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梅里与篱笆墙 ---- 吴氏谨慎文化之一

 

江苏省苏州市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有个古典的名称“姑熟”(吴国创始人之一仲雍的字是“孰哉”,吴王寿梦的字是“孰姑”),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以北十华里处的松头山下,有一个村子叫梅村。江苏南京古称秣陵,也被写为“梅陵”。

泰伯奔吴,托辞是采药于衡山;唐人司马贞《史记索引》载: 衡山“地在楚越之界”(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的横山,今仍可见到题有“衡山”字样的古碑刻)。成书于战国的《世本居篇》记载:“吴孰哉居藩篱,孰姑迁徙句吴”。关于“梅里”和“ 藩篱”,汉代《绝越书》说:“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唐人陆广徽《吴地记》又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 “番丽”与“ 藩篱”同音,横山脚下旧有“皋乡”,今日仍有梅村、梅姓。

寿梦(字孰姑)迁国都到与国名相同的句吴城之前,吴国国都一直在藩篱,也就是番丽,也就是梅里(具体地点暂不讨论)。这里虽然是楚越之界,但是在吴泰伯的时代,楚国还不存在,越国还远在东海之滨。

藩篱是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如:《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其引申为边界、屏障。其也比喻界域、境界,所以,贾谊的 《过秦论》中有“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与“樊篱”(寿梦长子为诸樊)读音相似、而且都意为“篱笆”

总之,梅里之意,即藩篱之意,即为篱笆墙之意。古称泰伯断发纹身,自号句吴,荆蛮义之,归之者千余家,而后泰伯筑城。泰伯在筑城之前,必定先筑篱笆墙,以防野人突袭和野兽侵扰。有了篱笆墙,按此思维定势延伸,在具备人力物力之后,必筑泰伯城。筑城之后,篱笆墙成为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而被人们记录下来,称为藩篱,后演变为梅里,

由于泰伯居梅里,所以人们将泰伯文化称为梅里文化,可见梅里文化,即是篱笆墙文化,这在本质上是谨慎心态的文化表现。毕竟,野人虽然不文明,但是可以一时比较强大,如同狮子老虎,虽然不文明,但很强大,不过,虽然很强大,但是文明人只要有足够的谨慎,那种强大不足以伤害文明人。如同越国在骗死吴国而称霸于诸侯之时,各诸侯国虽然尊其为春秋之霸,但在心里面也不将之当回事(心里面只会说:这算什么玩意儿)。

有人说,“野兽并不是只在森林中才有”。意思是人类社会中也有。某些人满嘴抹蜜,说得可以天花乱坠,可以把至德、道德、美德、包容等词汇堆成山,但唯独不提“公开透明”以及“谨慎”。这些在当代吴氏网( www.ddwu.net )的“辨论台”与“塔灯探照”栏目中有所记录。当然这己经是几年前的往事,吴氏族人可以过往不咎,但不能象夫差那样忘了十几年前的事就麻痹大意了,当越国人送来了钱粮美女的时候,如同某些人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而一心一意地搞吴越一家亲了,吴氏族人必须传承吴祖泰伯的谨慎文化,而不能象亡国的夫差那样姑息养奸,受骗上当。而是要象歌里唱的“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地擦亮眼”。

当然,宗亲的意义在于团结,而谨慎决不会影响和妨碍团结,诸葛一生唯谨慎,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与刘备、关羽、张飞、赵云之间的团结,甚至不妨碍与东吴的团结。(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团结,是被蜀国借荆州而失信违约不归还,而被破坏了)。可见,宗亲们记住吴国是被同族(越族)所灭,吴国的兄弟之国虞国是被同姓之国(晋国)所灭,而且,都是先被骗而后被灭,宗亲们记住“甜言蜜语的野兽,并不是只在森林中才有”,就自然发扬了吴祖文化,就自然发扬了泰伯文化,就自然发扬了谨慎文化,就自然发扬了梅里文化,也就是篱笆墙文化。


吴氏梅里文化即是吴氏谨慎文化的代言人。这是吴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谨慎文化与谦让文化,是吴氏文化的两个方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永远不可分开的。


上一篇:两次濡须之战

下一篇:无锡吴桥与吴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