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郎公与“风吹罗带形”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谱载:四五郎公是泰甫公长子生卒年失考卒葬福建上杭县汤湖村岐坑屏岭风吹罗带形 配杨氏 卒葬公之墓左畔隔岗岽上 生一子:阿三 。
谱载:三公号畏庵是四五郎公之子乃丰顺汤田吴氏之鼻祖也生卒年失考 公原居福建上杭汤湖村 明朝洪武三年移广东程乡万安都大立保黄坭塘 卒葬鲤子湖配赖氏生二子(长德庆次德广)。
考疑:
明朝景泰年间汤湖谱由李嗣英先生撰序云:“吴氏其先,宁化石壁人也。元间,鼻祖四六郎公偕兄四五郎公避兵于兹家焉,四五郎公之子孙后涉于潮州海阳县,汤田吴氏即其裔也。”据序可知,早在1453年吴江重修汤湖谱时或之前就已知汤田吴氏是四五郎公之裔,吴江及其族人对前几代伯祖四五郎公的后裔予以关注亦合情理,其确认汤田鼻祖三公(畏庵)即四五郎公之裔应非凭空而来。又据《桂轩公族谱叙》所云:“其先福建汀州上杭湖雷村人也”,可假设四五郎公后裔离开汤湖先移居湖雷,后至三公是再迁程乡,吴江及其族人往湖雷寻访时,问得由汤湖移居湖雷的四五郎公后裔已辗转迁至海阳汤田,但基于条件不允,未曾再派人前往联络。50年后桂轩公首撰汤田谱(1505年)时未提及由石壁迁居汤湖的四五郎四六郎兄弟,可见当时仅汤湖单方面知彼此关系而已。1591年因祖坟“风吹罗带形”被侵,是吴绍周等人仗义寄《汤湖来书》主动告知,并非汤田族为求溯源而刻意附会。
依据1453年之汤湖谱序,吴江及其族人以四六郎公为鼻祖。毁于1449年寇乱之汤湖谱由四六郎公之元孙茂参公******时,茂参公之叔伯辈、甚至祖辈应有尚存者,按长辈忆述叙记其上三、四代至四六郎公,排序大致不会出错,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假设吴江重修汤湖谱时年约40-50岁,即约生于1400-1410年之间,以两代间隔为平均30岁推算,其父茂参公生于1370-1380年间(与德广公年龄接近),茂参公之父谷用公生于1340-1350年间,谷用公之父千五郎公生于1310-1320年间,千五郎公之父五十郎公生于1280-1290年间,五十郎之父四六郎公生于1250-1260年间。这样的假设在时间上甚合“元间,鼻祖四六郎公偕兄四五郎公避兵于兹家焉”之说,也可以说把四五郎公的生年推算在1250年前后是比较合理的。由于德广公五世孙桂轩公撰谱载:“三公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湖雷迁往程乡”也是可信的。在1250年和1370年这两个大致可信的年份相隔120年的前提下,记三公(畏庵)即四五郎公独子的说法就不甚合理了,可见四五郎公和三公(畏庵)之间的世系应该是有遗漏的。
汤田吴氏因1591年的《汤湖来书》告知“风吹罗带形”是本派祖坟而得知祖籍源流在福建汤湖。由“自一移居广东后,我汤湖一脉不忍此地湮没,历年祭扫不衰”可知汤湖族人对“风吹罗带形”的了解是具延续性的,因而他们认定是汤田吴氏的世祖之坟应当是不会错的。而《汤湖来书》没有明确“风吹罗带形”就是四五郎公之墓,可能是因为“风吹罗带形”已为赖氏所毁,又或是汤湖族人虽经历代口传而知该坟是四五郎公一脉之坟,但由于那时墓碑已无存或碑文早已模糊难认,故不敢贸然确定是谁之墓,详情须等汤田族人抵达查验时面陈再议,可惜当时汤田没有派人前往查证,实情因此不得而知。
汤田吴氏自明末清初依据汤湖族谱往上溯源,鉴于汤湖谱是以始迁祖四六郎公开始记载的断代史,其始创之谱所溯祖源并不遥远,是比较真实可信的。至于《汤湖来书》后60余年的顺治丙申年(1656年),由汤湖族人太公、懋中寄给六奇公的族谱,可能是崇祯七年(1634年)八十六岁八世嗣孙吴献衷重订的,若如此,则“四五郎公生一子阿三”的记载也很可能是吴献衷因应《汤湖来书》而贸然补充的。
综上所述,“风吹罗带形”确是三公(畏庵)的祖坟无疑,但未必就是四五郎公之墓。四五郎公是三公(畏庵)的上代,但关系可能不是父子。
另外,茂参公始创汤湖族谱时知道四五郎公兄弟是元朝时由石壁迁往汤湖的,但并不知道他俩的父亲是谁,所以没有相关记载。至于后来是如何上溯祖脉至泰甫公及其上先祖的,则仍有待据史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