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第二十三章 武昌起义功臣--鄂州吴兆麟家族

第二十三章 武昌起义功臣--鄂州吴兆麟家族

武昌起义功臣

--鄂州吴兆麟家族

武昌起义的枪声在危机与险恶中打响,宣告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年轻的吴兆麟被革命形势推向前沿,成为武昌起义部指挥,以他的镇定与智慧推进了革命进程,促成了革命的成功。也使鄂州吴氏因此而名垂青史。

(一)时代与家世

吴兆麟,本名吴锡敏,字宽元,号畏三。于1882年出生于湖北鄂州市华容区葛店镇岳陂村。

吴兆麟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动荡混乱的年代: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腐朽的清朝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败。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以封建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和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及长期的闭关锁国都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十分尖锐。而与此同时,腐朽、落后、封闭的中国面对着豺居虎视的国际环境: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英国率先发生了产业革命。接着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荡涤着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也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已完成产业革命,法、美等国主要工业部门也都迈上了机械化生产的道路。西方列强的崛起,很快构成了对大清帝国的威胁。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扩大市场和原料来源,因此必然伴随着向外掠夺。十九世纪初,英国控制了印度,之后便进一步觊觎中国,法、美、俄紧随其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打乱了中国自然发展的历史进程,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开始了中国剑与火、血与泪、苦难与抗争、屈辱与奋进相互交织的近代历史。随着国门的洞开,中英、中法、中俄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古老而衰朽的中国在丧失了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同时,本就激烈的国内矛盾越发激化。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加紧对内搜刮,不堪重负的中国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走上更加频繁而激烈的反抗道路。抗租、抗粮、抗捐的饥民暴动和攻城掠地的或装起义波及全国,与此同时,各地反清起义如燎原之火。

吴兆麟出生的地方是开放较早、"九省通衢"的湖北鄂州。鄂州位于今之武汉下游。相传这里早在唐尧时,鄂州称为樊国,夏代改为鄂都,殷商时又称鄂国。西周时期这里有了正式的文献记载。据《舆地纪胜》有"鄂王城,即楚封中子红处,在县西南二里,东西九十步,南北百步",《春秋列国疆域表》更明确地记载为:"熊渠封中子为鄂王,(鄂)后为楚别都。"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这里设为鄂县。三国时期,鄂县属吴,公元二百二十一年,孙权改鄂为武昌。其后历朝历代又几经改动,至1983年正式称鄂州市,成为省辖地级市。

吴兆麟的祖籍并不是鄂州,据《吴氏宗谱》记载,鄂州吴氏一世祖吴万锺于明万历年间由江西瓦溪坝迁至湖北葛店,在湖边平畈结草为庐,繁衍生息,后此地取名吴家畈。传至六世孙吴景美,从吴家畈分出一支,迁至村北不足一里的王家岭。又传至十一世孙吴朝柱,再从王家岭分支出来,迁至距吴家畈南不足一里的宗国岭。到吴兆麟已是这一支的第十六世孙。

吴兆麟出生的宗国岭就是现在的岳陂村。到晚清时期,这里也不过二十几户人家,以吴姓为主。村子坐北朝南,北是一片岭岗和森林,农作物以小麦、棉花、水稻和蔬菜为主。居民自古自给自足,耕读传家。吴兆麟的曾祖父吴中珠,字媚川,曾是太学生。娶妻潘氏,生有六子,其中次子吴永汉就是吴兆麟的祖父。吴永汉娶妻陈氏,又生五子,次子吴其意是吴兆麟的父亲。吴其意,号月洲,字炳章,自幼聪颖孝顺,因家道中落,自动放弃考取举人的机会,留家种田务农,娶妻叶氏,生有二女五男,大女夭折于襁褓中,长子和二子也早天,尚存的一女三男中,长为锡鼐,次为锡敏,三为锡珍,即兆祺、兆麟和兆鲤。吴氏几代人全都恪守祖训,安分守己,礼让为先,勤俭持家。《吴氏宗谱》中记载了吴其意以下一段自励的话:"贫者士之常,何足介意?人生在世,亦惟有勤操作,务节俭,乃其分内事;一切分外之财奚取焉!然而更有感者:大凡人情处富贵之场,仅仅存一临财毋苟得之心,此尚属尽人所能者;若处困厄之境,往往饥无以食,寒无以衣,而独能以道义自持,如伊尹之一介不取,兢兢焉,惟恐一玷名誉,而抱憾终身者,此其人其品,应不在三代下。昔人有云:士贫然后见节义,此物志也。"吴其意的操守与品格,对吴兆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哭兆麟的母亲叶太夫人,也是秉性仁厚,善良贤淑,昼夜勤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对吴兆麟的性格也有深刻的影响。

吴兆麟的父母接受了传统观念的洗礼,一心希望儿子多读书,以便踏入仕途,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在吴兆麟七岁时,就按照当地蒙学教育的习俗,把他送进了本村的塾馆。虽然他对四书五经和先生机械生硬的教学方法极为反感,也曾有过逃学的经历,但在父母的教育和先生的约束下,凭着他的聪敏,也很快在三年时间里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物,并有余力看了许多历史读物和小说,如《瓦岗寨》《西游记》《红楼梦》等,尤其爱不释手的是《说岳全传》,他崇敬岳飞和韩世忠,立志效法他们,为国尽忠,为民雪耻。

(二)武昌起义总指挥

1.加入湖北新军

清朝的一些进步官僚从鸦片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中国技艺技术的落后,由此兴起了中国近代史上兴盛一时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指望通过只学西方的技艺,而保留中国传统的学术、观念、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这一宗旨下,洋务派官员除大办实业外,还重视培养新式人才,开办了许多新式学堂,甚至选派大批学子赴外国留学,编练新式军队等。

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人物,在1889年至1906年督鄂期间,致力于践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宗旨,办厂、设局、改书院、兴学堂,并率先编练新军。湖北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实践区。

1898年,吴兆麟十六岁,受包括哥哥兆祺在内的周围青年踊跃参加新军的影响,一心想做"岳飞","精忠报国"的他也毅然决定参加新军。父母本认为,有老大兆祺当兵足矣,老二应一心读书,将来求取功名,兄弟俩一文一武,光耀门庭。所以,不太情愿让吴兆麟步其兄的后尘,再去当兵,但禁不住吴兆麟软磨硬泡,最后也只得同意。

加入新军的吴兆麟被编人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成为一名新兵。这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新式工程兵,技术要求较高,因而要求士兵的文化水平也较高。在效法岳飞的信念支使下,吴兆麟在部队如鱼得水,认真学习,刻苦训练。1899年,当兵仅一年的吴兆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随营学堂,接着又被送到"将校讲习所"学习。1900年,又以优异成绩转入工程专门学校。1902年毕业后,升为哨官。

1903年,吴兆麟又考入湖北将校学堂,两年后毕业。1906年,以良好的表现升为湖北陆军工程第八营左队队官。至此,吴兆麟已在军队中待了八年,八年的锻炼,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也积累了从士兵到士官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2.入陆军参谋

上一篇:第二十二章 矢志教育革命--荣县吴玉章家族

下一篇:第二十四章 中国物理泰斗--高安吴有训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