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是蛮夷君长和戎狄首领。如与周室关系较疏的徐、楚、吴、越四国,以及吕王、丰王等戎狄首领。
徐国是最早称王的国家,其国都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比周朝更早建立,据说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其最为著名的国君徐偃王(史载其好行仁义,东夷归之者三十六国),是与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在位)同一时期的国君,后来,徐国遭到周王室的打击,渐渐衰落,春秋末期被周朝的兄弟之国---吴国所灭。
早在西周时期,楚国熊渠(前886年―前877年在位)自号为王,不但自己称王,而且将其三个儿子都分封为王,据《史记》所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后迫於周厉王的暴虐而去其王号。后来,到东周的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年~前690年在位)再次自尊为王。
最先通过官方渠道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会盟诸侯,在众多诸侯的见证下自称霸主。在春秋******霸齐恒公死后,殷商王族后裔建立的国家宋国国君宋襄公强势介入齐国内政,扶持了新一代的齐王,宋襄公搞了个会盟,宣布自己是霸主,之后与楚成王争执。宋襄公在盂地会盟诸侯图霸,与楚成王争先执牛耳,僵持不下。宋襄公说:“有功论功,无功论爵,更有何言呀?”楚成王就答:“寡人冒爵为王久矣。宋虽上公,难列王前,寡人告罪就占先了。”宋襄公道:“你那是僭号,你怎么能以假王而压我真公呢?”。但是,宋襄公就被楚成王逮捕,押到楚国,后来在鲁国调停下释放回国,后来又因在战场上讲仁义而被楚国打败。
而实际上在齐桓公之前,还有一个郑庄公,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曾经以诸侯的身份与周天子对战,并且箭射周天子。由于郑庄公并未像齐桓公那样搞一个诸侯会盟仪式,名正言顺的做霸主,因此他并未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后人称郑庄公为春秋小霸。
之后是爵位为子爵的吴国国君寿梦,觐见周简王之后,自封为王。随后越国允常自封为王。这些都是僭称为王,相当于自封为天子,不被周王(周天子)和各诸侯国所承认,在中原各国的史籍里它们的爵位还都是子爵,都是楚子、徐子、吴子、越子。虽然四国自封为楚天子、徐天子、吴天子、越天子。
不过吴王夫差曾自除王号,自称为公。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国争盟主,吴人说:“于周室,我们是长房”,晋人说:“于周室,我们向来都是霸主”。双方相持不下,吴人于是就摆出一副干架的样子,晋国人就说:“你们要称霸可以,但你们称王置周天子于何地呢?”。于是,吴王夫差去王号而称公,成为吴公夫差,而后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的魏、齐两国在徐州相王,与之前的蛮夷国家称王不同,魏齐两国是纯之又纯的华夏国家了。之前,周室虽然式微,但是对政治还是有影响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还是要去找周王室予以册封承认,齐国的田氏代齐也是经魏文侯请求周天子册封才算是被正式承认的。而自魏、齐两国在徐州相王之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名号就******消失,再无政治影响力。这次诸侯称王对中原政治真正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魏齐相王之后,秦、燕、韩、赵、中山先后称王,五国相王。周天子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己经与卫蔡这等小国沦为一个档次,无法和七雄“平等”。
公元前632 年,晋文公攻打曹国,向卫国借道,卫国不借,晋文公攻下曹国,回程就攻打卫国,楚国出兵帮助卫国,晋文公就召集齐国、宋国、秦国军队共同打败了楚国。战后,晋文公召集鲁、齐、宋、蔡、郑、卫、陈等国国君盟会,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温地。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只有天子召见诸侯的规矩,哪有诸侯召见天子的道理?为了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孔子只好违背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将此事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以此维护周天子的尊严。
春秋时期,楚国、越国、吴国国王虽然都已经称王,但楚国、吴国在初封时都是子爵,所以孔子在《春秋》中记载楚王、吴王仍然称他们为“子”,记载他们的死都是“卒”,不承认他们是王。只在记载周王的死时才用“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吴国季札的父亲、兄弟、侄子都是称王,对于崇尚周礼的季札来说,是严重的违礼。所以,季札周游列国,唯独不到周朝首都洛邑(洛阳)觐见周天子。因为见了不知道怎么说话。连季札自己如果不推让王位的话,季札也是吴王吴天子,而且是吴国第二个吴王,更不知道用什么礼数来和周天子相见了。《周礼》上没有规定王和王相见、天子和天子相见,要施以何种形式的礼仪。
上一篇:泰伯仲雍 寿梦夫差
下一篇:庄周的至德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