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铁吴氏后裔吴忠支及世系初探
从2014年本人无意中看到《吴氏在线》上传“寻找吴祯后人”的消息后,一直注重锅铁吴氏有关资料的搜集,今有幸向宗亲通晓长房支后裔情况。这对锅铁吴氏的产生、渊源、祖籍有一定的帮助:
一、吴忠溯源
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吴忠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它的名字的出现,大约在明朝初年——当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之前,距今最多也不过600来年的历史,成为县和市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明朝初年,由于边防的需要,明政府在全国设置了九大军事重镇,其中宁夏境内就有两镇:一为固原镇,一为宁夏镇。吴忠属于宁夏镇。由于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宁夏境内人口稀少,军队便实行军垦,以实现军粮自给,这样,便在今银川、吴忠附近设置了许多军屯堡寨,初无名称,只以他们屯长的名字相称。久而久之,这些屯长的名字便演变为地名。在宁夏,由屯长姓名演变而来的地名很多,如青铜峡市的叶盛(叶升)、蒋顶(蒋鼎)、李俊、银川市的掌政(张政)、望洪(王宏)、杨和等都是。“吴忠”便是当时驻扎在这个地方一个“屯长”的名字。
吴忠,安徽凤阳县临淮观镇人,世袭靖海侯。其父吴祯、伯父吴良,均系大明63位开国功臣之一。吴祯封靖海侯,追封海国公;吴良,封江阴侯,追封江国公,为明皇陵的督造者。靖海侯吴祯善水战,曾督海运,饷辽东。洪武二年(1369年)平陕西还,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洪武十二年(1379年)病卒。其子吴忠袭。廿三年(1390年)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吴忠被诛。死后被葬于父辈墓地。
——此原文由吴自力家门提供
二、吴忠博物馆
吴忠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滨河新区两馆一中心,总建筑面积18158平方米。
吴忠博物馆总投资1.4亿元,土建和内饰装修工程已基本完工,文物布展工作正在进行中。整个建筑包括主展区、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会议厅、文物库房及办公区。主展区设计展厅11个,展厅面积8000多平方米。按照我市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将主展区分为《吴忠溯源》、《红色吴忠》、《回乡吴忠》、《锦绣吴忠》四个板块。—摘自宁夏网
三、二侯吴氏吴忠世系
86世:忠 祯公次子。?~1388年,安徽凤阳县临淮观镇人。任宁夏吴忠屯屯长【现宁夏吴忠市为据】洪武十七年五月(1382)袭靖海侯【祯死后二年袭候——合理】、羽林左卫镇抚(南京)【神道碑为据】。卒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葬于钟山之阴。洪武二十三年(1390)因追论祯为胡惟庸党,革除爵位。配徐氏生卒葬俱无考。长子后裔居现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岳北村吴禅堂,为避祸忠以下七代祖名讳失考,但历祖坟茔均在,脉络清晰。从祯的十世孙起则世系完备。另有分支徙居宿州、淮北等县、市二十多个乡镇,约二万多人。——摘自《二侯吴氏世系考订4》
四、【87世起】名山车岭镇变装易名的三子辛存后裔三达五******之多:
当年,靖海侯吴祯因长子为庶出,由嫡出次子吴忠袭靖海侯。吴忠与父同葬南京紫金山,因而吴氏避祸入川始祖的范围,应在吴坚及子孙、吴端及子孙、吴洪及子孙、吴忠的子孙之中。这个范围内的吴氏不可能全部同时入川,也不可能只有一支入川——摘自华容君文
五、【依据】1.以吴世勉当年留下的简谱——吴时勉一支世系的联想
1. 据《名山吴氏谱牒》提供,先前入仁寿县儒仁乡落业的吴时勉吴氏一支的世系为:
一世(87) 二世(88) 三世(89) 四世(90) 五世(91)
吴九杨(不详)
吴春杨→吴加元妣黎氏→吴承俸妣胥氏→吴芹妣晏氏→吴时勉妣周氏
吴金杨→吴加正妣王氏→吴承纪妣范氏
吴荣杨→吴加昆妣屈氏→吴承刚妣龚氏
从这个世系(可以看成为吴时勉这支吴氏的“祖传简谱”)中可看到,吴时勉为该支吴氏第五世。吴时勉妣周氏由西楚入川,其上世及旁系仍居于西楚。吴时勉在明成化年间任南京锦衣卫经历司(“锦衣卫”为明代特务机构。“经历司”洪武时期锦衣卫没有这一机构,以后设置,专管文书公文。)是可能的。从吴时勉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迁仁寿县儒仁乡,弘治元年(1488)迁丹棱县王场金花村,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初八开挖耕种,又于嘉靖七年(1528)七月中旬栽种茶桑,于是发达立业。从1487年入仁寿,到栽种茶桑的1528年,已历四十一年。估计吴时勉迁仁寿时,年龄应在20~30岁间,而接近30岁的可能性更大。因而吴时勉去“经历司”职不可能是“告老还乡”,而应是吴氏家族历史方面的政治原因。 按吴时勉入仁寿时为30岁推算,吴时勉当是明宣德年间(大致在1430年前后)出生。按每世间隔20年/代计算,吴时勉是该支吴氏第五世,一世吴九杨兄弟四人应是洪武二年(1370)后或洪武初年才出生的人。吴祯出生是元致和一年(1328),而吴忠成家应在1370年(洪武二年)以后,如果吴九杨兄弟四人真为吴忠之后,明显吴九杨等就是吴忠的四个儿子了。我们可以继续联想,这四兄弟名字是“埋名变装”后的名字。“吴九杨”可能是吴忠死后,后世入川后为其取的名字;所以有吴九杨不详的记载和只记得后入川三始祖流传后人。
2.极有可能进入皇族袭候的吴忠都在丛军成家得完,故有胡惟庸案发后子女还小“逃难”于名山车岭镇形成雅安吴氏的传言等均系锅铁吴也——孝思堂《郑氏谱》有信息记载;
3.据邛崃县志:明朝吴祯(应为孙辈)与郑孤贞埋名变装“入蜀寻帝不得,流寓于此”的记载来看,本支吴氏应为吴忠之后裔孙比较确切些。
综上,吴忠完整世系应有四子传(留)世,即吴九杨在现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岳北村吴禅堂落业、后三子(春杨、金杨、荣杨)为避祸入川始祖【由吴祯之女(郑孤贞妻)吴氏夫人带领逃难入川】落业名山车岭镇分支,直传十八世和丹棱王场落业而发展成吴时勉支矣!
在“西逃”时,徙蜀支以“锅铁吴”传世:“凭吴夫人与吴家众子弟都有血源关系,按旧时观念,第三代靖海侯是今后吴氏重整家威的根,郑孤贞、吴夫人对第三代靖海侯应有特别关照,第三代靖海侯与之同时入川应是有很大可能的。根据郑、吴两家族谱所提供线索分析,当年郑、吴入川后的趋势是一同到了嘉州。到嘉州后,由于吴氏众子弟户数及人口众多,为更好有效保存吴氏血脉,于是在嘉州分八支,并以“锅边、锅铁、锅底、锅心、铜罐……”为日后认亲记号。其中吴守相(不应是入川始祖)一支迁眉山县张河坝。有的分别迁至峨眉、雅安包城坝、杨柳、崇州、邛崃等各地落业。郑孤贞、吴夫人带领郑氏子弟及一部份吴氏子弟,经木城、洪雅一线到名山县,郑氏最终落业双河郑沟,吴氏落业车岭吴沟”。——摘自《对名山县吴沟吴氏祖上入川经历的联想》一文
六、附件
附件1.二侯吴氏吴坚支:
86世:坚 祯公长子。任西安护卫镇抚,子二:伯,仲。
87世:伯 坚公长子。为承德郎,任明建文后军督,因为国捐躯,妻亚氏率长子鸿太、次子鸿甫弃政弃学,隐居郯西蒲坦,耕种山野。亚氏为蒲坦吴氏一世祖。
【考证:伯在建文时为后军督,于一四零二——四零三年间为南军压运粮草时遭燕军伏击而殉职。燕王起兵称帝后,借扫北追杀将领后人,以绝后患。亚氏发誓永不为官,率领全家北逃官地,等官兵过后,怕遭反扑,又南下分居于蒲坦和篗庄。】
87世:仲 坚公次子。隐居郯北篗庄(待考)。
【建文时为登仕郎,官至大鸿胪。于一四零二—一四零三年间燕王起兵称帝后,追杀将领后人。由嫂亚氏率领全家北逃至官地,后又南下分居,仲公隐居郯北篗庄。】
88世:鸿太 伯公长子。承德郎,居郯西蒲坦。子三:大公、二公、三公。
88世:鸿甫 伯公次子。修职郎,明中后期随凤迁徙至沂西卧龙岗(又名凤凰岭),建村隐居(名曰凤凰庄),为费南抱窝村吴氏始祖。子一:举。
88世:鸿胪 仲公子。征仕郎,隐居郯北篗庄,为篗庄吴氏始祖(待考),子:悦、恺。
89世:大公 鸿太长子。居郯西蒲坦,子四:尚仁、尚义、尚礼、尚智。
89世:举 鸿甫子。于明中后期由凤凰庄迁居长寿山之左、涑河之南,故以凤凰进大山抱窝之意取名曰抱窝村(在费冶东南去城五十里许),为费县南抱窝村吴氏右******世祖。配周氏,子四:尚仁、尚义、尚礼、尚智(为使后代便于联系故与大公之子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同名)。
89世:悦 鸿胪长子。子一:占勃。
89世:恺 鸿胪次子。不详。
90世:尚仁 举公长子,字德所,卒从葬父茔,配城庄韩氏,子二:
90世:尚义 举公次子,卒从葬父茔,配徐氏,子一:
90世:尚礼 举公三子,外迁不详。
90世:尚智 举公四子,顺治年间去北京北门里吴家巷。
90世:占勃 悦之子。子三;
□
附件2.二侯吴氏吴巣氏支(主要介绍祯三子传世)……(略)
========================================================
(注:①1—76世世系传承各宗支有不同表述,有待继续考证;91世起衍传详见各宗支独立宗谱;
②大、小括号内为本人所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