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印制的《洼地吴吴氏支谱》里,有一章专门介绍“洼地吴吴氏人物”, 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人物传略”,第二部分“人物简介”,第三部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名单”。
“人物简介”里介绍了35名洼地吴人的基本情况,有几位介绍得也比较详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名单”收录了126名洼地吴人员名单,唯独“人物传略”里只介绍了一个人:吴荣勋。
一、家世简要
吴荣勋出生于1932年,1952年参加工作,长期在肥东县县直部门和乡镇工作,退休前担任乡财政组长,职务不高,但是退休回到洼地吴后,对洼地吴村所做的贡献,让洼地吴人历历难忘,也给在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好“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借鉴和样本。
吴荣勋是清朝中期创办洼地吴村的四人中吴云乾的后代,是六家畈一世祖吴七三的第十九世孙。其祖父吴性贞,是担任过民国时期六家畈吴氏宗祠宗长的吴凤标(吴补贞)的长兄;其父亲吴寿仁,是吴性贞的第五个儿子。
集资修路碑内容
二、集资修路
2000年前,洼地吴不通公路,出行、运输非常困难。退休后定居洼地吴村民组的吴荣勋就跟所在的行政村——东风村干部商量,号召村民每人集资60元修路。他和自己的小妹带头捐款1500元,又到北京、合肥、铜陵、巢湖、霍山等地,向在外务工和定居的村人寻求支持。
一次与两位妹妹及其他村民在路上奔波时,吴荣勋疝气病发作,走不动路,只好到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继续筹款,将修路款筹集齐,经过努力奋战,终于在2000年3月修通了青阳山至六家畈的“青六”路,砂石路面,长3800米,宽4米。同时,还修通了1920米长的环村砂石路,不久方便了村民,也给政府后来修建环村水泥路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洼地吴水库
三、兴修水利
建于1959年的洼地吴水库,年久失修,淤泥层叠,库埂崩塌断裂,涵闸封闭失灵,蓄水容量锐减。有一年干旱,吴荣勋家庭所在的洼地吴村民组水稻得不到灌溉,眼看就要颗粒无收,吴荣勋牵头,新挖一口20多亩面积的当家塘,引水蓄水,当年就解决了良田的用水问题,水稻丰收。
吴荣勋为了根本解决村里农田的灌溉问题,向所在的东风村及湖滨乡请示,建议按村民每户在水库用水田亩多少进行筹款,******整修水库。得到上级组织支持,驻村党支部******书记也争取到上级10000元资金。
吴荣勋牵头,多方征求意见,组织技术人员到圩区参观放水涵洞,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新的水涵涵洞,新建溢洪道。同时,针对护鱼的钢制水屏锈烂断折,起不到护鱼拦鱼作用的情况,新建钢制护鱼水拼。施工时,吴荣勋每天都到现场指挥调度,督促施工。完工后,水库库埂高宽磊实,涵闸封闭严密,开启方便,钢制水拼重新起到护鱼的作用。
水库闸门上方的桥,也从只能行人的水泥板桥,改建成了可供小汽车行驶的钢筋水泥浇筑的桥。
村口的大水塘同样失修多年,塘埂崩塌严重,无法蓄水,吴荣勋又集资一万多元,加固塘埂,修复了当家塘。
洼地吴水库
四、帮办村务
洼地吴人口多,原有4个生产队,后来发展成8个生产队(村民组)。上世纪50年代,洼地吴就成立了联队委员会,专门负责全村集体收入和支配,处理村上重大事务等,“文革”后,逐渐消亡。吴荣勋向所在的东风行政村及湖滨乡领导商量,建议恢复联队委员会,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
2002年3月,洼地吴恢复联队委员会,制定了规章制度,规定:村长可以做主决定不超过200元的开支,200元以上的村务支出必须由联队委员会商定,1000元以上的开支须联队委员会80%以上的成员同意。吴荣勋被推任为联队委员会总顾问和财务主管,联队委员会在水库维修和村口大塘的工程发包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吴荣勋为了防止出现夜间偷盗行为,还将在家的村民组织起来,开展夜间巡更,大家出力,联防联保,行政村也成立以村长为首的巡更监督小组,有力地维护了村民财产安全和心理安全。
村民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吴荣勋知道后,总是想办法帮助。一位村民抬电线杆时不慎受伤,腿部骨折,需要到医院接骨,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吴荣勋立即在全村募捐,帮助受伤村民及时到医院治疗。
洼地吴村口
五、临终嘱托
2003年,吴荣勋不幸病逝,临终前一天,还挂念着村里的事情,请相关人员到身边,当面嘱咐:联队委员会一定要坚持领导作用,管好村务;村里的集体经济一定要统一保管、有计划使用,决不能让有限的集体收入落入私人手中;联队委员会的同志们,一定要加强团结,相互体谅,不能分裂,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等。
吴荣勋老人病逝后,村民纷纷自发地向他的遗体敬献花圈和“纸钱”,村内外几个商店里的“纸钱”都卖断了货。出殡那天,送行的人排了有千米长,一直将吴荣勋老人送到墓地,不舍离去。
吴荣勋不朽!
吴荣勋在企业工作的长子吴鹏云继承父志,在村边“上沟”上捐建一座钢结构的桥,方便当地村民及农机通行。还捐赠几百米电缆和两台高压水泵,用于村口大水塘抽水,防止村里发生火灾时无水可救。
吴荣勋老人退休后在家乡的善行,不仅帮助家乡人民解决了实际问题,充实了晚年生活,也给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 “五老”人员的积极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作者:吴钊,常用网名“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