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动态资讯
说吴考古
历史文化
吴起源
吴分布
吴发展
宗祠墓园
家规家训
吴文化
淮军文史
善举创业
人物
历史人物
现代人物
名人纪事
景点
六家畈
古居民群
吴氏宗祠
始祖陵园
粮仓文化园
安徽票证博物馆
畈塘·拾吾舍
三飨一宅
吴家花园
淮军昭忠祠
振湖塔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诗词
散文
传记
纪实
博艺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港澳台外
华南地区
华中地区
华东地区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吴氏纪念馆
祭文
故事
概况
故事
新闻资讯
历史文化
人物
景点
视频纪录
文化交流
寻亲问祖
谱牒大全
吴氏纪念馆
概况
【厚重河南】“吴泰伯――孔子树立的楷模”系列之一:决绝让国,
记者 董林 姚伟 文 图
引子
今年四月初,草长莺飞的季节,20多位姓吴的河南人从郑州、南阳、新乡等地启程,前往江苏无锡。与此同时,300多名姓吴的人从全国各地,乃至菲律宾、英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韩国等地启程,千里万里赶来无锡。
他们是各地吴氏宗亲会的代表,千万里奔赴江苏,只为纪念和祭祀一个人物――泰伯。
无锡是吴国发祥地,而泰伯则是吴国的开创者。如今吴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居前十,人口达2400多万之众,他们大多数是吴国后裔。“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物本乎天而不知天,物固无知者也;人本乎祖而不知祖,不诚愧为人乎?”敬拜祖先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重要内涵,每年4月10日,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吴氏宗亲会都派出代表,千万里回归故国。无锡市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上,泰伯祭祀大典是核心内容。
风起于青萍之末。辉煌的吴文化、遍布世界的吴姓,皆缘起于3200年前的一次迁徙。
3200年前,泰伯自黄河流域启程,跋山涉水,来到长江之南。当时的江南榛莽丛生、沼泽四布、虫蛇出没,在一片熹微的晨光中,泰伯择定今无锡梅村定居,创立“勾吴”之国,在蛮荒之地播撒中原文明的种子,开启了吴文化的大幕,为江南注入人文灵魂。
泰伯是周部族首领古公(dan)父的长子,他放弃继承权,远涉江南。这次迁徙不仅开创吴国、开启江南文明,更促成周王朝在中原崛起!因这次迁徙,孔子对泰伯称颂备至,誉为“至德”,树为楷模,使泰伯大放异彩。
泰伯的故事,要从3200多年前周国的崛起说起。
古公父壮志兴周
“西周月光洒下这片梅里缘,鱼米伯渎九泾间,三千两百年之前,梅花朵朵枯木下相见。”
无锡城市推广歌曲《梅里古都》的这段歌词,源自一个传说:泰伯南迁路经此地,拴马于枯树桩上,第二天清早,见枯枝上梅花朵朵,他又惊又喜,决意定居于此,该地遂有“梅里”之名,勾吴之国,由此发端。
梅里即今无锡新区梅村。枯木逢春,生梅花朵朵,或许是自然界偶发的奇迹,又或许是民间的演绎,但这个故事却十分契合泰伯的处境和心情:在低落的人生冬季,看到枯木之上生机勃发,内心萌生新激情和新希望。
泰伯是周国首领古公父的长子,本是当然的国君继承人,但为了遵从父亲心愿,为了周国发展大业,他避让到遥远的江南,放弃一切,从零开始。枯木之上梅花朵朵的奇迹,无疑能激发他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周人的兴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周的先祖后稷是帝喾(号高辛氏,称帝于今商丘,葬于商丘高辛镇)之子,是位农业天才,他能“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时因农事之功,受封于邰,肇创周部族基业。后来,他的子孙西迁戎狄间独立发展,他的十二世孙古公父见识过人,抱负远大,带领族人迁徙到周原,艰苦创业,逐渐发展壮大,崛起于中原西部。
“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是周人开国史诗之一,讲述周原创业史。
“周原(wu),堇荼如饴。”周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包括今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一部分,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有F河(今千河),东有漆水河,气候宜人,土肥地美,连苦菜长成都甘甜如饴。
在这块******宝地,古公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务耕织、行地宜”,带着族人奋发图强,日益兴旺。他们开渠垦荒,营造城邑,“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褐,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鼓弗胜。”这段生机勃勃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周人筑城的盛大画面:捆绑筑版修墙垣,宗庙高大而庄严。铲土装筐音嗵嗵,填土入版声轰轰。捣土打夯响登登,削刮涂抹把墙平。城内各工地一起开工时,人声比战鼓还响亮。
周人开国史诗描述了建设的成果:宗庙高大庄严,城门巍峨雄浑,宫殿气象一新。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和勃勃生机,透露了古公父的豪迈和雄心。
强大起来的周国还击败了一直威胁他们生存的“混夷”,令其狼狈逃窜,陷入窘困。
古公父“积德行义”,深得国人爱戴,周国日渐兴起,走上大国崛起之路。古公父的雄心不只局限于周原,他还看到了更大的历史机遇:殷商已有衰落之象,有志者当代商而起,图得天下。如《诗经�鲁颂�s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即古公父,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他为周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为了实现“翦商”大志,古公父对周国继承人的选择格外重视,当他找到******继承人后,有意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
“胎教先驱”大获成功
古公父看中的继承人,是他的孙子姬昌。
周国蒸蒸日上,人才济济,古公父的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皆聪敏能干,才华过人。但泰伯一直没有儿子,而季历的儿子姬昌(后来的周文王)异常早慧,“教一而知十”。
季历的妻子太任身份独特,她是殷商贵族挚任氏的女儿,如诗经所说:“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她怀姬昌时,很注重胎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还经常听盲诗人吟唱诗歌,这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胎教。她的故国――如今的河南平舆县建有太任公园,公园******即是太任胎教主题雕塑。
“胎教先驱”获得了巨大成功,姬昌天资聪颖,“颜值”也很高。太任亲自教育儿子,使他自幼举止行为不同凡响。另据《尚书》记载,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他的屋子里。丹书上写着取天下之道:“……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赤雀”之事,当是后人附会。但姬昌确实从小很杰出,加上他母亲家族强大,可作为周国崛起的重要外援,所以古公父在他身上看到了周国的未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此话传达出一个异常的信号:要通过季历传位于姬昌。
不过,要传位于季历、姬昌有巨大的障碍。处理不当,不但不能助周崛起,反而会适得其反。在宗法制度下,古公父的长子泰伯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姬昌的父亲季历是老三,没有继承君位的权利。
决绝让国不留后患
国家最高权力的交接,是天大的问题,中国古代采用宗法制来解决这一问题。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立长立嫡之法在商代已经存在,以父死子继为正统、为常态,兄终弟及只是例外,并且须依照长幼次序。这种制度“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目的很明确:保证继承人的******性,避免纷争,统一臣心、统一民心,确保国家稳定。这种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古公父即使大权在握,也不敢轻易挑战。
古公父表露传位的异常信号之后,周国暗潮涌动,面临重大历史关口。如果泰伯怒而相争,或隐忍不发,都会为周国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轻则兄弟暗斗,下绊子挖坑,国家大伤元气;重则兄弟相残,数代人纷争,国家分崩离析。周国正在走上坡路,刚刚有强盛之象,如果最高权力交接出了问题,必将前功尽弃,失去历史机遇,与古公父改立继承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当此盛衰转折的关头,泰伯和二弟仲雍做出了重大选择:“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泰伯让位的姿态明确果决,干脆利索,毫不拖泥带水。
他离开了周原,不但离开了,还走得非常远,不但非常远,还接受荆蛮风俗,文身断发,让自己******失去承继君位的资格。
如果泰伯不走,如果他不是摆出如此决绝的姿态,即便兄弟间不欲相争,也会“树欲静而风不止”,各种势力纷纷攘攘,周国难免陷入割裂局面。而他这种决绝的姿态,让季历、姬昌的继位变得毫无争议,完全合乎宗法制度,保持了周族内部的和谐稳定,没有任何后患,以最小的代价完成非常规的权力交接,促成周王朝的崛起。
泰伯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远走他乡,在江南二次创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上一篇:
星塔村“生吴卒赵”的风俗
下一篇:
唐壬森与《社峰吴氏重修族谱序》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