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以身殉职的安徽省******共产党员吴刚

    前言:吴刚,1966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湖滨公...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广东茂名吴氏《燕山始祖颂》注释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燕山始祖廷瑜公(?-一零五八),字廉政,号燕山,宋宝元进士,授枢密使,泰伯七十八代嫡传,郡尊延陵,脉绍祭公,原籍福州府闽县西坊二图(今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口附近)。北宋中叶,广南西路纲纪废弛,风雨欲来。始祖为国是命,罔论升迁得失,驱驰奔命于西南。其时,广源州侬智高聚众谋反。陷两广诸州。始祖朝疆交困,于皇祐四年(一零五二)解组博铺,卜居小楼(今上村),击壤开基,税熟贡新,德克儿孙,弦歌不止,蔚迪人文。虽处逆境,人不改本色,不忧一家之贫,所忧四海之饥,忠勤如故,忧乐恒常。嘉祐三年(一零五八),哲人其萎,春秋八十有余,藏于燕山灵地。往事越千年,薪火逾四十余处,今燕山吴氏数十万之众,唯恃祖德教化,家族精神历久弥光,奇峰罗列力撑半壁,承担天下风流更看明朝,谦让开拓,通谋幸福,共创和谐。始祖余庆,泽被遐迩。

赞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传承至德,漫天彩霞。 

燕山吴氏众后裔孙恭立

公元二零一一年岁次辛卯仲夏


注释文:
燕山始祖,姓吴,名廷瑜,字廉正,号燕山。北宋宝元年进士。此时正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在位,赵祯十三岁即位,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十年后,皇太后去世,二十三岁的赵祯亲政,这个时候,离赵祯病逝还有31年。赵祯是一个比较宽厚的君主,但北宋的政治弊病已经开始非常明显,赵祯任命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王素等进行改革,奈何新政触动贵族势力的利益,改革中断。到庆历五年(1045年),这个刚刚开始了两年的改革废止,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改革派人士被排斥出宫。

庆历年间,始祖廷瑜公已经在朝多年,至于官至几品,站在哪一派,由于没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不得而知。

但由碑文记载,始祖宝元年间(1038年)进士,到皇祐年四年(1052年)离官去任,为官15载。而官至枢密院枢密使,这是大宋最高的军事机构的最高军事首脑,同时也是皇帝的亲信。宋太祖赵匡胤期间,凭借拥立之功,又有平定二李叛乱的赵普才是枢密副使,一直到赵普给宋太祖出了杯酒释兵权的计谋后,才晋升枢密使。可见这个位置不可谓不重要。又因为大宋皇帝是拥兵自重,被将士拥立篡位,所以对枢密院这个最高军事机构看得是相当的紧,不是皇帝******的信任,绝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

我们先跳过廷瑜公对宗族的追溯,后面再讲。

这里从“广南西路纲纪废弛,风雨欲来”开始,北宋期间,整个广东广西叫做广南路,分东西两路,广南东路所辖为现在广东省除去茂名(时名高州)、湛江(时名雷州)两地。广南西路所辖为全部的广西加上茂名(时名高州)、湛江(时名雷州)、海南岛(时名琼州)。此时,******对交趾国(今越南)的李氏王朝已经没有控制权。交趾国经常对广南西路用兵,掠夺财富。广南西路的壮族人首领侬智高自立“大历国”,与交趾国抗衡。侬智高向北宋朝廷多次申请得到承认并联合对交趾国用兵,均遭到宋朝廷拒绝。于是,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建立“南天国”,自称“仁惠皇帝”。从庆历元年(1041年)建“大历国”到皇祐四年(1052年)将“南天国”改为“大南国”,对宋作战,次年失败,整整历时12年。

燕山始祖廷瑜公,就是这个背景下来到广南西路任职“交趾海外四州知正职事”,原文“始祖为国是命,罔论升迁得失,驱驰奔命于西南”。但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个人力量恐怕也没办法改变什么。接下来,侬智高依照广州进士黄玮的计策,先是攻陷广南西路许多州县,夺取重镇邕州(今南宁),再攻陷了广南东路的端州(今肇庆),开始攻打广州,杀害捕捉了大量的大宋官员以及官员亲属。

廷瑜公就是这个时候去任罢官的,在边境大乱的同事廷瑜公还被朝廷******官员不断打压,不得不离开岗位。原文:“其时,广源州侬智高聚众谋反。陷两广诸州。始祖朝疆交困,于皇祐四年(一零五二)解组博铺,卜居小楼(今上村)”。“博铺”指的是现在的吴川。

按照这个时间计算,百度上面“吴廷瑜”词条中说,廷瑜公两次平定侬智高的叛乱,并在战争中提升为枢密副使,在狄青离任之后升任枢密使是错的。按照后面的时间计算,侬智高对宋叛乱的时候,廷瑜公已经至少76岁,很难想象这样高龄的文官还能对叛军作战。所以应该是皇祐四年,侬智高对宋叛乱,廷瑜公已经去任,同年狄青作为枢密使带着名将杨文广南下,并于次年四月平定叛乱。侬智高全家被捕,只身逃亡大理国后失踪。

原文接下来是:“击壤开基,税熟贡新,德克儿孙,弦歌不止,蔚迪人文。虽处逆境,人不改本色,不忧一家之贫,所忧四海之饥,忠勤如故,忧乐恒常”,说的是廷瑜公在上村定居后,开始耕读生活,以德行管束子孙,按时足量的交付税收。虽然在这里没有办法施展抱负,但廷瑜公依然为国心忧,并不为一己一家之小利所羁绊。

再接下来的原文是:“嘉祐三年(一零五八),哲人其萎,春秋八十有余,藏于燕山灵地。” 也就是在皇祐四年(1052年)来到上村定居后6年后,廷瑜公仙逝,享年八十有余。按照这个记载往前推算,廷瑜公离任时至少是七十四岁。再往前推算,减去约15年的官龄,那么廷瑜公中进士时至少已经六十多岁了。这点因为没有其他史料相佐,存疑。

按说在尊尚老人政治的古代中国,这是可能的。但燕山墓另外一篇廷瑜公遗书上说:“……瑜思父母兄弟在籍,经今四十余载不能相见,未卜存亡……”又不合理,除非廷瑜公年轻时就已经离开家乡,只是到了后来才中了进士。这一段历史空白需要有识之士挖掘相关史实去补充。

接下来,我们回到开始,来看“泰伯七十八代嫡传,郡尊延陵,脉绍祭公。”这一段,泰伯是所有吴姓远祖大家都知道的,古公亶父姓姬,名亶。是黄帝、颛顼、帝喾之后,周祖后稷(姬弃)12世孙,生有姬太伯、姬仲雍、姬季历三子,亶父爱小儿子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想要把周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小儿子季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为了不让父亲背上“传幼不传长”的骂名,主动出走,两兄弟来到了现在的江苏附近,被当地原生民族推崇,建立了吴国。太伯为首位国王,后传位给弟弟仲雍,后人为避祖宗名讳,称“泰伯”。

泰伯在吴国又传了20代,到了姬札(后人为避名讳称为季札),这就是原文讲的“郡尊延陵”,季札的父亲是吴王寿梦,季札才学出众,是孔子的老师,当时就有“南季北孔”一说。季札受封地在“延陵”(今常州),吴王寿梦十分喜欢这个小儿子,想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们也十分喜欢自己的弟弟,甚至改变“父死子继”的方式为“兄终弟及”,希望最后能把位置传给季札。在寿梦之后,季札的三位兄长诸樊、余祭、余眛相继即位,也都想把吴国王位传给季札,季札都没有接受。后来三哥姬余眛实在没办法,把位置传给了儿子姬僚,姬僚被堂兄弟姬光(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所派刺客专诸杀死,姬光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再传就是夫差,夫差在吴越之战后身死国破。所有宗族向各地迁徙,改姬姓为吴姓。

“郡尊延陵”说的是廷瑜公祖上不是吴王夫差这一支,是四弟季札这一支,由于季札封地在延陵(今常州),所以这一支后人说望尊延陵。

“脉绍祭公”这一句说的是吴氏入闽始祖——吴祭,祭公是唐朝时入闽的,后人已经几十万,包括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原籍河南固始县,任唐朝工部屯田员外郎,是莆田开发先贤之一,如今依然有吴祭公墓、祠堂在莆田黄石,上个世纪被填平为操场,今已修复。廷瑜公是祭公的9世孙。茂名电白莲山的吴氏是祭公7世孙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兄弟1085年迁入的,比廷瑜公晚一些,辈分却高一些。

在福建吴氏始祖吴祭公之前16世,有一位叫吴愉之的先祖,是晋代吏部尚书,居住在光州(河南光山)固始北隅,如今在河南固始县城郊十里井村,依然有墓地保留。

茂名上村吴氏祖先,从迁徙路线看是:从山西到陕西再到江苏、到河南、到福建、最后由廷瑜公传到了茂名上村,又向外发展,现在已经几十******。

以上注解为本人非专业考究,一定还有非常多的错误,希望发表后能引起各个吴氏后人的兴趣,一起来研究,修改补充。之前看过一篇《吴廷瑜平叛记》,将茂名吴氏先祖写的非常英武,作为廷瑜公后人,自然希望如此。但根据以上的考究,廷瑜公并没有参与狄青那场平叛匪乱的战争。但廷瑜公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升迁得失,勇于到最危险的边疆为国家效命的精神与行为,是我们吴氏后人学习的榜样,不能指望一个人快八十了还去打仗不是?吴氏后人应该谨记廷瑜公的教诲,无论国家如何变化,政治是否安定,绝不做乱国乱政,涂炭生灵之匪类。

另外,文中多处直呼祖先名讳,为现代人阅读习惯,便宜行事,敬请原谅。


                                                                                                上村吴氏后人吴祖光  敬注解于广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