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六家畈 那颗没炸响的炮弹

    深秋的肥东六家畈小街,两旁商铺食肆鳞次栉比。然而,...

  • 清末诗人吴兆棨和革命烈士张璋

    2021年4月11日下午,安徽省徽京剧院的徽剧现代...

  • 军营“小钢炮”吴炎智

    军营小钢炮吴炎智 作者:吴钊 吴炎智 抗日战争期间...

  • 【喜迎自治区60大庆】吴忠礼:编修宁...

    吴忠礼被称为宁夏地方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的拓荒者和研...

  • 戴广进,南京空战中英勇牺牲的合肥籍抗...

    戴广进烈士 1937 年 9 月 19 日,日军大...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名人纪事 >
清末诗人吴兆棨和革命烈士张璋
发布日期:2021-05-31  作者:未知    浏览次数:0

2021年4月11日下午,安徽省徽京剧院的徽剧现代戏《晓天歌行》首场公演。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翁飞先生撰写的文章“晓天歌行 向死而生——看现代徽剧《晓天歌行》有感”在“今日头条”发表。剧名中“晓天”取自于男主角,革命烈士张璋(化名“张晓天”),而烈士原名则叫张鼎和,和张氏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仅一字之差,因为他是四姐妹嫡亲堂哥。

 

图片

 

读到翁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不禁想起了去年9月间在《最忆是巢州》发表的“《过柘皋》的作者——清光宣诗人吴兆棨”一文。吴兆棨是六家畈吴氏先人(作者吴江的高祖父)。他和这位革命烈士张鼎和有什么关联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吴兆棨:字次符,号信甫。1850年生于肥东六家畈。其父为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吴兆棨从小深受书香门第的熏陶,擅诗文,勤习武,英俊非凡,意气风发。到了适婚的年龄,由父亲做主,娶了刑部广西司员外郎、进士高传循之女,成为众人口中的“大五老爷”。1885年,三十五岁的吴兆棨顺利通过乙酉科考试,在这种严苛的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拔贡生,和同知衔候选隶州州判。

 

吴兆棨在父亲吴毓芬去世后,顺理成章接过了族长一职。六家畈义学定期举办学子会试,每次都在会试中担任主试官。六家畈第九次修谱时,吴兆棨担任过协修。第十次修谱时,他是总理纂修。当时正值满清王朝覆灭之际,作为一名大清的遗老,他痛心又无奈。但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他坚持把家谱修好。1914年修谱结束后,他把族长一职交给了别人,遁世遗荣,只身离开了六家畈。

 

吴兆棨选择去巢县北乡隐居。途经巢县首镇柘皋时,他写了一首《过柘皋》,流传至今。“见说居巢北,年年恨未消。市场开大贾,战垒落前潮。夜火将军剑,春尘陌路萧。高丘时一望, 毅魄付谁招。”

 

吴兆棨一度是六家畈最富裕的人,富甲一方。时过境迁,千金散去。隐居的岁月,酒和庄子成了他******的两样朋友。1922年,穷困潦倒的他万念俱灰,饮药自杀。年七十有二。著作《寓生居诗集》。

 

吴兆棨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肥西张新圩的一个豪门家庭,淮军大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五弟张树屏家,生下了儿子张鼎和。张鼎和成年之后又娶了吴家表妹为妻(即吴兆棨的孙女吴昭毅)。

 

图片

 

张璋 (张鼎和、张晓天) 烈士遗像

 

张璋,原名张鼎和,曾化名张晓天。1906年出生。二十世纪初随祖父母全家从肥西到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受马列主义的影响,1925年他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此后,他被党组织送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在广州被捕,侥幸从关押地逃脱。接着,他留学日本。1928年因积极参加反帝激进运动在日本再次被捕。1929年被遣返回国。之后,他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他一边学习,一边奉党指示,参加“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他利用安徽同乡的关系,和北平未名社的李霁野、韦丛芜、韦素园取得联系,通过他们又结识曹靖华、范文澜、孙席珍、台静农、傅仲涛等人。在此期间,他四处奔波,为“北方左联”的顺利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30年10月的一天,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礼堂召开的“北方左联”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北方左联”******任执委。工作期间,他从不顾及个人的安危得失。次年******北平市委遭到破坏,张璋被捕入狱。被营救出来之后,他带着妻儿回到合肥,很快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和进步人士组织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用于支持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活动。后来他返回家乡张新圩,在那里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一支游击队。因他的革命行为,张家主事的大伯父与之******决裂,在欲将他实施家法严惩之际,他被游击队及时救走。回到合肥后,他又因革命工作,再次被抓入狱。获释后只身前去上海,以黄包车夫为掩护,参与主编进步杂志《动向》,并亲自撰写大量文章,发表了独幕剧”沽源之战”,还把日本进步作家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他为抗日呐喊,奔走呼号。1936年夏,他从上海到安庆后,又一次被捕。同年10月,他壮烈牺牲于安庆。临刑前,他在香烟盒上留下四句遗言“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托人转交给他的妻子吴昭毅。短短的几句话,充分表达了烈士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

 

1982年,在官亭镇周公山北麓的苍松翠柏之间,肥西县人民政府为张璋烈士修葺立碑。墓呈圆形,四周栽有松柏多株,碑文为其战友、原******安徽省第二书记顾卓新题书。1990年,张璋之女将母亲吴昭毅的骨灰,迁此合葬。现今,张璋烈士墓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

 

张璋烈士1936年在安庆英勇就义。他在饮马塘监狱写下的十几封书信,2017年在安庆被民间收藏家意外发现。他的革命事迹再次浮出历史的水面,受到世人的关注。2019年安徽卫视拍摄的电视片“紫蓬山”对他的事迹作了专门介绍。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安徽省徽京剧院精心编排的徽剧现代戏《晓天歌行》,2021年4月11日下午首场公开演出。剧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革命爱情,缅怀烈士光荣的一生,还生动地讲述了他和张氏四姐妹的动人故事。

 

图片

 

张璋烈士的狱中书信

 

在《晓天歌行》中张璋和他的妻子吴昭毅有一段刑场抒怀唱腔:

 

张晓天:(唱) 永难忘,吴家小姐嫁给张家郎,我们是旧婚姻里飞出的新凤凰。永难忘,你布衣素颜上讲台,节衣缩食为我革命备行囊。

 

张晓天:(念) 昭毅,我的妻!

 

吴昭毅:(念) 张璋,我的夫!

 

两人合唱:永难忘,永难忘,生生死死情意长。知己知彼知志向,心心相印锁情肠。……

 

张璋烈士和妻子吴昭毅都出生于豪门,诗人吴兆棨分别是他俩的外公和爷爷。吴兆棨作为清朝遗老对当时的社会感到绝望,留下了悲愤的诗句,1922年含恨自杀。而他的后人却背叛了封建大家庭,抛弃荣华富贵,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写出了与祖辈完全不同的壮丽诗篇。

 

从吴兆棨弃世到《晓天歌行》首场公演,时隔将近百年。他后人的事迹在家乡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倘若诗人泉下有知,该有多少感慨,又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