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六家畈 那颗没炸响的炮弹

    深秋的肥东六家畈小街,两旁商铺食肆鳞次栉比。然而,...

  • 清末诗人吴兆棨和革命烈士张璋

    2021年4月11日下午,安徽省徽京剧院的徽剧现代...

  • 军营“小钢炮”吴炎智

    军营小钢炮吴炎智 作者:吴钊 吴炎智 抗日战争期间...

  •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吴忠礼:编修宁...

    吴忠礼被称为宁夏地方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的拓荒者和研...

  • 戴广进,南京空战中英勇牺牲的合肥籍抗...

    戴广进烈士 1937 年 9 月 19 日,日军大...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名人纪事 >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发布日期:2020-09-17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光宣朝卷目录》记录了清光绪和宣统年间的数千名诗人,其中有一位叫吴兆棨(读音qǐ)。他曾写过一首《过柘皋》,流传至今。

 

《过柘皋》

 

见说居巢北,年年恨未消。

市场开大贾,战垒落前潮。

夜火将军剑,春尘陌路萧。

高丘时一望, 毅魄付谁招。

 

这首诗描述了柘皋当年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却难掩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诗人是在什么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中写下这首诗的?在此,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的生平。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吴兆棨,字次符,号信甫,1850年生于肥东六家畈,人称“大五老爷”。清末民初,在肥东六家畈地区,只要一提起大五老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大五老爷在家中排第三,按照叔伯兄弟的大排行算老五。吴兆棨小的时候,族人无论男女老少,均称他为“少爷”。因为他的出身显赫,隶属六家畈首位进士吴镒一支;他的高祖是靠经商起家,家财万贯,被授光禄大夫的吴钟;曾祖是资政大夫吴之泉;祖父是资政大夫、族领吴璠;父亲是淮军华字营的统领、资政大夫、族领吴毓芬。上述几位在六家畈,全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那年,吴兆棨三岁。父亲吴毓芬弃文从武,在六家畈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的进攻。吴兆棨的母亲很支持丈夫的行为,甚至把自己漂亮的首饰捐出来充资。吴兆棨的母亲原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聪明能干。看到兵荒马乱,良田荒废,她预计次年会闹饥荒,便提前储备上千斤红薯。果然,第二年大饥荒降临。母亲把家中的大米让给婆婆吃,自己和众人一起吃红薯泥。这一幕在少爷吴兆棨的小脑袋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兆棨十二岁时,淮军成立,父亲和四叔吴毓兰在肥西跟随李鸿章南下,组建了华字营(吴毓芬,字吴伯华,故名“华字营“)。比吴兆棨年长八岁的哥哥吴兆楣也随父从军,家中留守的皆是老弱妇孺。为了解决蔬菜短缺问题,母亲拖着病弱的身体,亲自带领小婢开荒种地,少爷吴兆棨也拿起小锄头,跟着一起干活。1863年冬,母亲终因劳累过度,撒手人寰。临终前,拉着吴兆棨的手,万般不舍,反复叮咛他要遵从朱子的治家格言,顶起门户。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1866年,太平军被平定。为照顾家人,吴毓芬退出华字营统领位置,让位与弟弟吴毓兰,自己返乡,成了六家畈族长。时年16岁的吴兆棨,深受书香门弟之熏陶,擅诗文,勤习武,英俊非凡,意气风发。到了适婚年龄,由父亲做主,娶了刑部广西司员外郎、进士高传循之女。族人口中的少爷称呼,变成了“大五老爷”。

 

明清两朝的仕途之路除了科举外,另一条就是进入国子监(朝廷官办的最高学府) 成为贡生或监生,其中拔贡最受朝野重视,每十二年选拔一次,号称“六贡之首”。拔贡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之高,近乎苛刻,不仅要考文章、书法、品行等,还要考查家世和考生的相貌仪表,缺一不可。1885年,三十五岁的吴兆棨顺利通过乙酉科考试,在严苛的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拔贡生,和同知衔候选隶州州判。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1891年,父亲吴毓芬病逝。哥哥吴兆楣募资修建了六家畈吴氏振湖塔,还督建了中庙昭忠祠。之后,赴江苏任职,后来辞官定居外乡,置办了房屋和田舍,过上了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直至病逝。

 

这样,吴兆棨在家乡就顺理成章接过了族长一职。在封建社会,族长是宗族内部的最高领导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六家畈宗祠制定了严格的族法家规,对那些严重危害宗族利益和名声的族人,经族领商议后,可以勒令迁走、从谱牒除名,甚至可以直接处死。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六家畈历来重视教育,为了使族中寒门子弟能免费上学,集资实现了义学。义学定期举办会试,为莘莘学子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1902年,作为族长的吴兆棨在会试中担任主试官。没想到,宗族内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后生对他提出了挑战。这位后生便是日后成为民国中将的吴中英。

 

吴中英自幼家境贫寒,却才思敏捷,用功好学,在以往的考核中总是名列前茅,常以“中华英杰”自励,深得养正小学老师,前清举人吴孟贞的赏识。这次考核拿到题目后,年轻气盛的吴中英在应试的诗文中略有微词,把平日里对大五老爷素以门第自高的不满表露了几分,这让大五老爷深感不快,对其严加训斥。吴中英不服,这一老一少便在祠堂内激烈地争辩起来。大五老爷一怒之下,踢了年轻后生一脚。这一脚的后果很严重,在血气方刚的吴中英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愤然离乡北上。后来,他由在段祺瑞家担任家庭教师的吴孟贞推荐,成就了一番事业。就这样,大五老爷的一脚踢出了一位民国中将——吴中英。

 

1909年春,六家畈第十次修谱,吴兆棨和秀才吴凤标担任总纂修。因为早在1880年第九次续修家谱,其父吴毓芬担任主修时,吴兆棨曾和两个堂兄弟吴兆枢和吴鼎荣担任过协修。可是这次修谱的社会局势却与第九次大不相同。第十次修谱(1909年春)正值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人心浮动,原本只需一两年时间就能完成的修谱,却断断续续花了整整五年。开修时尚在清宣统元年,结束时已然是民国三年(1914年)了。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大清的灭亡对权贵们的打击巨大,一切重新洗牌。让吴兆棨无法释怀的是,父辈们拼着性命保卫的大清王朝,竟然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灰飞烟灭。作为一名大清的遗老,他痛心又无奈,但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他坚持把家谱修好,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他为族人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修谱结束后,吴兆棨把族长一职交给了吴凤标,自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六家畈。

 

1918年,身为国军中将的吴中英回到家乡,和二弟吴中流一起,在六家畈创立了“庐阳湖滨初级中学”。

 

在清末社会动荡之时,吴氏族人人心浮动。虽然光绪年间已经明文规定严禁开设烟馆,但当族中有威望的老人相继去世后,严格的家规已形同虚设,族人已不将族长放在眼里。大家族里抽鸦片行为甚至是被提倡的,因为借此可以拴住少爷们的心,卧在自家的烟榻上吞云吐雾,至少比在外惹是生非引起命案要省心。

 

吴兆棨离开六家畈后,去了巢县北乡隐居。当他经过繁华的巢县首镇柘皋时,想起了大清的灭亡,不由愤恨交织,耿耿于怀,写下了本文开篇提到的那首《过柘皋》。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在巢北,吴兆棨挑了一处山清水秀之地隐居下来。一夜春雨过后,粉红色的杏花漫山遍野绽放。他心情舒坦了很多,写下了一首《山庄晚眺》:

 

雨后青山隔岸斜,夕阳到处杏初花。

数椽茅屋谁添得?不是诗家也画家。

 

春季里,隐居的日子过得庸懒。吴兆棨每天睡到日头高照,方才起床。无所事事,对窗看竹林和松柏。带来的宝剑落上了灰尘,桌上摆满了书籍。他又写了一首《闭关》自我解嘲:“看剑心犹壮,摊书意转慵”。傍晚时分,他常独自一人持杖缓行,望西岭满天彩霞,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冬夜里,孤灯独影,心迹无人诉说。他默坐、冥想、参悟……。窗外下了一夜大雪,看着这厚厚的雪景,他发出了“世上的事真是多难,幸而我的生命有限”的感慨。

合肥文化:《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

 

吴兆棨曾一度是六家畈最富裕的人,富甲天下。然而,时过境迁,千金散去。隐居的岁月,酒和庄子成了他******的两个朋友,他用酒精麻痹自己,从庄子的书中找到释怀的理由。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高傲的他也不愿意求人,只有一个人默默承受。几年下来,坐吃山空,家徒四壁。1921年的大年初一,古稀之年的他,写下了一首《书闷》:

 

拼弃人间世,吾生敢厌贫;

太空原漠漠,小劫自陈陈。

此日黄封酒,谁家墨网巾,

老怀无可语,惆怅对良辰。

 

在诗中,吴兆棨表达了对人世的失望对贫穷的厌弃,对凄凉晚景的无可奈何。《书闷》是他有迹可查的最后一首诗。

 

1922年(壬戌年),穷困潦倒的大五老爷万念俱灰,饮药自尽。年七十有二。著作有《寓生居诗集》。他的数首诗被收录在《皖雅初集》。《光宣朝卷目录》将他列为清朝七千诗人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