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散文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千载名山还属虞
千载名山还属虞
吴谨程
江湖之间,有名山。这江是长江,这湖是太湖,这山是千载名山――虞山。
如果把人生涉足过的空间比为江湖,把经历的过程喻为风雨,那么,江湖迢遥,经过风雨的洗礼或删节,能留存于记忆中的人与事,确实不多。
但虞山例外。当你走过人生四季,当你走进虞山,虞山从此要在你的生命中激荡。
设若不信,有宋代庆元年间常熟知县孙应时的《虞山》诗为证:“长啸虞山迥,天开风气清。南窥五湖近,北览大江横。历历三吴地,悠悠万古情。雄观有如此,聊复寄生平。”
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我在幸参加海内外吴氏宗亲祭祀仲雍公大典,来到常熟虞山。
车停锦江饭店,过北门大街,在“虞山福地”广场仰望仲雍墓。春天的虞山松风摇影,古柏肃立,古意盎然。四百余米的墓道自广场循山势蜿蜒而上,直抵山麓,仿佛通向遥远的上古岁月,通向“至德齐光”的道德顶峰。
自下而上,四百余米的墓道耸立着三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分别建于乾隆十年(1745)、乾隆二十五年和乾隆三十一年。
哪位作家说过:“建筑的最高位阶是道德载体”。那些长存于世的建筑,其功能往往都是非实用性的,与生活无关,却与思想价值、人文精神、道德教化紧密关联。像仲雍墓道牌坊。
首道牌坊为“清权坊”,上镌“敕建先贤虞仲墓门”坊,坊额正中嵌“圣旨”两字。
第二道牌坊为“南国友恭”坊,“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背额镌“让国同心”。
第三道牌坊为“先贤仲雍墓”坊,坊柱上镌“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仲雍是吴文化始祖,他与其兄泰伯让国的行为成为儒家礼让孝恕的道德巅峰,三千多年来倍受称颂。
孔子在《论语.微子篇》有:“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的评价,说的是仲雍的品行与夷逸、柳下惠一样,既能放弃高位,又能甘受委屈,因而能名扬千秋。这也是赞颂仲雍顺从父意、恭让之德、仁慈让国的盛德高行。
历经岁月的打磨,接受仰望的目光,三道石牌坊在漫山翠绿中显得古朴而肃穆。穿行于牌坊之间,仿佛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涤荡,心灵就会受到一次震撼。
墓冢在青松翠柏拥围中。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外设罗城与拜台,彰显了作为君王的荣誉与尊贵。我注意了墓冢居中的碑刻:“商逸民虞仲周公墓”。民与皇一字之差,让人感慨万端:三千年毕竟太久远,泰伯、仲雍的南来究竟是主动避让,还是被动回避,实在难以论证,但他们由太子成为庶民,再从庶民成为君王的非凡历程,肯定是一种伟大的开拓精神。从开化之地南来荆蛮之地,再将荆蛮之地开拓为开化之邦,其中彰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仲雍为“勾吴”第二代国君,至德第二人,他的名字由此能与青山同在,后世有诗赞曰:
高风播宇宙,邈矣谁能攀。
青山得以名,万古永不刊!
虞山因虞仲(即仲雍)归葬于此而得名。历史应该为泰伯、仲雍南奔荆蛮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周原到江南,最终落脚于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国,这不只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不折不扣的长征,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长征。前路茫茫,生死未能卜,支撑他们的,是对亲人和族人的在爱大义,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
《世界吴氏总谱世系名录》载:一世讳仲雍,吴氏传代始祖,字孰哉,号虞仲,周太王古公父次子。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与兄泰伯同奔吴,第二位吴国君主,在位5年,卒于殷小乙九年辛未,享年92岁,娶万氏。
史学界对于泰伯、仲雍的历史贡献早有定论,其一是开拓江南、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其二是筑城练兵、加强军事防御、巩固军事要地。其三是“崇文重教”,教化吴地百姓。我在“互动百科”“仲雍”条目下查到如下文字:
“勾吴”立国后,广泛开展学习中原文化,颂扬“谦让”、“开拓”精神,仲雍身先士卒带头推行。为把大渎河开通至扬子江,仲雍必须东进开发沿江低洼地区。这一创举得到太伯的赞许,于是仲雍把儿子季简嗣于太伯,并携妻万妹(种、养能手)向大哥告别。太伯含泪对二弟道,“望弟早日归来”。仲雍夫妇经过渔村(今荡口)、月溪(今甘露)等地到达海隅(虞)。
祠即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
清权寺在仲雍墓右,位列仲雍墓头座牌坊南侧,坐西朝东,为两进三间中庭院仿古建筑。正门悬挂“清权祠”匾额,为曾国藩手迹;后进三间,中堂居中设仲雍塑像,上悬“让德高风”匾;塑像两侧楹联赫然是“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在厅内陈列的《吴国世系表》,刻有从泰伯、仲雍建句吴至吴王夫差失国,吴国21世传人、25位君王的名字和传承关系。另有《吴国疆域变迁图》,展示发春秋后期吴国鼎盛时期的疆域。
漫步于堂前中庭,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可以在历代文人名士的碑文诗联中窥见仲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驻足,可以沉思,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过滤尘世的喧嚣,与古人对话,或者探寻清权寺的古今遗闻。毫无疑义,“清权”语出《论语》“身中清,废中权”,道出了孔圣对仲雍的评价,即至德至孝,人格修养合乎清廉的标准,放弃了原有的人生追求合乎权变的原则。
清权寺为祭祀仲雍之地,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苏州提学副使娄谦建于墓旁。弘治七年(1494年),由江苏巡抚都御史刘庭瓒改建于虞山东岭、辛峰亭之西下方,后知县杨子器又改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县杨振藻重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移建于北门大街今址。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建。
沿时间的河流回溯,兴废只剩下一串数字;湮没的是曾经的辉煌,重兴的,是历史的砂器过滤后的真知。
吴公仲雍 亮节高风 让国同心 至德齐光
追随长兄 梅里拓荒 断发纹身 与民同耕
崇文重教 吴歌悠扬 东抵海隅 民富物丰
千载名山 南国友恭 清权古寺 春秋蒸尝
――《2018祭仲雍文》
我在2018年4月10日主持海内外吴氏宗亲仲雍公祭祀大典。我还于2014年10月,出席在无锡召开的首届全国泰伯论坛之后,随团拜谒仲雍墓,并与管委会领导就吴氏拜祭仲雍公事宜进行有益的磋商。其时,我的心景是微妙的、失落的。自新世纪以来,同为吴氏始祖,无锡泰伯陵岁岁祭祀,而七十公里之遥的虞山仲雍墓却孑然清寂。
其时的心景,与我六百年前的常熟籍同宗吴讷接近。“贱子忝末裔,有泪自潸潸。谁为禁樵牧,陈辞扣天关。”作为吴氏裔孙,目睹老祖宗陵墓无人祭拜,无限伤感只能化为两行清泪。
更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至德同光”“让国同心”的寓意?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泰伯身旁,默默站立着的胞弟仲雍?
于今看来,孝父友弟、让国奔恰⒖辟江南,这需要多高境界,多广的情怀,多高的智慧?答案是肯定的,其中不可或缺的,是伯仲之间同心同德,同心协力。
无锡鸿山望虞亭中有千年石碑一方,其上刻有仲雍胞弟季历所作的《哀慕歌》:
先王既徂,长殒异都,哀丧腹心,未写中怀。
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于道周。
宫馆徘徊,台阁既除,何为远去,使此空虚。
支骨离别,重恩南隅,瞻望荆越,涕泪交流。
伯兮仲兮,逝肯来游,自非二人,谁诉此忧?
《哀慕歌》表述的是骨肉深情,同时说明了虞地和仲雍在勾枪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虞山从来灵秀,自古风雅,只因它依偎着秀美的尚湖,只因它依偎着一座江南名城。城与山,就这样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明代诗人沈以潜有诗云:
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青山指的是虞山,城即常熟城。写诗盛赞虞山的,是明代吴县人,名沈玄,字以潜,工诗好琴,能医术,后擢升为御医。诗人慕常熟之名而来,在黄昏的余晖里,乘一叶扁舟,来到了“古有名”的“琴川”。常熟城内有七条河流东西贯通,城中有一条古运河南北贯穿而过,沟通七条河流,如琴上七弦,故常熟城又称“琴川”。沈玄放舟而来,想必他是穿过了琴川的枕河人家,看见了拥入城中的虞山一脉,故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千古佳句。
虞山因虞仲(即仲雍)而成千载名山,因虞仲而成“福地”。
虞山绵延十里。山与城交汇处有影蛾池,原为常熟母亲河――琴川河的源头。池上架有文学桥。桥柱有两联,南联镌:道接东山远,源分墨子香;北联镌:东南开道脉,今古挹文澜。古桥虽小,却是山与城的链接处。
对联所言,正是言子的事迹。言子(前506―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的南方人。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又称“南方夫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擅文学(指历史文献),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说:“我道南矣”,意思是:有了言偃这个学生,我的学说可以传播到南方了!言子60岁时返归故乡,继续他的事业,从游弟子以千计,对东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道启东南”石坊,拾阶而上,可见御书亭内“文开吴会”额。御书亭两侧各一亭,亭内各有祭文一方。过“南方夫子”坊,即是言子安息地,碑刻“先贤子游言公墓”。
“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虞山因了仲雍、言子的安息而璀灿夺目。
仲雍墓东,有吴王周章墓。周章为仲雍曾孙,吴国第五任国君;周武王灭商,求太伯、仲雍后裔,获悉他在吴地为君长,于是封他为吴国诸侯。墓冢外设罗城、拜台及墓门等,冢后竖乾隆二十九年修葺所立“古吴王周章陵墓”碑一方。
秀美虞山因这几千年的文化滋养而灵光四射、尽得风流!
虞山福地,墓葬文化赫然成为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在鹁鸽峰麓,有“两代帝师”、“状元宰相”翁同墓。拂水岩下,有抗倭献身的民族英雄王a墓,还有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牧斋墓及“河东君”柳如是墓,他俩近旁有明代《永乐大典》总校瞿景淳墓,往东有“虞山画派”开山祖师、清代画圣王石谷墓。小石洞东有 “元四家”之一、国宝级名画《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墓,山坡上则有《孽海花》作者曾朴墓。剑门西面还有 “明文忠公”瞿式耜墓。
文人也好,圣哲也罢,这群人选择了虞山,即是选择了视死如生。虞山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这群人,即是选择了事死如生。后人在这些名冢前,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隔着一杯黄土,聆听着墓主浅吟低唱久远的历史。这些墓葬与千古名山相伴,两者互为映衬,成为常熟山水文化的独特人文景观。
正当我在东南文化之都泉州的寓所伏案创作之时,远赴新疆游历的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秘书长吴乐一宗长给我发来了信息:《访常熟,探仲雍公遗迹》。信息说的是,去年七月上旬,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吴仁山会长偕同陈振康副教授、吴乐一先生、吴建东先生一同到常熟考察,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会长浦仲诚先生向客人出示《常熟县志》,在县志中,他们读到了以下记载:“虞山谓虞仲尝隐此山。”“感化乡,在县治西南,泰伯与弟仲雍让国而来。民从之者千余家,悉感其化,故名。”“端委乡,在县治东北,泰伯以端施治,故名。”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无锡一行在《常熟县志》中至少解开了一个谜点。
《史记太伯世家》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这里“归之千余家”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千余家”会是多少人口?这些人口都在梅里吗?历史学家们都有疑惑。而常熟县志的记载解开了此迷,这个“千余家”分布广、范围大,在常熟就至少有两个吴民的村落,分别称为“感化乡”、“端委乡”。
除此之外,在浦仲诚先生的陪同下,无锡一行还实地考察了仲雍公在虞山隐居、生活过的“老石洞”。老石洞在虞山的后山。他们沿山路走着凹凸不平的卵石路,攀高跳低,不一会就大汗淋漓,终于找到古洞。据清末小山人季厚F研究认为,虞山的这个“冷泉”(老石洞),曾有姜尚(姜太公)、虞仲、黄公望等在洞中读书、生活、隐居过。他们又攀附至洞口,低头弯腰进了洞,发现洞内十分昏暗、潮湿,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先人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其志可钦矣。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我与乐一宗长算是忘年之交,只因拥有同一个姓氏,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作者简介:吴谨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化出版社总编审,中国诗歌民刊收藏馆馆长,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华吴氏宗亲总会秘书长。)
上一篇:
吴迪:人 不能让心情生病
下一篇:
我到休宁去祭祖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