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远人:合肥市六家畈吴氏族人的“处家良...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 ,濒临巢湖,吴姓...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修谱记事(2) 八百年前是一家
发布日期:2020-06-04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同姓的人偶遇,常会说一句"八百年前是一家"。说这话只是表示友好,套套近乎,谁也不会当真。说“八百年前是一家”确实不靠谱。不过,要想靠谱,还真的要靠"谱",这个谱是家谱。在这次修谱的过程中,我们就靠着古老的吴氏家谱,找到了远在徽州山区的,八百年前的一家人。这是段传奇的故事,得从头说起。
2005年,为了查找修谱资料,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一位网名"徽州老吴"写的文章,说是他手上有一部歙县石潭乡吴氏家谱,记录了肥东六家畈吴氏祖先八百年前,从徽州迁徙北上的信息。还说到六家畈吴氏祖先当年出发地点是黄山市的岩寺,后一路辗转宣城、江宁等地,历经几代,最终落户于巢湖之滨的六家畈。文章还说,六家畈与石潭的吴氏祖先分别是延硕公和唯公,两人是亲兄弟。兄弟俩八百年前在徽州分手,没再谋面,而他们先父启公的坟经过了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数次搬迁,如今还在石潭村外的山岗上。
咋一看这故事,犹如天方夜谭,难以置信,但人家说有家谱赫然记录在档,不由我不信。再说,这故事也凭空编造不出,即使是编造,对作者无利无益。于是,我便试发了一封邮件给这位"徽州老吴"了解详情。
 
不久之后,收到他从纽约长岛发来的回信。“徽州老吴”真名叫吴善槐,是位学工科的老大学生,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论年龄比我大几岁,(后来见面,按家谱核对,他却比我晚好几辈。)善槐先生毕业之后分配在湖北一家国营企业工作。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南下深圳,跳进商海,几番沉浮,到了九十年代初期,赚到了******桶金。有了经济基础,他便回到徽州老家,搜集、购买了大量家谱。那年头当地还没有复印机,他便把家谱运到北京,出了大价钱,进行了全套复制。然后用楠木箱装运,打算带到美国潜心研究。不料,出海关时却被认为是文物,不放行。经过检验,确认是复印件,才予出关。
 
善槐先生手中的家谱犹如考古新发现。顺着石潭吴氏宗谱,六家畈吴氏祖先有文字可考的记录从原先的宋朝宝庆年间(公元1226年)一下子提前了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这一年是吴氏始祖泰伯的第六十一代孙吴少微诞生的一年。
 
吴少微(公元663-750年),唐长安元年(701年)辛丑进士。少微公是武则天时代的进士,人称徽州历史上******个状元。据历史记载,少微公诗文雄迈高丽,创建富吴体,开一代文风。至今还留有几首诗存在全唐诗。少微公官拜左台监察御史,因而他的后代就被称为"左台吴氏"。
 
2006年10月2日,在举国上下欢度国庆的热烈气氛中,由省侨联原副主席、六家畈吴氏族谱编委会主任、六家畈三胞联谊会名誉会长吴世勋先生领队,六家畈吴氏一行九人(吴泽礼、吴荣智、吴智勇、吴元信、吴忠杰、吴兴堂、吴前旭和我),由兴鹏宗亲提供交通工具,自六家畈启程到合肥,一路驱车,经铜陵直达歙县。
 
10月3日,六家畈吴氏宗亲代表团与石潭吴氏宗亲进行了历史性的聚会。善槐先生为此特意赶回老家,亲自带路,引领我们进村。车到石潭,受到石潭吴氏宗亲热烈欢迎。村口拉着的横幅写着“诚挚欢迎六家畈吴启公后裔来石潭拜谒启公先祖”。村里的古祠堂敞门迎客,里面早已聚满宗亲,人声鼎沸,喜气洋洋。祠堂内,屏风、梁柱上贴满大红标语。正******写着“吴启公后裔相会在今天(石潭——六家畈)”。
村口的欢迎横幅
 
热情的石潭吴氏宗亲

 
 
两地宗亲亲切座谈
进了祠堂排座次,年龄、官衔、财富都不起作用。全凭实力,那就是辈份。没想到,两地宗亲中,六家畈吴氏代表,世勋、泽礼俩位老先生和我辈份最高(礼字辈),大家硬要我们坐上座中间位置。我一看,在场年龄比我大的老人多的去了,我若坐在中间,虽靠"谱",又不靠谱。可是推辞不掉,只好坐在上座的边座。
 
落座之后,石潭小学校长吴明霓先生宣布欢迎会开始。石潭村村长吴淑平宗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着由石潭宗亲代表吴善余先生讲话、颂诗。尔后,六家畈首席代表吴世勋老先生致答谢词,并向石潭村宗亲赠送刚刚编好的六家畈《吴氏族谱》。
吴世勋老先生向石潭村村长赠送《六家畈族谱》
 
正当座谈会发言热烈之际,人群中突然发出惊呼声。我回头侧身一看,只见屏风上靠了一架木梯,有人爬上梯子,正在屏风******悬挂一幅古老的卷轴画。画面徐徐展开,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是吴氏唐朝祖先吴少微公的画像。
 
关于这幅画像,我曾读到过******电视台拍摄《走进徽州》系列片一位记者的手记,说是在拍片过程中,在徽州某个山村的农户家发现一张唐代状元的画像,因为画主人不让拍摄,摄制组只是看到了画像,却未能摄入镜头,留下遗憾。据说,这张画像在吴氏迁徙过程中,曾随着少微公某位后人流落外地,画主人在外地去世,曾被带进棺材,一道下葬。画主人临终前嘱咐朋友回乡报信,叫家乡派人来挖坟取出画像,带回老家。
 
记者说的那幅画大概就是这张。这张画像如此珍贵,难怪秘不示人,连******电视台也没能拍到。但在我们吴氏后裔重聚的一刻却被展示了出来,供在场的吴氏后代鞠躬致敬。礼毕,我要求拍照。可能碍于我辈分最高,主人不好拒绝,在场的人只允许我一人拍。那天,我带的相机不好,对着祖先的画像,默默祈祷。果然,连拍了几张,画面都很清晰。(最近上网查看,已经有人把这张画像的照片传上了网,我在这里也可以展示给各位朋友看)。吴氏后裔的读者可以对照这张古老的画像,看看自己是否与1300多年前的祖先有几分相像?
有人正在悬挂神秘的古代画像
 
 

少微公画像
座谈会后两地宗亲合影留念
 
座谈会之后,在石潭宗亲的带领下去拜谒我们共同的祖先启公墓。在墓地举行简短的揭碑仪式,六家畈吴世勋、吴智勇两位老人揭下披在石碑上的彩绸。鞭炮齐鸣,在场的人一片欢呼。善槐先生和朋友鲍先生早已写好祭文,让我在墓前宣读。
 
祭文如下:
延硕与唯,兄弟离别,北上南迁,隔江遥遥;
天灾战乱,长江天险,宗族分离,八百余年;
科技维新,网络鸿雁,同祖同宗,今日相聚;
徽州故地,槐源河畔,石潭溪西,共祭祖先。
吴氏始祖,源於泰伯,左台吴氏,始於少微;
兴隆肥东,石潭四支,同一先祖,吴启祖公;
世居富饶,文峰塔下,丰乐河畔,族甲新安;
启公夫人,方氏贤内,传脉两支,在南在北;
长子延硕,北涉宣城,其后渡江,枝繁叶茂;
耕读传世,望族江淮,国内海外,授将封侯;
次子吴唯,近移石潭,家业滋盛,轮焕维新;
亦家亦商,左贾右儒,苏杭沪杨,繁派四方;
吴氏后裔,祖德遗训,节义忠孝,牢记心上;
读书******,士农工商,厚德载物,积庆流光,
家事国事,事事向上,仰维功业,光宗为尚;
愿我先祖,广庇万方,承前启后,恢廓发扬。
尚飨!
 
祭奠仪式结束之后。大家回到祠堂,几张大圆桌上早已摆满丰盛的午餐。席间,各村的吴氏宗亲代表频频给我们敬酒,亲情融融,令人感动、感慨!饭后,石潭的宗亲又带我们去村里参观,走上村外的徽杭古道,讲说祖先当年外出谋生的故事。
村头合影。右二为吴善槐先生,左一为鲍义来先生(祭文撰稿人)
过去,六家畈和石潭村共有吴氏三堂:敦伦堂(六家畈)、叙伦堂(石潭村)和春晖堂(石潭村)。石潭村的二座祠堂都还在,六家畈的祠堂早已被毁。
 
修好了家谱,下一步工作就是重建六家畈祠堂。有关重修祠堂的故事,留待下次再讲。
石潭村吴氏叙伦堂
石潭村吴氏春晖堂
附言:石潭是摄影家的天堂,旅游胜地,风景奇佳。摄影爱好者和吴氏后裔,如有机会,不妨去看看。
石潭风光
石潭风光
石潭风光
石潭风光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