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蚌埠吴小街良公归宗碑

    蚌埠吴小街吴氏一世祖同知大都督府事江阴侯追封江国公...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六家畈起源和发展
发布日期:2020-06-03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据考,兴隆始祖七三公(字宛庭),天性恬淡,读书乐道,举孝廉,累召不仕。公于宋宝庆年间自宣城,渡江而北,先居四顶山北麓,妻张太孺人,生再三公,再三公生六子(兴三、兴七、兴十、富二、富四、富六)。以人丁日繁,居大不易,北迁三里,至一盆型地定居。此地西面较低,直抵湖滨,可两里许;余三面皆多岗峦,至村形如盆底。六兄弟在此农耕为业,婚配发展,竟成合肥东乡******村。因其居多岗畈,遂以六子取名曰六家畈。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
六家畈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南有四顶山,北有青阳山,山清水秀,鱼丰土肥。
再三公在此定居,乃耕读理想之地。几百年来六家畈文化荟萃,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杰出人士遍居海内外,乃合肥东乡文化之乡和全省******侨乡。
六家畈夙有三岗六份之称,三岗者,席家岗、汪家岗、枣林岗也;六份为:大、小观份、前份、后份、东份、山石份。后生殖日繁,乃分支他出。在六家畈范围内者,有洼地吴、河西吴、鸡鸣山、上、下塘堰、笏山臧、吴尚楼、荒塘堰、小吴村、陶王村、吴大海等村;镇外有本县的吴堡、孙岗、护城、土城埠、巢湖的马尾河、吴家咀、忠庙、陈吴村、柳树棵、庵后吴、庐江的永兴圩、同大圩、白山镇等。
三世祖兴三公,妻陈太孺人,生良、祯二公,二公成年后,因故去定远。后随朱元璋起义,保元璋赴兴隆会,战功卓著。洪武三年,良公封江阴侯,祯公封靖海侯,并赐封六家畈吴氏为兴隆世家。现良祯二公后裔散居蚌埠吴小街镇、定远、长丰、凤阳、怀远、固镇、五河、灵璧、泗县及江苏泗洪等地,六家畈吴氏人口约20万之多。
五世祖吴镒,贵七公四子,明宣德丁未进士,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后任南阳知府。
清代晚期以十七世组吴毓芬、吴毓兰兄弟为首组织团练,后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做华字营的正副统领,与太平军作战,毓芬公累官至按察使赏戴蓝翎赏换花翎,赏给御勇巴图鲁名号。毓兰公累官至天津河间兵备道、赏给从一品。清史有载。
有文字记载的还有:
淮军:振威将军吴谦贞、武显将军吴球贞、质威将军吴桐仁、通永镇总兵主动请战参加甲午海战的吴育仁。
北洋时代,曾任安徽省都督府军政司少将、甘肃军务厅陆军中将、靳云鹏内阁秘书长的吴中英,辛亥革命时期的混成旅旅长、晋北镇守使、山西正太铁路少将司令吴近义,海军部中将次长、代理总长吴佩之。
在民国时期素有兵学家之称的吴光杰少将,兰州兵站少将副总监、陕甘战区司令后升中将的吴廷纪。
(以上名人详见敦伦堂中文武官员简介)
六家畈吴氏极端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光绪年间就从吴氏宗祠的义仓中抽资兴办义学,到清末民初正式兴办私立养正小学,后又兴办湖滨中学,早期从这些学校学习出来的人中不乏名人,可谓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4年到2018年100多年间,纳入族谱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就有2800余人。这些人员中早期的有保定陆军学校的5人,黄埔军校的有9人,博士87人,硕士98人,大学教授68人,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494人,厅(师)级和县(处)级干部多人,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是建国后培养的人才,是祖国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六家畈吴氏的光荣和骄傲。
总之,六家畈约有近800年历史古集镇,海内外华侨约有3000多人,在14年前被省侨联批准为安徽省******侨乡。六家畈淮军将领多、海内外名人多、古民居多、周边景点多,可以说是颇有名气的古集镇,蕴含着淮军文化、侨乡文化的古集镇。                                  六家畈吴氏总谱编辑组供稿
上一篇:前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