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明、清两朝一代名将,明末清初了不起的一位民族英雄。张鲁原先生在《吴三桂正传》中说:“他奋战三海关,阻击清军,挽救了明朝社稷,大败农民军,既为亡明报了仇,又为清入主中原首开胜绩。之后他南征北战,不遗余力为清打天下,康熙背信弃义的撤藩决策,造成了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他是历史的英雄!”他为扩展疆域,统一华夏,促进多民族的团结,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祖三桂公,由举孝廉入仕宦致平西王。
在曲折悲壮,血泪心酸这段辉煌的史迹中,走到年过花甲。之后,康熙为消除异己,背信弃义“撤藩”,同时杀害留京做人质的附马――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1673年,逼他被迫于昆明起兵打清,一统江南,衡州称帝,建立大周。打破了康熙的异族歧视,排斥汉人的黄粱美梦。之后,因我祖年迈心善,承太伯贤风,于洞庭,荆襄失去夺取天下的战机,导致了八年征战丢掉江山。自古胜者王,败者寇,遭灭九族之难。
三桂次子,大周楚王吴应麒,避难思州。在陈氏太婆的精心护理下,吴应麒后裔定居龙鳌里狮山麓下。为纪念马宝将军护送之恩,把住址定名马家寨。
马家寨吴三桂遗脉已发展到十四世,至今三百余年。三百多年来,隐姓埋名。躲过了清廷官僚的无数次明察暗访;躲过了清兵的无数次跟踪追杀。因而使吴三桂余脉得到保存,其子孙逐步繁衍壮大。
三百多年来,从马家寨吴三桂后裔中迁居他乡的不少。据传:有湖南籍、湖北籍、四川籍、广东籍、广西籍,贵州的瓮安籍等。三百多年来,遭此灭顶之灾,更不敢言书流传后世,仅以口头秘传。一九八三年揭秘,公众于世。
在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岑巩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二0一0年七月以来,以北京李治亭研究员为组长、滕绍箴教授等五位明清史专家组成的考察组,先后多次到马家寨对吴三桂、陈圆圆史迹进行实地考察。确定马家寨族人是吴三桂遗脉,吴三桂去世后的历史在岑巩;确定一代佳人陈圆圆香魂归隐马家寨。并对我祖三桂公讨回公道,大白于天下,掀掉了我祖三百多年来,背在身上的“卖国贼”黑锅,吴三桂的后裔得以扬眉吐气。
想昔日:我祖三桂公挥戈铁马,气吞山河,从山海关扫到云南,从昆明挺进江南,战功屡屡,捷报频传,战鼓声声,血泪斑斑。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杀了我祖三桂公之父吴襄等38口人;1681年,大周洪化三年,吴周政权遭灭后,康熙大举屠刀,牵连九族,三十多******尸横朝野,血染乾坤,泪满江河。
这段曲折悲壮,心酸痛绝而漫长的血泪史,应该是一部留给吴三桂后裔辉煌而璀璨的家国史。古人说得好:敬祖尊宗,乃民族的优良传统;乐于贤事,乃人之美德;承传血统,乃人之本性;明了亲疏,循守班次,乃人伦所在;国荣家荣,乃族子之光。人伦永记,人丁兴旺,人文长录,非宗谱名载不可。
今天,马家寨吴三桂遗脉族人,决定编篡吴三桂后裔族谱。为著族谱,成立了吴三桂后裔族谱编篡委员会。
编篡委员会由18名成员组成。马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吴建国兼任族谱编篡委员会主任,吴文珍担任主编。请吴三桂第十世后裔秘传人吴永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委常务副秘书长、州国资委党委书记、吴三桂第十一世后裔吴能福担任顾问。族谱编篡委员会下设资料采集组、编篡组、财会组、后勤组、综合组、校正组。族谱编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马家寨陈圆圆史迹陈列馆下首二楼。由吴文珍、吴能江、吴文炳、吴兴坤具体办公。编篡工作开始启动。凡属吴三桂后裔的宗族亲,见到此书后,及时联系。请宗族亲大力支持,乐于奉捐,群策群力,同德同心,努力完成吴三桂后裔族谱编篡这一巨大工程。使我祖三桂公那志冲霄汉、气贯斗牛的忠贞坚强的光辉形象,名彪史册,百世流芳。使吴三桂后裔繁荣昌盛,人丁兴旺。
清史专家李治亭先生,在吴三桂、陈圆圆归隐之处的马家寨寨大门上题联赞颂道:
百代生息南天福地 吴陈归处 山河增辉 祝众族亲吉祥安康,家和万事兴!!
此致吴三桂后裔族谱编篡委员会
二0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敬礼
联系电话:
吴建国13765501096
吴永鹏15870262997
吴能江18985804467
吴文珍13765589138
吴兴权18084348969
吴文炳13765513848
吴兴坤13765509840(邮箱:442071221@qq.com)
附一:
康熙清王朝捏造吴三桂山海关降清
现今几乎全中国的人都认为吴三桂山海关降清。勾引清兵入关。灭了明朝。所以骂他是汉奸。是个大坏蛋。情有可原。
其实吴三桂山海关降清。完全是康熙清王朝一手捏造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丑化吴三桂。虽然他们销毁了多尔衮与吴三桂签订的盟约和信件。但是漏洞仍然很多。
如;1、清王朝早期封的平西王是唐通,而不是吴三桂。有唐通写给清廷的奏章为证。1957年国家档案馆公布的清史资料《清廷奏折录》一书中。全文刊载了唐通写清廷的几篇奏折。文章一开始就这样写到“平西王唐通奏请朝廷-----”
2、吴三桂1644年离开山海关――到1658年进云南。时间长达14年。这期间没有见到吴三桂写给清朝廷的任何一份奏章。
3、南明朝皇帝封吴三桂为蓟辽王。有史料记载。
4、山海关大战后。李自成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问题。也有史料记载。可见当时的李自成也清楚知道吴三桂并未降清的事实。
5、吴三桂改变了山海关对李自成的作战计划。由歼灭战改为击溃战。早先吴三桂引诱李自成进攻山海关。并宣称李自成中计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全歼李自成。那后来为什么又采用击溃战?
如果这时候吴三桂已经降清。他完全不需要这样做。用击溃战把李自成赶跑。因为这时候多尔衮带领的清军主力14******集结在宁远。他完全可以等待多尔衮的清军主力到达山海关后。把李自成围个水泄不通。可见吴三桂改变作战计划另有目的。
另外据朝鲜军。参加山海关之战的军人回忆说;清军到达山海关当天。山海关当夜炮声彻夜不停。清军步兵半夜移阵---可见当时山海关的吴军与清军处于战争状态。
吴三桂是4月22日一早。向李自成发动进攻---并且一追40里。当时吴军是边追李自成边撤离山海关。
清军是4月25日进入山海关的。当日到达抚宁县城。26日到达昌黎。27日达到滦州。28日到达开平。
4月28日这时候吴三桂已经达到北京。李自成29日逃离北京。吴军与清军相距几百里。可见他们是互不相干的。
清军是5月2日到达北京。这时吴三桂早己经离开北京几天----据北京市民说;清军初到北京时人数很少。后来就越来越多。可见5月2日多尔衮到北京。带领的是清军的先头部队。
关于吴三桂山海关与清军借兵一事。据史料记载松山明军洪承畴部降清人数是三千多人。锦州祖大寿部降清明军是七千多人。两项合计共一万多人。有多尔衮逼降清明军士兵剃头的记载。可是后来康熙清王朝宣称这些人除祖大寿外。全部被杀死。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解释这些人后来到了那里。被安置在什么地方。
据史料记载。吴三桂借的清兵分三路夹杂在吴军队伍中。共同向李自成军发动进攻。李军士兵大声惊呼;达子兵来也!李自成听到后掉转马头就跑。
由此可见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清兵。在语音方面还有障碍。双方敌对了几十年。能够在一夜之间就融合的这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吴三桂借的兵。原先就跟吴三桂军是同一支军队。他们是降清明军。只是情况紧急。没有来得及换掉清军的服装。
后来李自成也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派张若麒与吴三桂谈判联合抗清。吴三桂答复;“交出太子二王、速速离开北京、太子即位后罢兵。”
附二:
年轻时千万不要追求稳定吴三桂就是血的教训
公元1644年,失去陈圆圆的吴三桂被愤怒点燃,毅然跟李自成决裂,投降了多尔衮。随后,吴三桂率军入关,一路南下剿灭前明势力。
经过十余年几经生死的奋战,吴三桂终于为满清政权平定西南,被封为亲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此外,清廷还赐吴三桂开藩设府的特权,这意味着吴三桂不但拥有位极人臣的亲王爵位,还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和行政班底。也就是说,吴三桂的“平西王”是实封而非虚爵,云贵两省就是他的独立王国。
正因如此,吴三桂也把“平西王”一爵当做自己******的政治荣誉和政治资本。为了保住和巩固这个政治资本,吴三桂一直努力地向清廷推荐自己的部将。在吴三桂的一再要求下,清廷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
至此,在吴三桂看来,虽然自己表面上只控制云贵两省,但势力却遍布整个西南和西北,再加上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以及台湾的郑经,清廷绝不敢贸然撤藩。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是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希望成为清朝的沐英,世袭爵位,世镇云贵。
正因如此,为了能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太平王爷,所以吴三桂在最有机会反叛的时候不反,反而帮着清廷剿灭一个有一个的反叛势力,就是希望以此换得一个安稳的晚年。可惜,事与愿违,当年幼的康熙长大之后,终于还是对年迈的吴三桂动手了。
撤藩的圣旨抵达昆明的时候,吴三桂不反也得反了。不反,吴三桂只能带着妻儿家丁回到辽东,耕地打猎而谋生维生。
尽管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六十多岁,身体大不如前,穿上战甲后都无法在马上坐稳,但好在昔日的部下都还未刀枪入库,很快便势如破竹地打到了湖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吴军就已经饮马长江。只要渡过长江天堑,再联合其他两藩的反清势力,会师北京指日可待。
然而,此时的吴三桂毕竟是一个花甲老人,过惯了稳定日子,不希望再过多的折腾。虽然他打下了南方六省,但面对北方广阔的平原地区,他并无必胜的把握。况且,他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希望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早年戎马生涯的他已经厌倦了打打杀杀,他还是希望能做一个太平王爷,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
因此,尽管一开始占据了非常好的形势,但吴三桂却偏偏犯了战略性错误,始终不过长江。吴军在长江边的小城松滋一停就是六年,白白错失了大好的战略窗口期。
吴三桂的想法是,与其渡江去博一个不确定的皇帝,还不如当一个安稳的王爷。所以,在吴军打下长江以南之后,吴三桂就幻想着能跟康熙谈判,希望康熙放回儿子吴应熊,与其划江而治。谋士刘玄初急得跳脚,写信给吴三桂,反复力陈渡江北上的重要性,可吴三桂置若罔闻,一门心思想着跟康熙划江而治然后过安稳日子。
在吴三桂的踌躇和停滞中,康熙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尚可喜、耿精忠和王辅臣等反清势力各个击破。当康熙逐一消灭了吴三桂的这些盟军之后,命运的天平开始倒向了清廷,吴三桂更加不敢渡江北上了。
此时的吴三桂已是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而刚刚二十岁的康熙正值血气方刚。无论是气势还是进取心,吴三桂都无法跟康熙同日而语。其实,这也怨不得吴三桂,毕竟他是与多尔衮一辈的人,跟康熙隔了两代人,难免就显得暮气沉沉。可是,战场上的厮杀和政治上的斗争却不讲尊老爱幼这一套,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爷爷。
最后,康熙下狠心斩了留在北京的吴应熊,决心跟吴三桂死磕到底,吴三桂划江而治的愿望******落空。为了鼓舞日渐低落的士气,吴三桂拖着老病之躯硬撑着在衡州称帝。然而,此时已经是形势比人强,前方的军队节节败退,在焦虑和绝望之中吴三桂很快就病逝。
当清军以平叛者的姿态进入昆明城的时候,吴三桂的孙子吴世[只能自杀,其首级被押送北京,吴氏一族的其他成员全部被处死,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如果吴三桂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有太多的遗憾。
吴军与清军的六次决战,吴三桂胜多败少,其兵力是清廷的2倍有余,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要优越。起兵之初更是势如破竹,短时间就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在如此大好形势之下,可他只想着过个安稳的小日子,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其结局只能是身死族灭。
稳定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过于贪图稳定,只会让自己丧失进取心,从而在人生的战场被迫应战,最后疲于奔命。
吴三桂终其一生都只不过想过一个稳定的日子,可是大环境不允许。一开始是李自成多尔衮逼着他站队,好不容易靠着浴血奋战拿到了王爷的爵位,康熙又开始撤藩。在每一次人生的关键节点上,吴三桂都是被别人逼着走,都是无可奈何地被动选择。到最后,好不容易有了跟别人叫板的力量,又想着划江而治,结果自然是鸡飞蛋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者,不足以谋一时。吴三桂只想做一个稳定的太平王爷,结果是身死族灭――这就是历史血淋淋的教训。
不要以为“稳定”就是平稳和安定,你现在的平稳就是在绞杀将来的可能,你暂时的安定正是在透支未来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更不要迷信什么铁饭碗,幻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事业。吴三桂当年可是跟多尔衮杀马盟誓过的,结果又怎样呢?
在这个剧变的时代,******不变的就是变化。
上一篇:张家界吴王坡与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