”天下?是无能吗?非也。是消极而为吗?亦非也。这些历史上均有记载:古公父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少季历。季历娶贤妇人太任氏为妻生子昌(姬昌),有圣德。是时,商道日衰,古公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欲立季历及昌。按当时民族传统,王位应传给长子,但古公父不愿废长立幼,故左右为难,郁郁寡欢。泰伯仲雍兄弟,甚为孝道,深知父意,便以去衡山采药为名,离开王室,先在一个小村住了一段时间,再到西面的吴山隐居。
不久,古公父因病去世,季历接位。古公父临终前嘱咐季历,一旦泰伯回来,还要把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仲雍得知父亲去世后,即返回王宫奔丧。三弟季历一定要把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一再坚辞不受。这种场合先后出现三次,故后人尊称泰伯为“三让王”。泰伯、仲雍为了让位,避开季历,决定跑到更远的地方去,于是带领少数族人奔赴南方“荆蛮之地”。泰伯的让位,决非因为无能,更非消极而为。纵观泰伯的一生,可以断定,泰伯既是圣人,更是能人。当时他既无多少人力、财力,更无粘咧地,要在这里建都立国谈何容易?但是泰伯经过艰苦努力,秉持孝父友弟、诚挚守信、谦和忍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开创了勾吴新天地,孕育了江南文明。
人们知道,泰伯的“让王”,决非消极逃避,而是积极的举措。“历来父子争天下,不见人间有让王”。这是古语中的普遍说法。然而,泰伯为了民族的利益,避免了统治者内部流血或不流血的权力纷争,对周部落和庶民百姓是有利的,真正促进了社会发展。后来的历史证明,正由于泰伯的“至德”精神,使周部落姬姓人行仁义之道,调节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当时商纣无道,把人不当人,生产关系严重失调,阻碍了社会发展。到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遍告诸侯:殷有重罪,该当讨伐。下令出师,势如破竹,殷商军队倒戈反击,仅一个多月时间便灭商纣而统一天下。由此可见,周朝开创八百余年的天下,与泰伯让贤是分不开的。泰伯以身作则,倡导以德教人,深入人心,受到了吴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到西晋时,著名诗人陆机赞曰:“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
泰伯精神的内涵,还体现在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上。泰伯来到荆蛮,首先立足在梅里(梅村、鸿山一带),先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一切习惯按当地的风土人情。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意识到,江南地处沼泽之地,如不加开发,便无以立足,更得不到庶民百姓的支持。首先,泰伯和仲雍等人南奔,敢于涉足艰苦之地,不去占据熟地,不去名山大川,而是选择尚未开发的荆蛮之地。明代名人高攀龙说:“至德之圣,让天下而逃,不至名山大川,不至于长山峻谷,而至于荆也;不至于三山五湖,不至于幽岸绝壑,而至于无锡之泱莽平墟,岂其无故耶?”可见泰伯是选择偏辟之地,是有道理的。
此外,带领人们发展农业,开发水利。周人本系农耕始祖后稷之裔,所到之处就开垦土地,发展农业。为此,泰伯着手大力兴修水利建设。相传泰伯在勾吴(吴国)境内共挖了九泾一渎,这一渎,就是在我国三千多年前******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在发展农业、水利业的同时,还教化当地人民圈养野鸡、野鸭、野羊、野鹿等成为家禽家畜。至今在东亭、梅村、鸿山一带还保留着鸭城、猪羊巷、糜城等地名。制陶工艺及青铜器铸造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青铜器,到春秋晚期,吴国铸造的青铜兵器极为精湛,闻名天下。泰伯在文化方面的开拓,尤为显著。他把******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并吸收越、楚、齐等文化,融合成有水乡特色的“吴地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泰伯带领人们积极开拓,治理有方,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并建立了“勾吴”国。据《吴越春秋》。吴泰伯传云:“迨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棘蛮,故泰伯起城,周三百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东西北隅,名曰故吴――梅里。人民皆耕其中。”
今天,我们吴地子孙纪念泰伯,根本的问题是要学习泰伯“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至德精神,使我们每个吴地人象泰伯一样心胸开阔,心怀大志,使吴地人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在泰伯至德精神的指导下,吴地由原来的荆蛮之地发展成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民风、文风优良的勾吴国,在太湖流域一带,尤其是我们无锡,在工商业的发展方面,是很有建树的。在当下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那种“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与泰伯精神和吴地人的文化遗传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出自泰伯之谦让、仁和、诚信、自强的精神。
我们学习泰伯精神,必须与现实结合,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决不能口是心非,故弄玄虚。而要以身作则,认真践行,言教身带,培养后代。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生前经常讲述:“非持有充实之资本,乃持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泰伯至德精神不但是我们的立业之本,更是我们的做人之本。
总之,在华夏文化的百花丛中,吴文化之花一直显得光彩夺目,长三角的辉煌就是吴文化的哺育之果。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长三角的人民必定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一如既往地传承吴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弘扬以“谦让、孝友、诚信、自强、崇文、融合、济世、创新、致远”为精神内涵的吴文化品格,不断开创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吴建东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副秘书长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
《周易》与至德文化
下一篇:
传承大九华老田吴文化弘扬大善大爱开拓精神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