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政治枝辅
--武进吴稚晖家族
武进吴氏家族因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而闻名。风云动荡的年代将吴稚晖抛向现实社会的纷争之中,也造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他曾留学日本,参与《苏报》,流亡英伦,力主抗日,而他扮演的主要角色则是国民党元老,蒋氏政权的政治枝辅,不遗余力地支持蒋介石的分共反共和个人独裁。
(一)家族渊源
江苏是吴姓的发源地,历史上一直是吴姓大姓的分布地区,而武进又是江苏吴姓的主要分布区。武进位于江苏南部,旧时隶属常州府。其地北枕长江,南濒太湖,京杭大运河由东南向西北斜贯全县,境内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经济发达,自古号称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武进县又是由来已久的名人荟萃之地。仅清代出现的著名人物随便举几例就有如史学家赵翼;文学家洪亮吉;经学家孙星衍;地理学家李兆洛;还有创立"常州学派"的今文经学家庄存与、刘逢禄;创立"阳湖派"的恽敬、张惠言;创立"常州词派"的张惠言等。在中国现代史上
诞生了***************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当然也产生了一心拥护蒋介石而与共产党相敌对的国民党元老人物吴稚晖。吴稚晖的祖先原在苏州梅里山塘。元末明初,明将常遇春率兵进攻割据苏州的张士诚。为避战乱,吴稚晖的第十九世祖编木为筏,举家迁至"太湖湖滨之雪堰桥",在此定居下来,传到吴稚晖时,已是当地一大家族了。但吴稚晖家族这一支系却门丁并不兴旺。吴稚晖的曾祖母早寡,祖父吴治永为独子,父亲吴有成也是一脉单传。官运、财运似乎也不太眷顾这支吴氏分支,到吴稚晖出生前,家里只有市房四间,薄田三亩,家道贫寒。靠门前开的一小茶馆维持一家生计。
(二)国民党元老
1.少年求学
吴稚晖于1865年3月25日生于雪堰桥南街的普通小商之家,取名吴跳。这一时期的中国正是政治动荡、风运变幻的年代。在此前二十五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接踵而至的是割地、赔款、开放门户、丧失主权,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大批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破产;同时,腐败的清政府又把战争失败的负担转嫁到百姓头上,加重搜刮,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在吴稚晖出生前十四年(1851)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与帝国主义联合,在长江流域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曾经繁荣富庶的江南水乡,遭罹加倍搜刮与残酷的战争浩劫。吴稚晖的母亲邹氏本是无锡江尖人,就是于此时为逃避战乱而来到雪堰桥,在动荡中,十七岁的邹氏嫁与吴有成。在吴稚晖五岁时,吴稚晖的二妹天亡,母亲哀痛不已,至染痢身亡。幼年失去母亲的吴稚晖被外祖母带往江尖抚养。
幼年的吴稚晖出入于茶肆店铺之间,自然免不了受社会上各类人的影响,而养成顽皮促狭的习性,常在周围邻居之间制造恶作剧,外祖母和父亲常为此严格教训,但难以产生长效。
少年吴稚晖虽生性顽皮,但记忆力却极好,外祖母从孩子的聪敏中似乎看到点希望,在刚接到江尖不久就把他送到附近的私人学馆中读书,被强行送进学馆的吴稚晖虽然野性有所收敛,但仍顽性不改,常因恶作剧而被重责,自然学业上并无多大长进。曾几番换学馆,效果并不明显。九岁以后,吴稚晖又被送到北塘的陶志伊馆中就读,此时的吴稚晖因为年岁稍长,学业也开始启蒙,在陶先生的教导下总算读完了一些诸如《四书》、《易》、《诗经》、《礼记》等经书。但此时的吴稚晖却面临着经济的困窘,外祖母经营的小店在动荡中关门,失去经济来源,吴稚晖只有辍学,在失学四个多月后,才终于来到外祖母的亲戚龚春帆在无锡开办的学馆中,以低廉的学费,恢复学业。即便如此,每当交学费时,吴稚晖的父亲都要求亲告友,七拼八凑地为他筹措学费。吴稚晖在后来的文章中回忆说:"十五、六岁时,处境骤窘,往往断炊。夜卧绳床,老被寒如铁,外祖母年迈不胜寒。"生活的困厄,反而激励起吴稚晖刻苦学习的热情,希望通过学习走博.取功名之路,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2.博取功名
到1882年,吴稚晖已十七岁,在龚春帆的学馆中读书也已三年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但是,家庭经济的困窘却使他不得不再一次放弃学业,借无锡姓冯的一个亲戚的房子开了一个蒙学馆,以减轻祖母和父亲的负担。教馆之余,雄心勃勃的吴稚晖仍专心致力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早日博取功名。
科举考试发展到晚清,已失去了初创时的生机而成为从形式到内容都束缚思想,维护腐朽统治的工具。考试文章完全按照八股文的形式,内容则限于四书五经并严格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解释,不许自由发挥。不以循规蹈矩为尚的吴稚晖其文章写得自然并不合格调,但为了在科举中有所造就,也只有死记硬背些名家的八股文章。1883年,吴稚晖十八岁,回阳湖参加童生考。这次考试总算天遂人愿,接下来又顺利通过了府试和院试,二十二岁时中了秀才。榜上有名,自然引起了人们注意,无锡城里的一位叫袁圣祺的表示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看似前途远大的吴秀才。当年,吴稚晖便与这位袁家小姐袁云庆在雪堰桥老宅结婚。这位比吴稚晖小一岁的新妇没有文化,是典型的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嫁给吴稚晖后便恪尽本分,跟随吴稚晖走南创北,到处漂泊,六十岁以后才在上海定居下来。袁云庆虽然没有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却酷爱整洁干净,与生活随意邋遢、不修边幅的吴稚晖难以契合,因而在定居上海后,不得不与他分屋而居。
中秀才只不过是求取功名的基本一步,必须沿此途继续努力,才有望求取真正的功名。1889年,吴稚晖考入南菁书院,他将蒙学馆关闭,开始了前后近五年的书院生活。
书院是我国唐宋以后兴起的一种独特的高级教育机构。大多是私办,元代以后也出现了大量的官办书院。书院教育内容与目的也迥然不同,大多是为了切磋学术,交流心得,也有少数学院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书院的学习形式一般比较自由,具有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南菁书院是当时江苏省境内最有名的高等学府,是由江苏学政黄体芳于清光绪二年(1884)创办。书院位于无锡以北的江阴县,清代大经学家王先谦就曾在此讲学,《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多卷就是在此辑成。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是这一学院的主要特色。吴稚晖在人学的******年,就将名字由吴胱正式改为今名吴稚晖。也正是在南菁书院,吴稚晖结识了钮永建,以后两人共同成为同盟会成员和国民党元老,走了相同的人生道路。也就在吴稚晖考入南菁书院的同年10月,吴稚晖的长女吴芙出生。
在南菁书院期间,吴稚晖读书极为刻苦,以至于身体健康受损,在入学的第二年(1890)正当二十五岁盛年的时候患了"咯血症",回无锡休养了半个月。1891年农历8月,吴稚晖参加了期盼已久的三年一度的乡试,考试结果是经文******,八股文和诗却均不合规格,得益于吴稚晖一手漂亮的篆体字为主考官所欣赏,才勉强过关成为举人。而对吴稚晖有抚育之恩且对外孙未来抱以厚望的外祖母陈氏却在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