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畈“古民居门楼)
合肥市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宋宝庆年间(1226年),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从宣城迁来,居“岩山北麓”,生子吴再三。吴再三生六子,迁至现在六家畈的地方,取名“六家畈”。
六家畈吴姓是当地的大姓,人员众多,明清两朝出过两位进士,巧的是,这两位进士还是祖先与后代的关系,两人中进士时间相隔429年。
(六家畈吴氏宗祠里的吴镒画像)
一、明朝进士吴镒
吴再三第三个儿子吴富二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叫吴贵七,吴镒是吴贵七的第四个儿子。
吴镒(1393年—1465年),字应衡,行荣十,明朝宣德丁未年(公元1427年)科进士,累任至四川道监察御史,是吴再三孙子吴贵七的第四个儿子。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他“性刚介,与人不苟合,常乘花马,京师目为“花马吴”,犹古所谓‘骢马御史’,云升南阳知府,归隐不就”。
骢马,指青白色相杂的马。骢马御史,指东汉时的御史桓典,汉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汉灵帝朝拜侍御史,常乘骢马,被称为“骢马御史”,“时宦官秉权,典执政不避,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拿东汉御史桓典来媲美吴镒,可见当时人们对吴镒的评价。
1594年,六家畈吴氏十世孙吴起周首倡建祠堂修谱牒,希望借着吴镒的影响和威信,警示后人,吴氏祠堂主祭吴镒。20世纪50年代初,安徽省******康复医院建在六家畈,专门收治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的志愿军官兵,吴氏祠堂被作为康复医院的药库。六家畈吴氏祠堂从建成到这时止,中间经历过几次修建,一直都主祭吴镒,当地人尊称他为“御史公”。
清末民国初,六家畈吴氏祠堂号称“合肥东南一枝花”。祠堂大门朝南,一路向前没有建筑遮挡,正对南面的茶壶山。茶壶山上朝北方向有一块翘起的巨石,形似壶嘴,迎着祠堂,终年滴水不断。祠堂门前建有一座“荷花池”,拟作砚台,正对茶壶山上壶嘴的滴水,“墨水”源源不断。祠堂西南方向的巢湖边建一******宝塔,名叫“镇湖塔”,像一杆巨大的毛笔。众人想像,御史公吴镒,伸手提起宝塔“毛笔”,蘸着“巨砚”里源源不绝的墨水,办公、写文,寓意着吴氏后人文脉相传,高中科举。
祠堂对联“柏台望重豺狼道,花马名高獬豸威”用木牌制作,平时挂在二门,春节时挂到大门口。对联中的“柏台”,是“御史台”的别称,“花马”是吴镒的代称,“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这个对联不只是赞颂吴镒,还有隐喻吴镒英灵在此办公、申张正义、警示后世子女不要为非作歹的意思。
(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作吴毓芳墓志铭)
二、晚清进士吴毓芳
吴毓芳(1824年—1857年),字子艺,号润六,清朝道光乙酉举人(1825年),清朝咸丰丙辰(1856年)进士,是六家畈始祖吴七三的第十七代孙,吴镒的第十二代孙。其父亲吴璠,派名吴文焕,字倬章,号蕴堂,太学生,著有未园诗集》六卷。
吴毓芳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兄长吴毓芬,字公奇,号伯华,随李鸿章加入淮军,创建淮军“华”字营并任统领,1867年托病回乡。三弟吴毓蘅,字子佩,号香皋,郡廪生,1858年带领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四弟吴毓兰,号香畹,随李鸿章加入淮军,1867年接任“华”字营统领,在扬州驻守时抓住东捻军首领赖文光,后赴天津任职,兴修水利,为治理天津水患、屯田做了重要贡献。
吴毓芳少年时好学,“性端谨孝友,语言简默,少读书目数行下,年十三即尽熟群经,喜经世之学,于子史无所不窥,属文下笔千言,不加点窜若宿成”。1853年太平军进军安徽,安徽团练纷起,吴毓芳兄弟几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军功。
1856年,吴毓芳中进士,任甘肃的知县,因其身体不好,路途又太遥远,其父亲及其四弟吴毓兰送其上任,又因军功升用同知,没有到任就生病去世,时年33岁。
吴毓芳著有《薰香馆诗文集》,吴毓芬在悼念文章中写道,“所为诗古文制艺存者,凡数百篇,藏于家”,可惜后来都遗失殆尽。
吴毓芳子孙中有两人中举。其第二子吴兆枢,原名吴思枢,字植中,号密甫,清朝光绪乙丑(公元1889年)科举人。吴兆枢次子吴延寿,更名吴焘,字仲山,号静夫,清朝光绪壬寅(公元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公元1900年)恩正升科举人。
吴毓芳与其祖先吴镒,相隔400多年,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朝代,都中了进士,着实不易,无论是传统所说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还是“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都强调读书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六家畈《吴氏宗谱》,1880年版(清光绪六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作者: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