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莱芜吴氏家谱考究——吴氏文化
发布日期:2020-05-2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泰伯创姓字口天  吾支来朝邑垂范
难得一门三进士  鲜闻祖孙五清官
茅山两座救黎民  义田五百济血缘
先辈遗风后当继  重振吴氏于尊前
    这首五言律诗<<名门望族>>乃是棋山圈里熙禄胞兄作于大支续谱(六续)期间(2004年7月)商朝末年,封国岐山的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出走长江中下游建立吴国,开创“口天”吴氏。之后繁衍三千一百多年(已经一百多世),形成武昌吴氏,山阳吴氏,鄱阳、休宁吴氏,岭南吴氏,陈留吴氏,渤海吴氏等宗支。后人遍布全国、世界各地,为全国十大姓氏之一。因泰伯无子,仲雍传后,故称泰伯为吴氏创姓始祖,仲雍为吴氏传世始祖。
    河北枣强吴氏系渤海吴氏的一支,自明洪武年间部分河北枣强吴氏祖先迁至山东莱芜。由于吴氏支派繁多,从迁至莱芜起,祖先在莱芜自成一体,开创新系。作为吴氏子孙一脉,莱芜吴氏已有二十四辈,史上曾经出过三位进士,五位清官,人盛族望。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也是出自莱芜吴氏,故居为吴家花园。不管怎样,既是姓吴,就是吴家一支,为吴家继承香火,为吴家光宗耀族,世世代代为为吴姓发扬光大做******努力。 


山东莱芜吴氏家族共分三支四门。其中三支是大宗分衍而出,四门分别为茂支门、大纲门、天赐门、朝佑门。因大宗与茂支门在二世时同出一祖,所以大宗三支有属于茂支门。(如图)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吴。。。明初迁至莱芜

吴。。

吴拯

吴。。

吴江

吴。。

吴梦弼

吴茂

吴善继

(茂支门)

吴来朝

吴鸿渐(大支

吴鸿洙(二支

吴鸿功(三支

吴。。

吴。。

吴大纲

(大纲门)




吴。。

吴。。

吴。。

吴。。

吴天赐

(天赐门)


吴。。

吴。。

吴。。

吴。。

吴朝佑

(朝佑门)



    因一世和二世均未记载,在族谱中无法考证祖先何名。只是从三世族开始,大宗才有吴拯,这是可以知晓其名的最早祖先。七世族吴来朝是家族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先族,他曾在多处为官,一生政绩卓著,后升至浙江按察司副使。告老回家后,时人为其建造祠堂。作为大宗三支始祖开创了鸿渐支、鸿洙支和鸿功支,后代在莱芜吴氏中一直很是兴旺。

  我家在辛庄镇红崖村,属于天赐门的一支。因天赐门不是大宗,所以记载很少,依据老人口述略知一二。红崖村老族是从颜庄镇沈家崖村迁来,何时迁来,后人无据查证。经谱中查阅和供养牌位记载,族人来时为十三世族吴廷槐,带二子:吴英明、吴英聚。之后英明有二子,安全、安利。英聚有二子,安后、安瑞。四位族人中只有安利留后一人:吴玉柱。吴玉柱有五子,分别是吴少仁、吴少义、吴少礼、吴少智和吴少信。而其中的吴少礼为我曾祖父(十七世)‘ 

    本人为第二十世“熙”字辈,而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世“懋”字辈,第二十一世在辛庄镇红崖村我已有四侄。因这里常年贫困,结婚较晚,已和大支相差三世,别处都不敢相信。但不论何时何地,论起辈分,吴氏家族都承认是一家人。
    红崖村如今还保存着完整的第五版家谱,家谱共七卷,******卷为序言,第二至六卷为人名。整套书为古籍版本,民国二十二年修订,敦本堂刻印,由线绳装订,封面标有“古嬴吴氏族谱”六个蓝色大字。纸张为黄色旧纸,竖排版,字体皆为繁体字,先是手工书写,然后再刻印,字迹清晰有力,工整有序,书法美观,有很强的艺术性。
    序言部分包括五次修谱序言、三道诰命、十六篇考语、二十五篇传记、近百篇诗文。三十年为一世也要修谱一次,五次修谱都有先辈作序,在谱序一中开篇这样记载:“家必有谱祥世系也,而吴氏之先则始于洪武,自枣强来居东港庄,茔在村北。此后乃散处,是始来者乃吴氏合族之*自出也。然而何词何字者无考焉。传至二世而始分弟、伯、仲、叔、季之序。。。。。。。(原版为竖排版年,无标点,我自加的标点)这是******次修谱序言,由十二世族吴毓珍作于乾隆二年。第二次修谱也是由吴毓珍作序。第三次修谱于道光年间,十四世祖吴克念和十七世祖吴嘉宾分别作系序。并由十五世祖吴泰来作《续修吴氏族谱告竣序》。第四次修谱于光绪三十年,十八世祖吴正笏、吴正方分别作序。第五次修谱于民国二十二年,这次改换了行楷字体。共73人参与修订。十七世祖嘉恩、十八世祖正方、十九世伯式和、十九世伯式先、十九世伯式圣、二十世兄熙闻分别作序
    诰命有三道,,首业上标有“奉而诰命”四个篆体大字,显得庄严神圣。三道诰命全部为皇帝所下圣旨,开篇皆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体现了莱芜吴氏先祖的丰功伟绩深受好浩荡皇恩所嘉奖。
    考语有十六篇,考语是祖先考试时考官作出的评价,全是佳赞之语,这里就任选一例,按察司袁考:操履冰清玉洁才华风动云流卓英之异远大之器。
    传记25篇记载都是有突出才华或功绩卓越的先祖及夫人,内容简略,各篇二百字左右,描述了其生平、性格及特长或贡献。
    诗文近百篇,其中三支始祖吴鸿功所作最多,其东归咏怀诗中有五律17首,七律10首,七绝4首,境界阔大,风格雄浑有力,不逊于名家。窗体顶端
    第二至六卷全部是人名,从吴拯到吴来朝开创三支,再到吴氏四门,包含各支,并传到第二十一辈:懋字辈。莱芜吴氏子孙都可以找到。因没有续谱,我村只有伯父吴式汉一人。全书人名工整有序,整齐大方,长幼分明,书中没有女人姓名,用姓氏代替。这与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密不可分。六百多年的莱芜吴氏子孙被一一列举在书上,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吴氏祖先后代都十分虔诚而神圣的将其完美的修订下来,代代相传而不紊乱,其中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梦想。
    每次修谱都将上次修谱的内容保留,并添加新的内容,合二为一形成新谱。2004年第六次修谱也完成(如图四),不但保留了第五次族谱的内容,还改为了简体字,同时新增了对七世祖吴来朝的详细解说。还添加了十六个字辈:乾宇祥和、坤岳太平、刚正荣昌、传承文明。
    第五次修谱时,红崖村仅十九世吴式汉一人,当时才三岁,仅此一人留在了族谱上。时隔七十余载,第六次修谱也完成,然而红崖村又没有参加,因而错过,甚为可惜。至此,红崖村仅在莱芜吴氏族谱中传承支十九世一人,家族悲矣!为挽回过失,我十九世伯父吴式贤正在努力,并呼吁红崖吴氏再修续谱。
    家谱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吴氏家族,“人之不孝,无后为大”的观念尤为深刻,为了传宗接代,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每家都是好几个儿子。几百年来严格遵循辈分,今天仍然是姓名中间夹着辈分,这种现象在清朝初年最为明显,就连名的部首偏旁都一样,如十二世祖毓珍、毓珊、毓理、毓琪。。。。。这样的等级制度显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宗法制的延续和扩展。这样的家谱文化配合着儒家文化,维持着家族,也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然,这种牢固的束缚在今天已经变的柔弱,死板的教条也不再那么锐利,家族中有了新的观念和自由。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冲破了旧体制,老人们哀伤之余,不免重新强调家族意识。
    莱芜吴氏家族也并非居住在莱芜,许多祖先早年迁至淄博、临沂甚至大连。但不论远居何处,只要族谱上有记载,就是血脉相连的亲人。辛庄镇红崖村吴氏家族虽在第六次续谱中缺席,但仍会努力保持与他处族人的联系,并牢记祖先制定的辈分,我辈后人也会谨记,为续谱之事谏言献策,为家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