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以身殉职的安徽省******共产党员吴刚

    前言:吴刚,1966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肥东县湖滨公...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合肥六家畈吴氏祠堂的400多年春秋
发布日期:2020-06-04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吴 钊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祠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江淮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兴起建立祠堂的热潮。
据统计,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明末清初约有500座祠堂,现存60多座,清末民国初被称为“合肥东南一枝花”的六家畈吴氏祠堂就是其中一座。
 

 
老家小徐村,在六家畈西边不到1公里的地方。村里人经常提到六家畈街上一个地方:“仓门口”,如“我在仓门口等人”、“我在仓门口买的”。长大后,问老人们那是什么仓,才知道,是我听错了。人家说的是“祠堂门口”,我听成“仓门口”。如同我小时候一直以为“六家畈”叫“来畈”一样,现在村里还有人习惯称六家畈为“来畈”。老人告诉我,那个地方原先有个吴氏祠堂。
被称为“祠堂门口”的地方是个三岔路口,处于闹市区,路口朝西,西边并列两排门朝东的门面房。北边卖布,布店对面是门朝西边的农资门市部和邮局。农资门市部销售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表舅刘先智曾在里面工作。刘先智是我外公徐国士姐姐的长子,家住六家畈南边的刘寿三村。三姨爹、三姨奶刘先威、吴淑君住的缪百全村属于巢县,但是离六家畈近,三姨爹在世时就在六家畈邮局订报纸,报纸到时,邮局留着,每隔几天,三姨爹他们或村里人上六家畈,将报纸取走。
路口向南******间是调味品店,卖盐、酱油、醋等日常调味品,有一位年龄很大的男营业员。1981年前后,看到这位老人家在店门口买一位个子不高、偏瘦的中年女士小香瓜,女士笑着不要钱,老人家说:“你买我酱油不也要付钱吗。”女士笑:“你那是公家的,我这是私人的。”
调味品店南边有百货店、理发店、照相馆和饭店等,排列顺序记不清了。百货店货多,到里面买东西、看热闹的人也比其他店多。连环画好像也在这个店卖,我陪大徐村的同学买过一本《水浒》,说买“水许”,女营业员纠正说是“水浒”。
理发店,从来没进去过,我都在村里理发,由村西边的荒塘堰村理发师“包头”,每年给他一点钱,全年理发就由他包了。我们称理发为“剃头”,理发师为“剃头匠”,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带着工具到村里来一次,帮我理发,大人在家或不在家,都一样。有一回给我理好头发,给我二哥理发,村里孩子们在旁边故意说“剃光头”、“剃光头”,他本来按平头理,理着理着就真下狠手,将我二哥理成光头,二哥特别生气,跟他吵起来。
照相馆门外玻璃橱窗展示着照片,我在里面拍过好几次照片。1975年,妈妈帮我剪掉留了几年的辫子,剪之前就在这里拍的纪念照。当时头发梳得很漂亮,还专门借了徐国玉大爹外孙女小红的“拉拉衫”穿,满眼含笑,可惜照片现在找不到了。1980年或1981年春节期间,年初五或初六,妈妈让大哥、二哥到六家畈买煤炉的“炉胆”,两位哥哥买好炉胆,用“蛇皮”口袋背着,在照相馆看人家照相,一不小心,口袋掉到地上,炉胆摔碎了。两位哥哥担心妈妈怪他们把钱乱花掉了,专门从六家畈街上把摔碎的炉胆背回家,妈妈没有责怪。多年后,妈妈提起这事,还说:“我当时‘王法’好重。”
饭店也没进去过,村里人吃饭或请人吃饭,都在家里做。饭店南面是一个不大的通道,连接东西。西边除了供行人走的路,还有公共浴室,我们称为“澡堂”。澡堂冬天开放,票在通道里靠南的小房子里卖,门、窗同侧,都朝通道打开。售票员在里面,我们隔着窗户买,窗户框上或门框上有身高的标记,符合相关身高要求可以免票或半票,超过一定身高就要买全票。我在老家,自己可以去洗澡时,都是半票。大人们开玩笑:“你们买票时,腿不要站那么直。”
有一次,我买了半票进澡堂,澡堂里面的人说不行,要全票。我又到卖票处,卖票的大爷问我姓什么、家住哪儿。知道我姓吴后,大爷说:“算了,就半票吧。”
这个通道再往南有什么店已记不清楚,好像是食品组。当时农村人卖猪、买肉,都要去食品组。在村里见过杀猪。杀猪后,要将猪吹大起来了,方便刮毛,老家就有了这样一句讽刺人家“生气”的话:“你还生气?气大吹猪!”含蓄一点的,这样讲:“你要生气,就到食品组去。”
百货店门也对着一条路,通向东面的公路,到合肥、肥东的班车都在公路边停靠。杂货店门口路、东面公路和中间的连接路,构成“工”字形。连接路靠近公路边的北侧,是医院,现在知道,这是曾任段祺瑞执政府高等顾问兼机要秘书的吴中英和其弟弟吴中流、吴光杰建的“颐园”。
六家畈街是“露水集”,周边居民每天早晨到街上买东西或卖东西,商店门前的街上和通往公路的路两侧都是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非常热闹。约9点以后,街面上就没有多少买卖人了,没买到的当天基本上买不到了,没卖完的基本当天也卖不完了。
 “露水集”上最吸引我们的是烧饼摊,老家人称烧饼为“龙龙节”。每次路过,闻到烧饼香味就想吃,却从来没有买过,口袋有零花钱也舍不得买,感觉好贵。卖烧饼的是位老大爷,有个经典传说。他喜欢“三国”,据说他有一天早晨炕烧饼时,跟人家聊“三国”,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旁人插话:“不是八十万,是六十万。”两人争吵,这时,另有人提醒:“二爷,不要吵了,‘龙龙节’糊了!”他还不罢休:“‘龙龙节’糊了算什么,二十万大军搞到哪里去了!”
可是,我印象中,吴氏祠堂不在“祠堂门口”这个地方。从小徐村进六家畈,当时必经“前份”,前份村口靠西的地方有一处破烂的高大房子,要倒。比我大一岁的堂哥吴永红告诉我,这是我们家祠堂,大门正对茶壶山上的茶壶嘴,茶壶嘴常年滴水,吴家兴旺,有人就偷偷去破坏,茶壶嘴从此不滴水了。
 

 
“祠堂门口”的祠堂是祭祀六家畈五世祖吴镒的祠堂,也是通常所说的六家畈吴氏祠堂。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宋宝庆年间(1226年),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从宣城迁来,居“岩山北麓”,生子吴再三。吴再三生六子:吴兴三、吴兴七、吴兴十、吴富二、吴富四、吴富六,迁至现在六家畈的地方,取名“六家畈”。
吴富二生四子:吴贵七、吴贵十三、吴贵十五、吴贵十七,吴镒是吴贵七的第四个儿子。我是吴兴十的后代,世系从这里开始分开。
吴镒,字应衡,行荣十,明朝洪武癸酉年(公元1393年)正月初六丑时出生,明宣德丁未年(公元1427年)科进士,累任至四川道监察御史。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他“性刚介,与人不苟合,常乘花马,京师目为“花马吴”,犹古所谓‘骢马御史’,云升南阳知府,归隐不就”。
骢马,指青白色相杂的马。骢马御史,指东汉时的御史桓典,汉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汉灵帝朝拜侍御史,常乘骢马,被称为“骢马御史”,“时宦官秉权,典执政不避,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拿东汉御史桓典来媲美吴镒,可见当时人们对吴镒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吴氏十世孙吴起周首倡建祠堂修谱牒,希望借着吴镒的影响和威信,警示后人,“每元旦及春秋旦,会集长幼,相率诣祠,同修祀典,讲明太祖高皇帝圣谕暨早完国税,保惜身家,立学校,明理义,以耕以读”,无愧于祖先,“则家有亲睦之风,而吴氏之族称久远矣”,在家族人员的支持下,建成吴氏祠堂。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吴起周,字振环,特别喜欢读书,即使到了暮年仍然吟诵不止,书法也非常好,在当时很有影响,“绝一时”,于明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倡建祠宇,修谱牒,立宗法”,还请了两位同乡进士写谱序,一位是任南京尚宝寺卿、国子监祭酒的蔡悉,著名的理学家;另一位是任广汉牧的黄道年。
我曾经疑惑,当初建祠堂为什么不以一世祖吴七三为祭祀对象,而以五世祖吴镒为祭祀对象呢?毕竟,六家畈很多吴氏子弟只是吴七三的后人,并不都是吴镒的后人。六家畈前份的那个祠堂,可能就是非吴镒后代的人建起来的。
读了吴起周当时写的《肇修祠谱序》和黄道年写的《吴氏宗谱题词》,才知道其中原因。后又听六家畈老人解释,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和等级思想严重,一世祖吴七三只是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在那个年代无法成为祠堂祭祀的对象,官府也不会允许。
祠堂建成后,修过多次,文字记载有三次。一是清朝乾隆年间维修过一次。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三十七年(1772年)、五十九年(1794年),六家畈吴氏族谱分别由吴顼乾、吴炯元、吴锺等人牵头续修,祠堂维修应该就在这其中的某一年。
第二次是1880年(光绪六年)。原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托病回乡多年,牵头建义仓,修宗祠,续修族谱等。
第三次是1918年(民国七年)。1915年(民国四年),祠堂遭火灾,毁坏严重。1918年,吴毓芬三子吴兆棨和举人吴承忠、吴孟贞,以及任陆军中将的吴中英等人倡修,分工明确,吴庆宏、吴秉铎、吴馨山等人作为“经理人”,任将军的吴桐仁、吴纫礼(字佩之)和吴毓芬四弟吴毓兰(接任淮军“华”字营统领)的次子吴鼎业等人作为“集捐人”,吴严义、吴性义和淮军振威将军吴谦贞长子吴秉诚等人作为“督工人”,将祠堂维修完成,基本恢复原建筑形象。
 

 
清末民国初,六家畈吴氏祠堂号称“合肥东南一枝花”,讲究******。祠堂大门朝南,一路向前没有建筑遮挡,正对南面的茶壶山。茶壶山上朝北方向有一块翘起的巨石,形似壶嘴,迎着祠堂,终年滴水不断。祠堂门前建有一座“荷花池”,拟作砚台,正对茶壶山上壶嘴的滴水,“墨水”源源不断。祠堂西南方向的巢湖边有一******宝塔,吴毓芬长子吴兆楣1892年牵头建成,名叫“镇湖塔”,像一杆巨大的毛笔。众人想像,御史公吴镒,伸手提起宝塔“毛笔”,蘸着“巨砚”里源源不绝的墨水,办公、写文,寓意着吴氏后人文脉相传,高中科举。
民国时期,外姓想破坏六家畈吴氏******,将“茶壶嘴”敲坏,滴水从此终止,引起两姓族人严重纠纷,经乡绅多次调解,对方赔礼,事态才平息。
六家畈西份的祠堂,应当是非吴镒后人的吴氏子弟建的家祠堂。我堂哥说的茶壶嘴滴水及被破坏的事确实存在,但是,此祠堂非彼祠堂,******被破坏的祠堂是供奉吴镒的祠堂,也是六家畈吴氏子弟普遍认同的祠堂。
祠堂东南有一座字纸炉,与祠堂及荷花池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布局。字纸炉系用建镇湖塔时余料所建,炉高三层,意教人敬惜字纸、敬重文化,不能将有字之纸作便纸。还专门有人背竹篓在村里捡拾字纸,放入炉中焚毁。敬惜带字的纸,在中国有悠久传统,“惜字纸就是积福德”。
祠堂三进二院,门前旗杆石鼓,东西相对,门楼为宫殿式建筑,匾额“吴氏宗祠”,系合肥知名书法家、举人张子开所书。大门联“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表示六家畈吴氏世系传承和家族荣耀。二门门联“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赞扬吴镒,系吴毓芬二弟吴毓芳之孙吴延寿撰并书,写在大木牌上,平时挂二门两侧,春节时挂在前面大门两侧。
约1925年,祠堂堂屋北向的门内上方竖立了三块直匾额,分别是“执政府高等顾问、安徽军政司司长代理安徽都督、甘肃军务厅厅长、陇东镇守使、一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陆军中将吴中英”、“甘肃肃州镇守使、苏州镇总兵、将军府质威将军、陆军中将吴桐仁”、“善后会议委员、海军部次长代理总长、海军中将、一等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吴纫礼”。竖立这三位与当时******政府关系密切的人员匾额,表示六家畈吴氏家族的不寻常。
堂屋后为一大院子,东西各植松柏,苍劲挺拔,气象肃穆。大厅正樑高悬横匾,大书六家畈吴氏总堂名“敦伦堂”,厅中供吴镒画像,红袍皂鞋。瞻仰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好像受到画像中吴镒眼神的扫视。上方悬明廷颁授吴镒文林郎诏书,写在绢上,存于玻璃镜框内。西侧偏厅,悬挂民国要人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人的匾额。东侧偏厅,1931年前后,悬一匾,上书“造福乡邦”,系巢湖南(今安徽省庐江县)宗亲赠吴中英二弟吴中流。
厅前走廊向西有角门,通吴毓芬专祠。1891年,吴毓芬去世后,李鸿章上书清廷,入祀昭忠祠。1882年,吴毓芬四弟在天津任上去世,李鸿章也曾上书清廷,入祀昭忠祠,附祀曾国藩祠,并在江苏扬州建专祠。
专祠有厅,厅内悬吴毓芬画像,上方悬一块慈禧赐的“寿”字匾。厅前建有东、西向的花台,栽植着一株牡丹、一株芍药,花开迷人。院南有“花厅”,平时作议事起坐用。花厅前栽植着松树和柏树,门朝南,上书“挹翠”二字。
民国时期的清明、冬至两节都要祭祖。每年的这两天,俗称“祖先的节日”,吴氏族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到南面四顶山吴七三墓地祭祀后,回祠堂用餐。祠堂内非常热闹,大厅里明烛高照,爆竹狮吼;大梁上的走马灯一片通明,旋转不已,满堂生花;祭桌上摆着一对锡制蜡烛台,足有大半人高,中间的明宣德铜炉,庄严辉煌。吴氏族人都在祠堂吃饭,四样菜,红烧肉、红烧鱼、干馇肉(即晒干的米粉肉,“馇”读“zhǎ”)、“和(huò)菜”,量大,管够,这些熟悉的菜即使放在今天,也很馋人。
 

 
祠堂大门和二门上两幅对联的内容有深意。
大门门联“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在很多地方的吴氏祠堂里用为“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渤海家声远,延陵世泽长”,是吴氏祠堂的通用对联。
 “渤海”,因吴氏始祖泰伯的十九世孙季札北守古渤海郡而得名。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孔子的老师,历史上南方******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圣人”,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是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曾被封为渤海王。古郡海郡,位于渤海湾周围的地区,包括今天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延陵”,今江苏常州,来源于季札到延陵后的称号“延陵季子”。季札为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至延陵,其长兄诸樊就将延陵一带赐给他作为封地,当时人称他“延陵季子”。
六家畈吴氏将下联中的“延陵”改为“兴隆”,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授予六家畈吴氏的“兴隆世家”称号。六家畈四世祖吴良、吴祯兄弟都名列朱元璋起家时的淮右二十四将,在朱元璋钦定的明朝开国功臣中分别位于第十九位和第二十位。吴良被封为江阴侯,去世后赠封为江国公;吴祯被封为靖海侯,去世后追封为海国公。1355年的“兴隆会”上, 吴祯拚命保护朱元璋脱险,功劳******,朱元璋称帝后,封六家畈吴氏为“兴隆世家”。
六家畈吴氏祠堂保留上联内容“渤海家声远”,表示世系传承;将下联中的“延陵世泽长”改为“兴隆世泽长”,应是更加突出家族的荣耀。
二门对联“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中的“柏台”,是“御史台”的别称。“御史台”在古代指监察御史办公的地方。汉代时,御史府里就栽植柏树,柏树长大后,吸引很多乌鸦来此栖息,因此,监察御史办公的地方也被称为“柏台”、“乌台”。
 “花马”是吴镒的代称。“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传说很有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二门对联不只是赞颂吴镒,还有隐喻吴镒英灵在此办公、申张正义、警示后世子女不要为非作歹的意思。对联作者吴延寿,字仲山,号静夫,晚清举人,与当时六家畈的举人吴承忠、吴孟贞合称“三举人”。
对六家畈历史和人物非常了解的吴世勋老先生说,六家畈吴氏祠堂原有两棵很大的柏树,树干有“小脸盆”那么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六家畈很多有钱人家跑到台湾,甚至海外,留下一处处无人居住的大宅院。朝鲜战争爆发后,安徽省******康复医院就利用这些空置的宅院建起,专门收治在战斗中负伤的志愿军官兵。先后有1000多名军人在此疗伤,部分官兵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献出生命,长眠于此。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朝霞小学读书,每年清明,学校都组织高年级学生到位于茶壶山的烈士陵园扫墓。六家畈吴氏祠堂作为康复医院的药库,为救治伤员发挥出了一点作用。
因为历史原因,1973年,吴氏祠堂被拆毁,所有材料用作建粮库。1975年,供销社在原祠堂门口空地盖办公用房。2002年9月,吴世勋、吴德章、吴智勇、吴泽礼、吴元信、吴玉山、吴智仁、吴若峰、吴炎智等人牵头,续修吴氏族谱,2005年12月完成,2006年4月26日召开发谱大会,发谱大会上成立“吴氏宗祠筹建会”。
据考证,六家畈一世祖吴七三的曾祖吴延硕,与安徽省歙县石潭乡吴氏先祖吴唯是亲兄弟,吴延硕为长,两兄弟父亲吴启的墓尚在石潭村外的山岗上。2006年10月3日,吴世勋、吴泽礼、吴鼎民、吴荣智、吴智勇、吴元信、吴忠杰、吴兴堂、吴前旭等人到歙县石潭乡拜望吴唯后代,见到与六家畈“敦伦堂”一字之别的“叙伦堂”古祠堂,更加坚定集资重修六家畈吴氏祠堂的想法。2007年,六家畈供销社改制,资产出售。担任宗祠筹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吴荣智(日常主持)多方努力,在2007年5月10日以“吴氏祠堂”的名义将供销社的20多间房屋买下,筹集资金,原址重建祠堂,2008年9月竣工,又用1年左右的时间布置祠堂内设施,主祭六家畈吴氏一世祖吴七三,附祀吴良、吴祯、吴镒、吴毓芬。2011年3月,在宗祠筹建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六家畈吴氏宗祠管委会”,2017更名为理事会。2019年4月至9月,改造祠堂门楼,重新布置祠堂内部设施,建设祠堂文化墙。
现在的祠堂规模稍小,一院两进,大门仍然朝南,门前是铁栅栏围起来的一个小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分别树着寻回来的两个石旗鼓。门楼上方,“兴隆世家”四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对联“江左故里六家畈上枝繁叶茂四海结硕果,皖中望族四顶山麓地灵人杰五洲竞风流”。门楼里面的大门上方,“吴氏宗祠”白底黑字,大门对联依照过去,还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大门进去,正对面上方墙上参照1925年时期做法,仍然竖着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的直牌。东、西各有两间办公室,办公室上方墙壁悬挂相关牌匾。东边墙壁牌匾是“六家畈吴氏起源及世系表”,西边墙壁牌匾是“六家畈吴氏养正学校概况”,介绍养正学校简史和历任校长姓名,牌匾两侧有吴中英为养正学校作的嵌字对联“养气凝神学古有获,正心诚意入德之门”。南面墙上悬挂10个支系的认祖归宗标牌和内容。后门对联是“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走进院内,院内四周墙壁上镌刻为重建祠堂捐款的人员姓名。
院子后面是正厅,正厅正中供奉六家畈吴氏一世祖吴七三,画像两侧对联是“安土为难,七公横渡长江北去,崖山之麓斩棘披荆传后世;居大不易,六户再迁畈上南来,巢泽之滨和谐耕读衍家声”,有供桌、供品。画像上方是祠堂堂名:“敦伦堂”。
正厅东侧墙壁悬挂吴良、吴祯、吴镒、吴毓芬古画像,两边对联是“先祖创业与日月同在,后人守家和天地共生”。厅西侧墙壁悬挂六家畈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16位吴氏将军的简介。北墙西侧是六家畈吴氏其他部分名人简介。北墙东侧有新确立的“六家畈吴氏家规、家训、家风”,“家规”是“忠于国家民族,孝顺父母长辈,慈爱后代子孙”,“家训”是“读书可明理、可启智,爱读书、读好书,长知识、增智慧,可安邦定国”,“家风”是“先祖三让至德,严于律己,宽容谦让,吴氏子孙当世代相传”。厅南墙上有六家畈相关掌故介绍。
正厅后面连着“祖宴安”,祭祀先人灵位。
2019年10月28日上午,吴氏祠堂门楼工程竣工大会暨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六家畈吴氏宗祠理事会会长吴荣智介绍2002年9月以来的修谱、建祠、修祖墓各项事务时,不由得在两处用了“不容易”、三处用了“来之不易”。
确实不容易,来之不易!
历史传承、祖先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一代代人为之努力,就是需要一代代人继承、创新、传递。薪火不灭,就有传承;心火不灭,就会传承。
 
(2019年11月6日晚)
 
主要参考资料:
1、六家畈《吴氏族谱》,1880年版(光绪六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3、六家畈《吴氏族谱》,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5年12月印刷
4、《六家畈吴氏总谱》,安徽肥东六家畈吴氏总谱编辑委员会2017年12月印刷。
5、《走进肥东祠堂》,梁建文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6、《修谱纪事2:八百年前是一家》,吴鼎民撰,2018年3月21日。
7、《修谱纪事5:******六家畈》,吴鼎民撰,2018年4月5日。
8、《在六家畈吴氏宗祠门楼扩建工程竣工大会暨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吴荣智,2019年9月28日。
 
(作者:吴钊,系六家畈一世祖吴七三的二十二世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