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走进800年历史的肥东侨乡六家畈吴氏...

    中国报道讯(通讯员吴钊)【编者按】六家畈位于合肥市...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第二章 吴国兴亡录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第二章 吴国兴亡录
1、太伯、仲雍奔吴
神童出世与太伯出亡

    传说周太王古公直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来果然生下了一个神童,取名叫昌。
    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尚书•帝命验》更有神话般的记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宜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于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太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病的时候,他们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为太子。
    太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代称“吴”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硖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杲,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江苏吴县。其实,象我们先前所说,吴本是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太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离周国所在岐下周原不远的荆蛮地区,也就是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太伯、仲雍逃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太伯的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诗经•皇矣》因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
太伯的再度出亡

    不久,古公宜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太伯。太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了表示决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人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太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太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太伯拓东吴

    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
    太伯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
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
太伯墓和太伯庙

    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县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幅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功德,其文是:
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
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车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仲雍是今日吴姓的传代始祖

    太伯没有子女,姬姓吴氏虽起自他,今日吴姓却非他的直系后代,而是太伯的二弟吴仲雍的血脉。所以,许多姓氏学著作都说:吴太伯只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
    吴仲雍和太伯一起奔赴江苏,在太伯去世后,他接任吴国国君;继承哥哥开拓的事业。他去世后,葬在吴国附近虞山。至今,在江苏常熟县西北的虞山上,吴仲雍的墓庐仍在。墓前原有三道石牌坊。******道牌坊是清乾隆年间建立的,上书“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第二道石牌坊正面是江南督学使曹秀先题的四字牌,上书“南国恭友”;三道石牌坊正面有“先贤虞仲墓”五字横额。两侧石柱上刻一楹联,其文是:
一时逊国难为弟,
千载名山还属虞。

    虞仲的墓穴在牌坊之后,墓上有四块墓碑,正中间一块是明代江南巡按御史路振:)6的题字,上书“商逸民虞仲周公墓”。至今为常熟一带人民所景仰。

2.吴国初兴
吴国和虞国

    武王灭商之时,太伯、仲雍开拓的吴邦国已历4代,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和仲。武王寻找到仲雍的传人时,周章已继承父位,担任荆蛮族句吴的首领。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又将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
    虞仲所封之国因在周北,所以称北吴或北虞,周章所封在东南无锡,即春秋之吴国,当时也叫“虞”。太史公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十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北方中国之虞传十二世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春秋》僖公五年载“晋人执虞公”。当时,虞国是介于晋国与虢国之间的小国。晋人借道虞国攻打虢,虞国的忠臣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虢是我虞国之表;虢如被灭,虞也一定会跟着亡。就象唇没了,齿就会受寒。”但愚蠢而固执的虞君不听劝谏,答应借道给晋。这年十二月,晋国顺利通过虞国灭掉了虢,结果在回师时户顺手牵羊把虞国也消灭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
    虞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即今日虞姓的一支。可见,虞氏的一部分又是吴氏的分支流脉。
    同时,武王还分封仲雍的曾孙仲奕到阎乡(约在今江苏苏州市言桥下塘一带),他的后代以阎为氏,这也是姬姓吴氏的早期分支之一。
吴王寿梦锐意图强

    周章正式举之后,后嗣绵绵不绝。历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勾卑、去齐13君,400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第十九代孙寿梦继承父亲吴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
    吴王寿梦颇有雄心壮志,即位之初,就暗暗作好了破楚服越,争霸中原的打算。这时,恰好申公巫臣逃到吴国。申公巫臣原是楚国的著名车族将军,因为与楚王争夺美貌倾城的风流寡妇夏姬,而舍掉高位带着夏姬私奔出逃晋国,最后又由晋国投奔到东南的吴国。吴王寿梦当时正为施展宏图面求才若渴,一见巫臣,高兴万分,立加军用。又任命巫臣的儿子狐庸为吴国行人,负责邦交礼宾事务。寿梦得此良臣,开始与中原通使交流,引进吸收中原******文化。巫臣认为,光靠武器与勇力,不足平进行大规模战争,遂教吴军复杂的兵法战阵,让长期习惯于水战舟举的吴人学习使用中原兵车作战。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已成为了一个拥有今江苏、上斑之大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兵强国富,并开始进攻吴楚交接的亲楚小邦――巢、徐,威震诸侯。
3、吴国的第二次让位风波
“兄终弟及制”的终结

    吴王寿梦生了5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5个当中,以年纪较小的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极为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也为兄弟们爱戴。就象当年周太王对季历、姬昌一样,吴王寿梦在世时,也有要让季札承继王位的心意,临终时还以没立季札为嗣而深感遗憾。公元561年寿梦去世,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丧事完毕,他和其他兄弟商量,决定废长立少,将王位让给季札,并受到吴国王室的一致拥护。不料季札却象当年太伯一样出逃乡下。诸樊这才不得已继位为吴王。他旋即与兄弟们商议L地庄此后吴国王位的承继一改父终子继的旧法,实行新的兄终弟及制,目的是兄弟们一个接一个传递下去,最后一定要传位给季札,实现父王的遗愿。所以吴王诸樊即位后,行事举止骄恣轻慢,不畏鬼神,但求速死。公元前548年在攻打楚的盟国巢国时,诸樊亲自上阵,轻死冒进,终于中箭身亡。临终时仰天长笑,十分欣慰,并遗命弟弟余祭:“必以国及季札。”
吴王余祭(《左传》作“戴吴”)继位后,•也只抱着一个心愿,尽:陕传位给季札,因此,他在位17年,金戈铁马,耀武逞威,南攻越国,西侵强楚。接纳齐国流亡者庆封,并将公主下嫁给他。从此又结仇强齐。余祭攻打越国时,俘获了一批越人,加以阉刑,然后派他们守船队。公元前531年,余祭在视察船队时,被看船的越国阉奴刺杀身亡。
    接着,按照原定计划由三弟余昧承接王位。余昧也象两个哥哥一样,依然白暴自弃,轻生乐死,竟然只在位4年便溘然长逝。临终时叫来弟弟季札,遗命传位于他,了却父子四人的夙愿。季札闻命,痛哭流涕,感动之余,更觉愧不敢当此厚爱,于是在余昧去世后,再一次违命不从,逃到乡下躲避,有意将王位传给侄儿,以报答兄长的一片爱心。这样,吴人找不到季札,不得已只好立余昧的儿子吴僚(《左传》作“州于”。)承嗣吴国王位。
    季札不会想到,他的此番“高姿态”,却引发了吴王室兄弟相残的内乱。
专诸刺吴王僚

    季札逃亡,余昧的儿子僚被立为王,这事引起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是阖庐)的忌妒和不满。公子光曾扬言,“我父亲兄弟五人,王位应当传给季子,季子若不肯受,我是
长兄之子,应由我接位。”从此,公子光暗结党羽,招贤纳士,以图他日篡位登基。
    公子光为了招纳贤才,派了―一个会看相的相术家当市吏,每天到繁华市区去挑选人才。不久,楚国最有才华的政治、军事人才伍子胥因父兄被害,逃亡吴国。一人吴都,便被市吏发眉之间距离一尺;极为伟岸。公子光一听到消息,心中高兴已极,于是收他为亲信幕僚+。不久,伍子胥又替公子光找到一位奇特的勇士――杀手专诸;专诸终于替他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于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吴王阖庐。而专诸的儿子也因父亲的功劳当了吴国国卿。
二公子投楚

    正遭楚军围困的吴王僚的两个同母弟弟盖余和烛庸,听到公子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顿感大难临头,纷纷弃军逃走。公盖余逃到徐国,)、烛庸逃到钟吾。公元前512年,二公子终于投楚。楚国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二人,又把养邑弋约在今河南沈丘与安徽首县一带)分封给他们作邑。从此,吴王余昧的两房后裔就从江苏迁居到河南沈丘一带,后裔以两公子名字盖余、烛庸为氏。这是姬姓吴氏的又两大分支。
阖庐强吴败楚

    阖庐虽以极不光彩的手段翠上王位,却具雄才伟略。他上台后重用举能、求才若渴,使得治下的吴由声威赫赫,令天下刮目相看,连那位以仁义礼让知名夭下的季札也不得不佩服;季札在阖庐篡位后曾传言:“苟先翠祭祀不废、人民主位不空,社稷有供奉,国家能昌盛,就是我的君王,我敢怨恨谁呢?”
    阖庐即位后,立即提拔伍子胥任行人重位,参与谋划国家齐国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前来投奔,阖庐立加礼遇
    阖庐欲求民富国强,问计于伍子胥。子胥以“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作答。于是吴王阖庐整饬朝政,发展生产。接着营建苏州城,将吴国都城从梅里迁到苏州。
当国力强盛后,阖庐便以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统率大军发动对楚战争。公元前506年,呆国与唐、蔡两国联军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今江陵)。楚昭王仓惶出逃,吴国君臣尽获楚昭王后妃宫女,并按职位高低分配,尽加侮辱。伍子胥则将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尸,以泄杀父杀兄之仇。当此之时,吴国威震天下,不可一世。
衰兆:阖庐伤趾

    吴军克郢,引起天下诸侯恐惧不安。不久,楚人申包胥跪哭于秦7日7夜求得秦国出兵攻吴救楚。吴军失利。同时,吴国南邻越国乘吴军远在楚国而后方空虚之机,进攻吴国本土。正当吴与秦楚联军激战之际,吴国又祸起萧墙,阖庐的弟弟公子夫概从前线败归吴国后,竟乘阖庐不在国内而学乃兄自立为王。阖庐闻信气急败坏,立即撤军回师攻打夫概。夫概不堪一击,竟又败逃投入楚人怀抱。楚昭王封夫概于棠溪(今河南省遂平县一带)。他的后裔以地为氏,改姓棠溪氏,这是姬姓吴氏的又一分支。
    此后,吴阖庐仍一味炫耀武功,与四邻为敌。公元前496年夏,阖庐又亲自率军南攻越国。这一次越人设计大败吴军于椭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当时,越军一直攻打到姑苏。越人灵姑浮用戈击伤吴王阖庐脚趾,取其一履。阖庐退军7里,后竟因脚趾伤发而溘然长逝,葬在江苏苏州西北虎丘山―卜。
    昔日姜螈履巨人足迹之趾而孕生吴人先祖,今日阖庐当吴国处于鼎盛之时伤其足趾而亡,这难道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大厦将倾的不祥乏兆吗?
4.夫差亡吴
赐死伍子胥

    阖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阖庐临终前派使者悲怆地问夫差:“你会忘记是勾践杀了你的生身父王吗?”夫差肃穆而拜,说:“不敢。”即位后,夫差果然致力于富国强兵之术,3年后,大败越军于夫椒(在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派人向夫差屈膝求和。夫差目光短浅,没有采取伍子香乘胜追击,******消灭越国的建议,却听从奸相太宰龉的话,与越言和,让越王勾践保留国家,称臣纳贡。+此举,给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此后,夫差更加亲近小人,疏远忠臣,重用太宰豁。当越王勾践在后方卧薪尝胆。暗积力量以图报仇雪耻之际,吴王夫差置心腹大患于不顾,却逞直气之强,北上与中原各国争霸。公元前489年,夫差北攻齐、鲁,伍子胥进谏说:“今越是心腹之患,大王不先除此却全力取齐,不太荒唐吗?”夫差不听。公元前485年,吴军再次率军侵略齐国。越王勾践闻信率领部下前往吴国朝贺,奉献丰厚礼物。夫差见了很得意卜只有伍子胥非常忧虑,声次劝谏,终于触怒了夫差。夫差听信太宰豁的谗言,赐剑伍子胥命其自尽。
    勾践摸准了夫差脾性,此后又贡献大量金钱与能工巧匠,鼓动他建造富丽堂皇、耗资巨大的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国人怨声载道。勾距又献上绝色美女西施和郑旦给太差,使他坠人声色之渊。
公孙圣释梦获罪
    某日,夫差昼卧姑胥台上,作了一梦。梦见自己走进章明宫门时,看到两个鬲炊烟袅袅但却没将食物蒸熟。又见两条黑狗嗥吠着一个跑向南,一个跑向北。两条铧犁靠在宫堂上。又见荡荡流水穿过宫墙。前园竟横长出桐树,后房铁匠拿着鼓轻轻敲。醒来后,夫差心中怅然若失。先叫太宰龠解释此梦,太宰篱胡说一通,说是大吉大祥,可以攻打齐国,称霸天下乏兆。又叫公孙圣再释。公孙圣是个大忠臣,他借机劝谏夫差说:“章明宫不吉。章,就是战败逃跑张惶失措;明,就是离开阳间,进入冥冥阴府。两鬲炊烟袅袅而食物不熟,是说大王将邹不到熟食。两黑犬吠叫着一南一北,是大王身死,魂魄离散使狗迷惑而吠。两铧犁体宫堂,是越人攻远吴国,伐宗庙,掘社稷。荡荡流水穿宫墙而过,是大王宫堂将成废墟。前园生桐树,桐木不能作器具,只能作木俑,是要与人陪葬。后房工匠拿鼓轻敲,那是安息的意思。”公孙圣之意,本是以此警劝夫差,不要轻视越国心腹之患。但夫差听了勃然大怒,命力士用铁杖将公孙圣击为两截,将尸体抛到余杭山中喂食虎狼。
    此后,吴王夫差日益一意孤行,吴国危在旦夕。公元前484年,当吴王夫差远离本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主持诸侯大盟会,争做中原霸主之时,越王勾践以5000精兵袭击防备薄弱的吴国本土,洗劫一空后,还俘虏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从此,那威震天下的赫赫句吴强邦,就一蹶不振了。
庆忌为国赴死

    吴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吴太伯世家》、上说;吴王阖庐弑兄篡位时,欺僚“母老子弱”。大概正因庆忌年纪尚小,才在那场政变中幸免于难,没有被阖庐杀害。不久,吴庆忌长大成人,而且练就一身超人本领。阖庐阴谋加害、庆忌闻信出逃。阖庐没能除掉庆忌,又害怕他在外联合诸侯来攻打吴国,终日坐立不安,心中惶惶。为此,强命伍子胥为他又寻到一位著名的杀手要离,谋刺庆忌。不料,没有得手。
    吴王夫差即位后,敬佩庆忌之仁义忠诚,请他回吴参政。但庆忌忧国忧民,见夫差日益独断专行,吴国危在旦夕,多次劝谏夫差说:“若不改弦易辙,一定会国破家亡。”夫差不听,庆忌惰然伤心,举家迁居吴边远之地艾邑佑今江西修水西百里龙冈坪一带)。后来,庆忌又迁居楚国。但当听到越人将要北犯时,庆忌为了保全宗庙社稷,只身回国求见夫去,语求诛杀太宰龠等一班祸国奸臣,然后由他出面与越国媾和,以求保住吴氏历代祖先艰难开拓的基业。可惜夫差已再也听不进逆耳忠言。庆尽势单力薄,结果进谏不戒,自己反遭太宰豁等人杀庆忌死后,他的后裔以名为氏。这是姬姓吴氏的又一分支。
断壁残垣说“吴墟”

    公兀前476年,越王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最后战争,包围吴国达两年之久。公元前473午,越人最后一举大破吴军。在余杭山生擒夫差。越大夫范蠡宣布夫差五大罪状:“杀忠臣伍子胥,此其一;杀公孙圣,此其2;侵略无罪的齐国,此其三;侮辱越王勾践,此其四;宠信奸臣太宰豁;此其五。右此五翠,还有何面目为人?”吴王夫差无话可答,最后只好自刎而死。临死前,悔恨莫及,说:“我生有惭,,死亦有愧。请以三寸之帛,蒙我双眼,若死者有知,我羞见历代祖宗,更无面目见那被我杀害的忠臣伍子胥和公孙圣。”吴主夫差死后,越人以礼葬于余乖山(在今苏州市西北)。接着,出于雪耻和复仇的心理,越人对吴国的各种建筑设置进行了疯狂的摧毁破坏,******焚毁了长达200多里的夫差姑胥台。吴都苏州当然不能幸免,战火兵灾之后终成为司马迁笔下的一片“吴墟”。断壁残垣,说不尽旧时繁华;,夕阳如血,只留下满目苍凉。
    姬姓吴氏所创建的赫赫吴国,就这样悲壮地陨落了。
5、季札与季子庙

    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
    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亡,与吴国的政坛若即若离,时隐时出,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史;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曾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称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可见他实是吴姓血源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初,季札回避王位,从王室出走,逃到延陵乡下,耕田种地当农夫。长兄诸樊无法,只得将季札所逃的延陵一带封赐给他作为采邑。时人因此称他叫做“延陵季子”。
    季札封延陵,家室也跟随到此,更有一支后裔世世代代居在这里,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姓的郡望之一。季札所封延陵邑,遗址在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毗陵县为晋陵县,又分毗陵县的暨阳乡置暨阳县,又分丹徒曲阿乡延陵镇置延陵县。毗陵县就是今天江苏常州市,暨阳县成为今江苏江阴县,而延陵县即今江苏丹阳县,今县西南仍有延陵镇。后世延陵郡望应包括上述二个县及今常州、武进一带。
    季札去世后,葬在他逃耕和初封地延陵。《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七里。上湖通上洲。季子冢古名延陵墟。”上湖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原芙蓉湖的西北部;明代以后已围湖成田。而杜佑《通典》载:“晋陵申浦有季子墓。”申港即今江苏江阴县西的申港。吴人为了纪念季札,又在他的墓上建立祀庙。而今天江苏省有五处吴季子的庙:•江阴申港一处,丹阳延陵镇西九里庙一处,常州市存三处。相传,季札去世后,孔子曾手书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而今天五处季子庙中都有此碑。
    丹阳县的季子庙。相传白秦汉以来,庙中香火不绝。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狄仁杰奏毁江南各淫祠;只有九里季子庙独被保存不毁;唐代时,孔子所书十字碑就见于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命殷仲容摹拓碑文。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刺史肖定重新摹刻碑文,置于季子庙中,改修庙宇。宋元佑年间,宋润州知府杨杰奏请降旨封季子庙为“嘉贤庙”。南宋宁宗时赐封季子为昭德侯。每年四月十三日、八月十八日举行祭祀仪式。今天丹阳县的季子庙,十字墓碑仍在;原已断为二,今天的碑是1982年重新修好的。
    江阴申港的季子庙,原来规模也很宏伟。据宋常州太守朱彦《江阴季子庙碑记》说:江阴申港的季子墓,才是古代延陵季子的真墓。这个结论是朱彦派江阴县令赵士淝查访考证出来的。当时这里已有季子庙在。于是,•朱彦又从丹阳季子庙中摹刻孔子十字碑,置于申港季子墓上,并设立季子神象祭祀
    可惜,如今江阴申港吴季子庙和常州市的三处季子庙,庙宇殿堂湮没荒废,仅十字碑存。
    根据各种吴姓家谱资料以及经典、正史记载,季札娶夫人颜氏,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德操、才华。长子早逝,名字不见记载,现已无从稽考。《札记•檀弓下》记载说,季札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今山东莱芜县西北),今此处仍存吴延陵季子长子墓,且也有孔子所题“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存,大概是后人从江苏摹刻来的。二子吴征生也迁齐国,三子吴重道,四子吴子五,五子吴木熹。吴季札这四个儿子的后代,人丁繁衍发达,宗族日益昌盛繁荣,逐渐又分衍出后世大部分的各吴氏分支,构成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所以,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吴季札为始祖神。
    据姓氏书记载,吴季札居延陵,其后裔又有以“延”为氏和以“延陵”为氏者。所以,延陵季子又成为今日延氏和延陵氏的开姓始祖神。
吴姓的分支姓氏

太伯氏  周古公长子太伯,让国季历,为周之太伯,故以为氏。
阎氏  《通志•氏族咚》:周武王封吴太伯(实应是仲雍)曾孙仲奕于阎后裔以阎为氏。
常寿  《路史•后纪》:吴的分支有常寿氏。
虞氏  《元和姓纂》:武王封仲雍曾孙周章之弟虞仲于北虞,其后姓虞氏。
烛庸氏  《左传》:吴王阖庐弑僚后,余昧之子烛庸逃楚,封在养邑。后代以名为氏,姓烛庸氏。
盖余氏  余昧之子盖余,也随兄逃亡楚国,由养,后裔也以名力氏,姓盖余氏。    •‘
棠溪氏  《左传》记载:吴王阖庐之弟公子夫概政变失败后逃亡车楚,楚昭王封于棠溪,后裔以地为氏,改姓棠溪氏。
夫余氏  《风俗通》:吴公子夫概奔楚后,余子在吴国者姓夫余氏,后成为百济王室。
庆忌氏  吴王僚之公子庆忌死后,后裔有以名为氏,改姓庆忌氏。
厥由氏  《路史》,寿梦第五子吴厥由之后,以名为氏,姓厥由氏。
延氏  《路氏》:季札封延陵,后代有姓延氏者。
延陵氏  《元和姓纂》:’‘季札封延陵,后裔以地为氏,改姓延陵氏。
濮氏  季札嫡长孙吴濮婪当越乓吴之际,携母逃隐乎震泽东洞庭武峰山南,后代改姓濮氏。
胥门氏、庆师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刘氏、太后氏、漆雕氏、唐溪氏、郁阊氏、郁郑氏、或柯氏、冶氏、阖氏、梦氏、。余氏、勾氏、寿氏、番氏  据罗泌《龃氏•后纪;。九上》记载,都是吴姓的分支。
曹氏  据乾隆丁酉湖山秀聚堂《曹吴合谱》记载,梅堰吴氏后来改姓曹氏。
延州氏  《元和姓纂》:吴季札封延陵、州来,称“延州来季于”,后裔有姓延州氏。
樊氏  《元和姓纂》:周太王子虞仲支孙为周卿士,食采于樊,后以邑为氏。
狐氏  《元和姓纂》:太伯生突,突生毛及偃,居于戎。改姓狐氏,世为晋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