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都苏州,有一种商业计数方式,称为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
它脱胎於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
下表所列出的是苏州码子的具体表示方法
苏州码子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花码由南宋时期从算筹分化。同算筹一样,花码是一种进位制计数系统。与算筹不同的是算筹通常用在数学和工程上,花码通常用在商业领域里,主要用途是速记。
旧时的一些公文、契约、帐表、官帖、私钞、当票中以及背书等所有涉及经济方面带有数字的文档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组合数码,而且广泛的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工业及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在看电视剧、电影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北洋政府的军队中,兵士的右边领章上由阿拉伯数字和罗马数字组合的数码,左边领章上则有一种奇怪的符号。如陆军******师******旅步兵******团第二营,第三百六十四号之兵士,其领章号码为:左侧缀标明兵号之数码“BEC”,右侧缀标明团号之阿拉伯数码和表明营号之罗马数码“Ⅱ 1”。
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苏州码子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表示大小。记数符号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
苏州码子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算筹及记数数码的演变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它完全是由算筹――记数符号演变而来,至明代成为完整统一的一种数码,并被商业界作为暗码使用。至清末民初,广泛应用于民间,后也被用于官方。这些从我们今天看到的旧时各种官私账本中可以看出端倪,其记账均采用苏州码子符号记录的。
而后,大约在13到14世纪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被国人称作洋字码,但由于我国当时记账所使用的为竖式账本,用商码书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本世纪初,由于外国资本的不断入侵,促使我国国内的旧式银行逐步萎缩,随着大批新式银行的兴起,旧的记账方式也随之被新的记账方式取代,因商业与金融有着不可分离之源,因而在整个商业、金融领域迅速铺开,于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逐步开始推广使用,进而逐渐取代了商码。苏州码子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当铺、金融业等一切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其中@ABCDEF GH十,与我们现在使用汉字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相对应。书写方式为:1的书写形式为一个竖“@”;2的书写形式为两个竖“A”;3的书写形式为三个竖“B”;4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叉“C”;5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阿拉伯数字草写的8字“D”;6的书写形式为一横上边加一点,其中的一点代表了5“ E”;7的书写形式为二横上边加一点“F”;8的书写形式为三横上边加一点“G”;9的书写形式类似一个草写的汉字“久”字“H”。另外20为两个汉字“十”组成“`”读作“念”;30则为汉字“卅(sa)”40为“c(xi)”字。
苏州码子,是中国数字文化演变的产物,是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广泛使用前的一种简便、快捷的记录数码,他比汉语数目字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为简便宜行,故能长时间在民间流行。随着阿拉伯数字普遍使用,而作为中国发明使用的苏州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南方农村有些地方,在年长的会计人员中,仍有人在使用这种数码。据说在港台地区的一些小商小贩中,也仍能见到用苏州码子的标价方式。 苏州码作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个代表,虽已逐渐消亡,但它在中国数目记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
上一篇:霸主君位之争
下一篇:高升号上的肥东六家畈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