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远人:晚清时期昭忠祠里的六家畈吴姓人...

    (现合肥市巢湖中庙昭忠祠匾额) 昭忠祠制度是172...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远人:晚清时期昭忠祠里的六家畈吴姓人员
发布日期:2020-07-12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现合肥市巢湖中庙昭忠祠匾额)
昭忠祠制度是1724(雍正二年)清雍正******的祭祀制度,主要祭祀在战争中阵亡的官员将领及八旗兵丁。1853年至1857年,太平军驻守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石钟山,与曾国藩的湘军水师展开了大小无数次激战,湘军水师伤亡惨重。1857年,湘军攻下石钟山后,曾国藩奏请求在石钟山上建立湘军水师昭忠祠,祭祀在湖口与太平军交战中死去的湘军人员,咸丰准奏。这是湘军建立的******个昭忠祠。
1864年,湘军攻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李鸿章就奏请清政府在江苏无锡城外的惠泉山修建昭忠祠,“查明历次阵亡员弁兵勇,分别设位,由地方官春秋致祭”。这是淮军建立的******个昭忠祠,也被称“淮湘昭忠祠”。
继无锡以后,清政府还先后允许在武昌、苏州、台北、保定、合肥、天津等地建立淮军昭忠祠,祭祀死于战场和积劳病故于任所、住所的淮军人员。合肥是淮军故乡,合肥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有11名吴氏人员入祀清朝昭忠祠。
一、淮军“华”字营创立者、首任统领吴毓芬
吴毓芬(1821—1891),字公奇,号伯华,县廪生,1853年在家乡组织团练,协助李文安(李鸿章父亲)、李鸿章等人镇压太平军、捻军。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加入淮军,先“总司营务”,1862年底组建“华”字营,在吴江、嘉兴、溧阳、泗安等地与太平军作战。1867年托病请假回乡,再未复出。
吴毓芬回家乡后,领修吴氏宗祠、续修吴氏族谱、倡建吴氏义仓、筹办吴氏义学,还受李鸿章委托,主持续建完成巢湖姥山岛上的文峰塔。文峰塔又称“姥山塔”, 2019年10月16日,被*********核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毓芬著有《也是园诗钞》5卷,被“诰授资政大夫,赏戴蓝翎,赏戴花翎,赏给‘御勇巴图鲁’名号,赏给三品封典,按察使衔江苏补用道加四级”,去世后,李鸿章“奏请从优恤,奉旨赠太仆寺卿,从祀淮军昭忠祠,荫一子入监论书”,“战绩具载《方略全书》”。在六家畈吴氏宗祠西侧,还建有吴毓芬专祠,当地人称“小祠堂”。

(合肥市巢湖中庙昭忠祠)
二、吴毓芬三弟吴毓蘅
吴毓蘅(1826—1858),字子佩,号香皋,郡廪生,是吴毓芬的三弟弟。1853年,与吴毓芬等人组建团练,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1858年,太平军进攻合肥,“州、县咸倚以自壮,委总辖诸团”。8月23日,合肥城失守,吴毓蘅带团练阻击太平军,太平军“悉众来攻,立卡绕之三匝”,“围之旬月,粮竭援绝”,吴毓蘅在今肥东县的三汊河战死。
吴毓蘅死后,曾国藩奏“请从优议恤,奉旨祀昭忠祠”, “部议照马兵例给恤”。后来,李鸿章“奏请优恤,奉旨赏给云骑尉,世职恩云骑尉,世袭罔替,诰授光禄大夫、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两江总督部堂,通商大臣加三级”,“照廪生阵亡例,从优议恤”。
三、淮军“华”字营第二任统领吴毓兰
吴毓兰(1836—1882),号香畹,太学生,是吴毓芬的四弟弟,与李鸿章五弟弟李凤章系连襟关系。1861年起,“投笔从军”,随安徽巡抚抚翁同书在凤阳、颖州一带带领团练,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加入淮军,先在张树声、张树珊部下帮办,吴毓芬组建“华”字营后,任“华”字营副统领,参加了“华”字营的各次战斗,1867年接任“华”字营统领,在扬州驻守时,抓住东捻军首领赖文光,1868年辞官回乡。
1875年,吴毓兰调任北洋海防营务处, 1880年授天津河间道,修筑南运河、子牙河以及千里堤湾、静海、军粮城河道,兴水利,为天津水患治理和屯田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毓兰被“诰授通奉大夫,晋授荣禄大夫,赏戴兰翎,赏换花翎,特赏从一品封典布政使衔”,李鸿章奏请从优议恤,“旨赠内阁学士,扬州建立专祠,天津附祀曾文正祠”,“荫一子入监读书,期满以知县归部铨选,政绩战功载《国史本传》”。位于巢湖中庙的淮军昭忠祠建成后,入祀此昭忠祠。
四、先后任淮军“华”字营、“仁”字营统领的吴育仁
吴育仁(1839--1898),原名吴隆仁,字从起,号乐山, 1862年随吴毓芬加入淮军,1868年接任淮军“华”字营统领,约在1884年接管“仁”字营,将两营合并为“仁”字营,曾任直隶通永镇总兵、直隶正定镇总兵等职。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见战事难免,调兵遣将,吴育仁自告奋勇,派兵前往朝鲜增援。7月23日,1116名“仁”字营官兵乘英国轮船“高升”号前往朝鲜牙山,途中遇到日本军舰拦截,官兵誓死不降,“高升”号被击沉, 871名官兵壮烈殉国,约600人为六家畈吴氏子弟。
 吴育仁被“诰授建威将军(正一品),赏戴蓝翎,赏换花翎,特赏二品封典,覃恩特赏三代一品封典,赏给‘施勇巴图鲁’名号,赏给‘乐善好施’匾额,召见一次加十级,纪录二次,御赐寿字二次,御赐珠丝帽纬。御赐大卷红绸袍褂料二轴,赐火镰小刀,御赐食物,奏免骑射,奏派致祭北河大臣,记名简放提督”。
吴育仁1898年于任上去世后,时任直隶总督的王文韶“奏请从优议恤,奉旨照提督在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赐恤荫一子入监读书,六月期满以通判归部铨选。政绩战功宣付国史馆立传,从祀淮军昭忠祠”,其故居仍在六家畈,保存完好。
(合肥市巢湖中庙昭忠祠)
五、吴育仁长子吴承志
吴承志,原名吴承绪,字福基,号祚甫,附贡生,淮军将领吴育仁的长子,随吴育仁从军,有军功,“军功历保候选县丞,钦加四品衔遇缺即选同知,尽先选用知府”,曾任直隶通永镇练军各营翼长,1893年病逝于家,比其父亲早逝。
吴承志被“诰授通奉大夫,晋授资政大夫,赏戴蓝翎,赏换花翎,赏加三品衔分省补用道。吴承志去世后,李鸿章”奏请从优议恤,旨照道员在军营积劳病故例赐恤,赠太常寺卿衔,荫一子入监读书,六月期满以知县归部铨选,从祀淮军昭忠祠”
六、振威将军吴谦贞
吴谦贞(1836—1899),字受之,号地山, 1862年随吴毓芬加入淮军,任华字营炮队队长,后为亲兵哨哨官,因作战勇敢,先后升为华字营前营副营官、三营管带。1868年,在扬州围攻东捻军首领赖文光的战斗中,一天一夜连战五次,战斗结束后,李鸿章向清廷报告,请旨奖他为两江参将加副将衔,赏戴花翎。
1880年任直隶通永镇防军各营翼长帮办,1881年任通永镇淮军“仁”字营营务处管带,1884年任通永镇副将协镇、加总兵衔,1889年任通永镇总兵,因平息境内盗匪有功,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赏换花翎,赏给“壮勇巴图鲁”名号。
1894年告老还乡,1899年病故于家中,从祀淮军昭忠祠,其故居仍在六家畈,保存完好。
七、“高升”号上殉国的吴兴仁
吴兴仁,亦名吴字进,号柱亭,诰授昭武都尉,赏戴花翎,升用都司,直隶尽先补用守备。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光绪二十年从师赴援高丽,与日本战于牙山海面,阵亡”。
牙山海战,亦称丰岛海战,即1894年7月23日,吴育仁派 “仁”字营官兵乘英国轮船“高升”号前往朝鲜牙山支援,集结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日舰突然袭击,吴兴仁等人壮烈殉国。丰岛海战日本不宣而战, 正式挑起了侵华战争。
吴兴仁阵亡后,李鸿章“奏请从优议恤,奉旨赏给云骑都尉,世职恩云骑都尉世袭罔替,从祀京师昭忠祠”。
八、协助清军守合肥城的吴椿
吴椿, “例授武德佐骑尉”,住合肥城的西门。1853年11月,翼王石达开坐镇安庆指挥,集中兵力进攻合肥。12月12日,太平军兵临合肥城下,强攻合肥城。吴椿带领团练100余人,“登城助守”,安徽巡抚江忠源奖授他千总衔。1854年1月14日深夜,太平军挖好地道,“用地雷陷城”,攻入合肥城,吴椿“督所部巷战”,转移时“力竭而死,合家投莲花池殉节”。
1855年,安徽巡抚福济“奏给云骑尉世职,崇祀昭忠祠”。
(合肥市巢湖半岛上的中庙)
九、吴椿之子吴国瑞
吴国瑞,吴椿的儿子。1854年1月15日,太平军攻入合肥城,吴国瑞得知他父亲吴椿阵亡的消息,就带着儿子吴如意、吴得意和女儿吴大保,随伯母林孺人暨家人一起投莲花池而死。
合肥莲花庵原址在合肥市******中学老校区(现合肥市第六中学南校区)大门外东侧,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1991年长江路拓宽改造,迁至环城公园西山景区南侧。莲花庵在原址时,庵门向南,门前有一水池,由杨巷南边绕过水池,从西头才能进入莲花庵。莲花池,应该就是莲花庵门口的这个水池。
1855年,安徽巡抚福济,“俱奏崇祀昭忠祠”。
十、吴毓芬念念不忘的吴沛然
吴沛然,字作霖,跟随吴毓芬等人办团练时,是小头目,“军功六品顶戴”,在带领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时阵亡, “崇祀昭忠祠”。
吴沛然与吴毓芬同一个辈份,1884年,吴毓芬牵头续修六家畈《吴氏族谱》时,在吴沛然名下注,“玉可碎,不可染;剑可折,不可卷。读圣贤书,斯为无忝。毓芬拜”。
十一、恩荫子孙的吴鸿逵
吴鸿逵,派名吴廉贞,号石台,附贡生,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附祀淮军昭忠祠,恩荫云骑尉,世袭罔替”,其他资料不详。从“附祀淮军昭忠祠,恩荫云骑尉,世袭罔替”来看,应当是加入淮军后有军功,是头目,在战场上阵亡。
以上11人,都是六家畈一世祖吴七三的后代,其中,吴毓芬、吴毓蘅、吴毓兰兄弟和吴谦贞、吴沛然、吴鸿逵是吴七三的第十七世孙,吴育仁、吴兴仁、吴椿是吴七三的第十八世孙,吴育仁之子吴承志和吴椿之子吴国瑞是吴七三的第十九世孙,他们去世后入祀晚清时期的昭忠祠,是客观存在过的历史。
主要参考资料:
1、六家畈《吴氏宗谱》,1914年版(民国三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3、《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作者:傅德元,《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作者:远人,安徽肥东人,现在合肥市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