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诗词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婺源.江湾镇湖山村.怀古(附传说:西施的最后归宿)
婺源.江湾镇湖山村.怀古
东北望
江山易主愁云密
物转星移几度寒
故国多少事
不堪回首
夜来梦湿枕
天赐越弗取
姑苏吴太子
魂归湖(吴)山村
人杰地灵
紫气绕山水
后裔长沙王(吴芮)
西有紫阳镇
主席出江湾
世德堂吴氏写于18年5月22日
乡人不知吴太子(鸿),两过江湾亦无缘;博物馆里三二句,几经百度才知处――吴王夫差的二位王子,流落在婺源江湾镇湖山村。西面是朱熹故里紫阳(紫色东来,艳阳高照)镇,江主席祖籍在江湾。
西施
唐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的最后归宿婺源县西冲村
讲述人: 俞昌泰
故乡的山绿荫遍野,水清溪长流;它的文化底蕴,更是异常深厚,村中的一些古老设施,几乎每一样都有它的故事,譬如遍布各处的井,就有好几十口,著名的如窍泉、长生泉、碾屋井、吴王井等等。咦!这里怎么出现了"吴王井",它不是与苏州灵岩山上的吴王井同名吗?一点儿也不错,它们确实是同源的姐妹井啊!
原来春秋战国时,西施、郑旦都是越国美丽的小姑娘,因为越国被吴国战败,为免灭顶之灾,越王听从了文种的美人计。于是她们被范蠡选中,经培训后,送往吴国。
郑旦妖艳,善修饰,喜华服,出挑诱人,故一入吴宫,最先得宠,三年后因难产而亡,留一子,名鸿,弥留之际,她深切地要求西施代为照看。与郑旦不同,西施才艺过人,特爱整洁,她淡妆梳理不抢眼,但耐看,犹如清水里的芙蓉,人见人爱。如果把郑旦比作牡丹,那么西施便是莲花,确实她也爱莲花,"凌波仙子抹春风,摇龃浜珊凝露"。这就是吴王能长宠她的缘由。
吴王夫差为讨得美人的欢心,他集天下之名木于灵岩山下,从而得木渎镇之名。在山上大造宫殿等娱乐生活设施,以致有了馆娃宫、燮蹀廊、琴台等建筑;为使西施等有个梳洗化妆的照影场所,特意下令,在山上挖潭储雨水筑井为镜,这就是"吴王井"的来历。那么西冲何来"吴王井"?西施也来过这里吗?这就不得不从2500年前的吴越两国战争谈起了。
吴王在夫椒(太湖西山)之战后,骄傲自满,还不顾国力,听不进如伍子胥等大臣们的劝阻,北上黄池争夺霸主地位。结果霸主桂冠虽得,连年征战国力削弱,别说号令诸侯,执行霸主的威严,连原来拱手称臣的越国都不如了,倒过来向自己昔日的手下败将胁眉求和。更加可悲的是身陷危地的夫差,在黑云压境,风满东楼时,他还懒理朝政,疏管军事,只顾携西施等美人,整日只顾寻欢作乐。忠心的大臣们,虽有谏言,但均不采纳,灵岩山上天天宴饮,夜夜歌舞。作为娘娘的西施,已为夫差生下了名福的小王子,她知道吴国的兴衰,将关系到自己母子的安危。可是夫差情绪低落,脾气反复无常,一不顺心常会拿别人出气。尽管西施得宠,在劝导吴王时,也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相反越国却在勾践强烈复国愿望下,采纳了文种、范蠡的策略:
在强敌面前,不求尊严而是委曲求全。例如,只要吴不再进兵,越王夫妇可以亲自至吴,到石室喂马侍候吴王,甚至于侍寝、尝粪也不在话下。
对敌人内部,实行分化瓦解,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例如,利用伯禾安坪蒙,多送金银与美女。让他出面挑拨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唆使吴王出兵去黄池争霸,消耗吴国的军力、财力,增加它的内耗。实施美人计,它成为历史上一出很成功的制胜范例。
对国内采取多种形式的富民政策。如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减少赋税,无论官民们为国家财力,都得想方设法增加生产,连勾践自己都亲自去参加劳动,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就是那时的事实。让越国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复兴,成了全体民众的******的奋斗目标。
为增加兵源,鼓励百姓生育,提倡早婚,生男丁者将得到国家的优惠照顾等。
不拘一格,引进各个方面的人才。文种、范蠡两个楚国人,成了越国的相与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莫耶、干将二剑,以及王者之剑等,它们都锋利无比,据说都是当时用重金,聘来能工巧匠制成的。它表明勾践为国家复元,已不顾一切,用尽全力,推行富国强兵的策略。他深知不这样,就不能使越国振兴,不这样就不能使自己摆脱奴颜婢膝的地位。
其实,文种的强国富民策略,还包涵抑制官僚特权、降低皇室规格、提高百姓地位等民主思想。但是这些随着生产发展,国力提高,渐渐都被勾践抛之脑后,因为它触及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他们永远信奉的金科玉律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兵不厌诈"被勾践用到了******:先是俯首贴耳,假意称臣,输送金银美女;尔后则谎报灾情,要求借粮和援助;三是趁夫差北上,后方空虚,马上蚕蚀吴地,围困苏州;在夫差感到疲惫,无心恋战时,他不断进兵骚扰;又假意应夫差的求和要求,撤退围兵,其实是发现某些方面布置欠妥,需要时间重新调整军力,以图安排更强的进攻步骤。
恶狼相争,怎能要它们化干戈为玉帛?只不过当时一条劳累得已气喘吁吁,想要休息;而另一条饥肠辘辘,虎视眈眈,企图得到疲狼的口中之食罢了!天空乌云密布,隐闻雷声隆隆,可是我们的主人公西施还未觉察到就要到来的危险,她凭个人愿望作《劝王》曲,意图让吴国中兴。
"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信号都说明勾践在蠢蠢欲动,可是夫差却仍然麻木不仁,听任自流,他错过了许多能挽回败局的战机,终于给越国赢得了包围姑苏的时间。
临战前夜,勾践召开了御前会议,他们讨论了具体战术,以及入城后对吴国军民的政策。各位大臣都表示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勾践在王位上没有说话,他在思索,当年在石室服侍夫差所受的屈辱,还不得不在脸上,露出谦卑的笑容,以博得别人的怜悯;尤其是范蠡的计策,去尝夫差的粪便,那酸苦的臭味,至今犹挥之不去。现在他是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君,掌握着生死予夺的大权,岂容得那些藐视过与嘲笑过他的,那些陌生而又曾经见过的面孔!瞬时他脸上的肌肉一抽,转动着那副小眼睛,恶狠狠地猛拍一下桌子,咬牙切齿地站起来,只说出一个字"杀"。
在怎样对待贡吴人员上,勾践发表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越民赴吴是卫**家,有功于越;但他们久居于吴,有的已结婚生子,他们已等同吴人,按理既已失身,为保全名节,就应杀身成仁,与吴人不同,我们将善待他们,举行厚葬。"为什么定要他们殉职?其实越王有块心病,那是他们在石室伺候时,夫差为显示王威,曾令君夫人侍过寝,此事不胫而走,贡吴在灵岩之人应该大都知晓,若他们回来,张扬出去对王室脸面岂不是极大的难堪!君王此番一夕话,吴王城下都得死。至于在谈到对待西施问题上,勾践打过格愣,这个能歌善舞的姑娘,也曾令他垂涎三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春色应归王室",但这与前面所讲的话有矛盾!正在他筹措如何应对时,君夫人似有觉察,顿生醋意,不假思索地发话说:"此亡国之物,要她何用!该就地处置。"勾践瞪了她一眼,想说然而只见他咽了口吐沫,又缩了回去,因为此话没错,完全符合自己定的策略啊!他虽有私心,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凭他的权势,届时自有办法。此点未能瞒过范蠡的感觉,他体会:对这个鸟喙长颈、心口不一的人,只能共患难,不可同享受。百姓危矣!贡吴越人危矣!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早已准备就绪的越军,如蝼蚁般地从地道涌出,他们里外夹攻,逢人便杀。待消息传到馆娃宫时,城池已破,训练无序,纪律涣散的吴军,如催枯拉朽般地全线崩溃,各自逃命去了。等到夫差披挂上阵,一切都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无法挽回,情急之下,他还死要面子,为保王家的脸面,不使王室受越兵的侮辱,要求所有后宫人员全部自尽,不愿者就地处死。越兵杀,自己也在戮杀,一时昏天黑地,尸横遍野,苏州城里火光冲天,灵岩山上浓烟滚滚,夫差如笼中困兽,最终自杀身亡。
西施她们看来在两狼相争下,难逃狼口了!但说来不信,范蠡在苎萝村看相,就道此姑娘秀外慧中,霞气复身,能在变故中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征训营他们心照不宣,产生了忘年的老少(25岁)情。战事一开始,西施的美名与特殊地位,就使范蠡注意到她的安危,似乎营救她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解铃还需系铃人"他抢登灵岩山,保护了她们母子免受伤害。在这特殊环境下,征训营的感情得到了延续。西施带着两个孩子,与汪花、旋波、羽源、黄芩收拾细软,由长相与范蠡差不多的,贴身随从邹之奇领着,直奔阳澄湖边与高仓、罗跋会合。为制造假象,范蠡取一个上吊自杀的宫娥,使其穿着娘娘的服饰,反绑合扑在竹排之上,说她是西施。沿箭径去太湖,堆放石块,沉尸湖底。见到的官兵,都说西施已负石沉湖而亡。有怜香惜玉者,闻听此讯后,大为感慨,作诗一首,表明心迹:
年得胜利,越国贡佳丽。从此吴王宫,鼓乐震十里。
今冬大地滞,腥风血雨至。浩波淹落花,何处觅西施。
消息传来,既引起了好多人的唏嘘叹惜,也******打破了勾践的小算盘,但他无可奈何,因为范蠡是在执行自己所订的政策么,他有抱怨,他感到堵心,然而老谋深算的勾践知道,此刻不便指责,可慢慢再讲。
脱离危险的西施等人,在亲随们的护送下,历尽艰险,溯江而上,特别当过交战的分界线时,被越军识破,派船来追,幸好有擅长箭术的高仓,他手起蓬落,才摆脱困境安抵鄱阳湖口。没几天,范蠡挂印离职,不辞而别,到湖口与西施会合。依照换上相公服的范蠡意思,要她们,远离越国,深入楚地,到他的故乡,去过安定的平民生活。可是这个建议刚一出台,便遭到了西施她们的反对。汪花道:"听说楚地多瘴气,时冷时热易生痞病。"羽源讲:"习惯已自然,换地生活恐怕不相宜。"黄芩也插嘴:"楚在吴南,气候大概温和些,但未听说物产有什么优点。"旋波跳起来呼叫:"不成,不成!我还要见我妈妈呢!十年了我妈我妹现在怎样了!我每晚做梦都见到她们。楚地!千里之遥。"只见她把头摇得似拨浪鼓。。范蠡正欲开口,西施抢在前面说:"我们是吴越人,尽管我们在家乡受到了愚弄和不公正的对待,那只是勾践的一己之意,这种不人道的政策,不可能一直延续,瓦片也有翻身日,我想总有一天会改变,所谓叶落归根么,待到云开日出时,我们是还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再说风俗习惯不一般,语言不通,也是个具体问题啊!"到此大家都沉默了,范蠡见去楚都不同意,也就不多辩解道:"既如此!我们就择日选路去越吧!"一直自有主见的范蠡,兴许是爱情的魔力吧!屈从了西施的意愿。
根据范蠡多年的军事知识判断,会稽应在太阳升起,偏北的地方,终于在湖边找到一条东来的水,范蠡认为逆水而上,翻山可回越国去。沿河行,节节向上,山高林密,豺狼出没,但相比没了那些吃人的人间豺狼,他们感到安全踏实多了。数日来的冒险与劳累,大家已感到十分疲乏,于是选定一片平地,砍树割草,除掉荆棘,安营扎寨过起日子来,反正他们的目的地是很明确,但还得苦挨岁月,因为勾践现在的政策,尚不能允许她们回归故土。于是他们开垦荒地,种植菜蔬庄稼,进行捕鱼狩猎。由于大板的巧手,闻冲的带头,罗跋的苦干,范蠡的筹划与外交,以及其他人的配合,在这片原始的处女地上,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看到广廓的蓝天上,彩霞白云,西施搬出弦琴,弹出她新谱的歌曲《彩云归》。既表示了对范蠡的感激,又唱出了"妾还留恋浣沙溪"的乡恋情,道出了"姑娘何日成云环,乡亲想女彩云归"的大伙心声。一年后,他们慢悠悠地来到楚越边界,正想翻山时,获得了勾践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加紧了对复国有功大臣的清洗。它打破了西施等企图"彩云归"的梦想,只好仍然退缩山林,另觅块适合于他们生存的乐土。其间郑旦的儿子鸿,不慎食野菇身亡;而归心似箭的旋波,眼看回故里已成为泡影,受不了打击,也听不进多情高仓对她的抚慰与劝说,居然自杀身亡。他们把两人,埋葬于现在的婺源县江湾镇的湖山村后,继续寻找安身地。
最后依照西施的梦,他们找到了遍地荷花的莲花村西冲。原本不定,四处摇晃的心,这才块石落地,似释重负。范蠡见大家高兴,也感到欣慰,他勘察了山貌地形后,设计改造西冲,使它适合生活起居;并用团队里的人名,为它取上名字。他感到自己已完成使命,在考虑到西施的幸福后,他走了!据说是到齐国寻邹之奇,运用他的思路进行经商活动,成了当时最为有名的大商贾陶朱公。在今西冲村的水口处,有一处相公庙是专门奉祀范蠡的,在相公庙门首两侧,有副对子说得好"徽商发迹荣故里;乡闾感恩思范蠡",横批是"饮水思源",这充分表达了婺源人对他的情感。
由于西施的落户,因为生活习惯的关系,就把那初次照影的池子,辟作了"吴王井"(水井头);石壁井(窍泉)边则设琴台等。原来如此!说不定我们家乡西冲一带的女祖先,就是西施。
西施最后归宿在婺源西冲,不是空穴来风,胡编乱造,在康熙年间所修的《婺源县志》上载有"流二公子于婺源,大公子鸿葬湖(吴)山。"这是一个关于西施的美丽传说。为不使她因光阴沿续而淡亡,才将这个在我故乡流传已久的美丽传说整理出来,奉献给大家。
上一篇:
祭吴桓王(长沙桓王孙策)庙文
下一篇:
吴雁程老师《戊戌夏日绝句》欣赏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