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金鸡园吴氏的命名与发展
发布日期:2020-05-2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金鸡园吴氏的命名与发展

吴大升

三千多年来,吴姓已发展至3000余******,成为中国的第十大姓氏。自泰伯公始,吴姓人在不断地繁衍中又以血缘的亲近关系,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族群,建立了各自的郡望、堂号。如早期的延陵郡、武昌郡、濮阳郡、渤海郡、陈留郡、吴兴郡、汝南郡、长沙郡等八大郡望。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0多个堂号。如延陵堂、三让堂、至德堂……等。后来,因各种原因,吴姓不断的迁徙,形成了无数的派和支。如左台的石岭派、金竺派;石岭吴门支、金竺商山支、吴妪江潭支等。在支下又派生出小分支和房头。如何给一个分支科学的命名,既方便续修宗谱,也能使子孙后代明确其根源,十分必要。

一、 金鸡园吴氏命名的根据

翻阅《竟陵吴氏宗谱》,关于派、支的信息不多。《竟陵吴氏宗谱》是金鸡园六世祖吴文佳公在眀嘉靖(1515)年首次续修,距今已500多年。后经四次续修,也基本保持原有格式和内容。由于历次续谱未与商山祖地联系,该支的派、支都不明确。最晚的续谱是在1998年,续谱时也没见到《左台吴氏大宗谱》,当然也不知道该支吴氏属于左台一族。

《竟陵吴氏宗谱》载:忠、愿二公世代居徽州休宁商山镇。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陷徽州,公避难至湖广沔阳府。庚子复遭陈友谅之变,遂徙居竟陵卫亁河岭耕渔为业。眀洪武四年辛亥落籍金鸡园,并定居。

《竟陵吴氏宗谱》世系:泰伯—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光—夫差—友—弥庸—勾余—子山—蹶由—彰—穆—平—申—芮—浅—信—广志—千秋—长陵—全—隆—復兴—汉—威—昕—如胜—珪—文质—应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则—延—猛—安诚—筠—钦—授—文蔚—良—义方—少微

从谱中的世系看,金鸡园属左台一族无疑。

为了进一步地搞清楚该支吴氏的派和支,我于2017年和2018年两次赴安徽省休宁县商山镇,查阅了《商山吴氏原籍宗谱》。经比对,《竟陵吴氏宗谱》与《商山吴氏原籍宗谱》完全一致,并且对接十分吻合,其世系为:

少微—巩—泉—全—叔溱—矩—明—道超—春—天推—琇—依牵—子明—待—垓—仁达—珣—师政—俊—舜选—儆—载—铉—资深—枳—忠

从谱中看,金竺派始祖琇公(71世),商山支始祖子明公(73世)为该支吴氏先祖。

从整个世系看,该支吴氏应命名为左台系金竺派商山支金鸡园分支。

二、 金鸡园吴氏命名的必要性

1、    金鸡园宗亲明确了祖地。

过去,由于交通及通讯不发达,金鸡园几次续谱也没有与祖地联系或对接。《竟陵吴氏宗谱》也一直没有记载左台、金竺、商山,至使金鸡园一族不少人只知有忠、愿二公,并不知忠、愿二公前85世的先祖如何传承,如何迁徙,迁祖葬于何地,更不知有祖地安徽休宁商山。近几年,由于第五次续谱的广泛宣传,不少宗亲都了解到了祖地休宁,尤其是在2018年,将《商山吴氏原籍宗谱》带到天门后,并与《竟陵吴氏宗谱》对接,宗亲们对祖地更是坚信不疑。

2、    便于宗亲敬宗孝祖

近几年,金鸡园吴氏宗亲多次组织人员到祖地祭祀先祖。从天门到休宁有1500多里地,且交通不便。为了敬祖,有70多岁的宗亲几次赴安徽休宁;有组团驾车到休宁祭祖;有宗亲为修建左台始祖少微公墓地、金竺始祖琇公墓地捐款;有的宗亲还到商山古镇寻访先祖足迹。天门名老中医、泰伯103世裔孙、80余岁的吴曰雄宗亲因年事高,身患前列腺炎、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不便远行。于2018年清明节前专门为祭祀少微公、琇公等先祖撰写了祭文。表达了一个老者的敬祖之情。也为年青的吴氏后辈树立了榜样。很多宗亲到休宁祭祖后表示:要牢记祖德,不忘祖恩。

3、    便于宗亲寻根问祖

忠、愿二公自元至正(1275年)迁出徽州商山后,其后裔因各种原因已迁徙到各地,至今已知孝感、武汉、襄阳等地的数支宗亲无法联系。从1995年开始,金鸡园不断地派人到省内各地了解情况,打听后裔们的下落,均没有获得满意的消息。金鸡园在解放前后,行政区划的名称或民间称谓多次变更,如丁吴垸、吴垸村、北港湖村等。尽管村名在变,但宗谱中记载的金鸡园不会变。2016年,家住潜江市的吴邑荣、吴邑灼两位老医生,其先祖早年迁出金鸡园。迁出时,这里的地名为丁吴垸,解放后称吴垸村。几十年来两位老人一直打听丁吴垸这个地址,但无人知晓。后通过多种途经,得知金鸡园即当时的丁吴垸。两位老人顺利找到祖墓。

三、金鸡园吴氏的发展

忠、愿二公历尽艰辛,从徽州商山迁出后,发扬泰伯、仲雍的创业精神,他们先后在沔阳府、竟陵卫的乾河岭、汲斗湾等地生活。元末明初,在生产水平和生产工具极为落后、战争连续不断的情况下,两家人在既没有房屋,也没有耕地,仅靠着一条破船、一张渔网过着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至今在天门市黄潭镇乾河岭村、水府庙村等地还有他们的创业足迹。如拖船埠、晒网台等处就是他们曾经捕鱼和凉晒渔网的地方。水府庙村也就是谱中记载的汲斗湾,至今还有四世祖政潮公墓地。忠、愿二公落籍金鸡园后,两个族兄弟(相距7世)互相谦让,年长者忠公居东,曰东房;年少者愿公居西,曰西房。他俩励精图治,很快将金鸡园一带开垦出大面积的水稻田。据传,这里曾经有一丁姓人家,占有一部分土地。丁、吴二姓为了抵抗年连的水灾,同心协力在周边筑起了小垸堤,故称丁吴垸。后忠、愿二公还将流经该地的巾、扬二水(即东河、西河)定为吴氏族水,使吴氏子孙后代不仅有了生活用水,而且还解决了农田灌溉和生产用水。明中期,丁姓人家经营不善,田地全部转卖给忠、愿二公后裔,丁家也从此迁出了丁吴垸。经忠、愿二公后裔几代人的奋斗,金鸡园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明朝中晚期,吴文佳、吴文企兄弟不负先祖所望,为改变金鸡园的面貌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一是吴文佳公亲自续修《竟陵吴氏宗谱》,增加了吴氏宗亲的凝聚力,让吴氏族人更为团结。文佳公在担任徽州推官期间,亲自续修《竟陵吴氏宗谱》,既厘清了该支的世系,也为后世续谱创造了条件;二是组织宗亲加高加固垸堤,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从此这一带也被改称为吴垸;三是在竟陵地区修建庙宇、祠堂、牌坊。谱载:在天门境内建南禅寺、多宝寺等20余座,在县治建石牌坊3座,节孝坊2座,弘扬了的正气;四是文佳公、文企公的勤奋,给金鸡园吴氏宗亲树立了榜样。吴文佳、吴文企兄弟刻苦学习,高中进士。在任期间,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受到民众的好评。文佳公历任刑、户二部主事,吏、礼、兵、工部给事中,深为万历皇帝赏赐。在明昭陵出现塌陷的情况后,万历帝亲派文佳公督修,为朝廷省费巨万,后委文佳公为福建布政使,成为封疆大吏,“闽人诵之”。明礼部尚书李维贞为其作传1200余字,明礼部侍郎郭正域称其“孝瑾似万石君,厚德似陈太邱,深造似程伯淳。”可见文佳公是一个德才兼备、有责任、有担当的好文官。文企公比文佳公小25岁,历授朝廷户部主事、郎中等,榷北新关,减杂税三千余金,后出守宁波、湖州等地。在担任湖州知府期间,为湖州人所喜欢。为纪念唐代茶圣陆羽在湖州撰写《茶经》,他在陆羽的著书处修建了“桑苎园”,至今尚存。他在《桑苎园》中说:“在唐中叶,陆鸿渐亦竟陵人,疏寓此中,自号桑苎翁。与吾生同里,游同地,山水同性,吾园翁园也。”文企公后任宁夏守备,将古塑方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极为安定,尤其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地“银定纳款,贡名马。”文企公爱好文学诗词,著有《絮庵惭录》、《菰芦集》等,并与明竟陵派文学掌门人谭元春交情极深。文企公逝世后,谭为其撰墓志铭800余字,字字充满了对文企公的思念之情。在文佳、文企二公的影响下,明、清时期金鸡园吴氏后裔争相用功,刻苦学习。先后考中进士5人,孝廉13人,副车3人,贡生20人,廪生180余人,太学生86人。

忠、愿二公定居金鸡园后,枝叶迅速繁茂起来。从开始的两家,到后来成为东、西二房。到第二世就增加了大房、三房两个房头,形成了长房(友谅公)、东房(友闻公)、西房(愿公)、三房(友诚公)的格局。在第四世时又增加了三房,即大房(政武公)、二房(政潮公)、幺房(政浒公),共七个房头。图谱如下:


金鸡园吴氏的命名与发展
    此七房一直沿袭至今,人口也急剧增加。初步统计已达6万左右,现主要分布于湖北省的天门、京山、襄阳、武汉、孝感、仙桃、潜江、荆州、荆门、洪湖、钟祥等地。
    注:政武公的武字应加水旁。


参考资料:《左台吴氏大宗谱》

《竟陵吴氏宗谱》

《商山吴氏原藉宗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