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来到江淮侨乡·六家畈    吴氏宗祠理事会、六家畈吴氏文史研究会 | 主办

江淮侨乡·六家畈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侨联批准为"安徽******侨乡"

六家畈阅读排行
本栏推荐
  • 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

    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 撰文:吴 朗 据江西...


视频鉴赏 更多+

人物鉴赏 更多+

功德碑 更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交流 > 纪实 >
泰伯至德文化、吴文化和中华文化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四
 泰伯至德文化、吴文化和中华文化
吴仁山 陈振康
 
      【摘要】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勾吴国建立,创立了吴文化,成为神州大地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吴文化长期地和中华主流文化相互动、相影响、相促进,得到了发展,绽放出灿烂的光辉,又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前进,结出了丰富的文化硕果。今天,吴文化区域――长江三角洲朝气蓬勃、兴旺繁荣,引领时代。她必将持续、深入地发展,取得更伟大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关键词】泰伯至德文化、吴文化、中华文化,创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江南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廉政文化、家训家风、兼容并蓄、求真务实、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一、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大地各区域的炫目的文明,怒放着中华各民族的鲜艳文化光彩。中华文化是中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多元统一体。
      区域文化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结构。
      从中华文化史的千百年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地域文化和中华主流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每一次的这样的运动,都给予中华主流文化一次推进,出现新质文化;又每一次的这种运动,又给地域文化以新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样的互动性,成为推动华夏文明的前进的一股动力,发展了丰富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中华文化。
      在我国春秋时代,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吴文化是据长江下游地区的区域文化,历史事实表明,吴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历史的互动,推动了吴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前进。
       二、泰伯至德文化和吴文化
      1.泰伯至德文化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说:(公元前1113年前后)吴太伯与其弟仲雍,都是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有圣德的儿子昌,太王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奔往荆蛮(现在江苏无锡梅村一带),象当地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继位,就是王季,他的儿子昌就是后来周文王。太伯奔到荆蛮后,自称“句(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泰伯让位的德行受到我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高度赞扬,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赞扬太伯的德行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谦让,人民不能用言辞来称赞了。泰伯的德行在历史上被尊为“至德”。
      泰伯所属的周,是活动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富有农耕传统。在泰伯父亲时,周部落已发展到跨入了城邑国家文明的阶段。而泰伯所奔到的荆蛮之地,当时社会形态、经济生产相对地都比较落后。太伯到吴地,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史记吴太伯世家》:“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建吴国。到泰伯的二十一世吴王阖闾时,吴“大霸”,建阖闾城和吴大城姑苏城。直到二十二世吴王夫差。
      从太伯到吴王夫差(约公元前1110年左右―前473年),吴国整个历史长达640余年之久。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吴地,又与先吴文化有机融合,吴地先民大胆创新,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灿烂的勾吴青铜文化。
      2.勾吴文化的创新
     (1)勾吴青铜文化的创新性的之一是它的高超的冶铸技艺和成就。
      勾吴国精美卓越的青铜器冶铸技艺、兵器冶铸技艺,在春秋时代是闻名于世。吴越出名剑,兵器的精良盖世无双。我国古籍中多有记载,《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金试则截盘义”。考古发掘,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铜剑、湖北襄阳蔡坡出土吴王闾阖的佩剑以及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的吴王夫差青铜矛等,铸造技术精湛,其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青铜农具在吴地使用普遍。勾吴重农耕,据统计,整个苏州地区在1975年至1980年五年间共出土勾吴时代青铜器计86件中,农工具有52件,占60%。郑玄在《考工记》注说,“言其丈夫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须置国工。”指出,中原的农器具是由国家专设冶铸工场生产,而吴地是人人都能铸造。
      吴地采矿铸冶业发达。勾吴国的发达的冶铸技艺和成就是由其发达的采矿业作支持的。近年来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对皖南古代铜矿进行考古调查,其主要分布区为铜陵、贵池一带,是勾吴国的领域,地名“鹊岸”。根据对皖南出土的冰铜锭的检测研究表明,勾吴国已运用******复杂的采冶硫化铜工艺。
      (2)勾吴青铜文化的创新性的之二是******的水利工程。
      东汉糜豹的撰写的《泰伯墓碑记》中说,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太伯带领吴地百姓开凿伯渎河,以对付旱涝。伯渎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历史上人工开凿的******条河流。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前484年开通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最早的前身。勾吴******的水利事业又以其发达的造船业为背景。勾吴造船业发达,其战船举世瞩目,这些战船有的载有九十余人,其中五十人是划船的,船速飞快,令人惊叹。
      (3)勾吴青铜文化的创新性的之三是******的军事科学。
       勾吴******的军事科学的典型就是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公元前480年),字长卿,齐国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因齐国内乱,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南下吴国。后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他在吴国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不朽的军事名著,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子其一生活动,主要在吴,《孙子兵法》诞生于吴,很多是以吴地为其广阔的战略舞台。《孙子兵法》是吴青铜文化的精粹。
      正是这些创新精神,使勾吴青铜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勾吴国日益强盛。春秋后期,吴击败强楚,北上中原,服鲁威齐,挤身于春秋五霸。勾吴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中原主流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三、吴文化、中华文化和江南文化
      先吴文化经勾吴青铜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社会总体实力与中原地区相比还是不足的,中华文明、社会经济的重心在中原。吴地民风是好勇斗狠,《汉书地理志》载:“吴粤(越)之君皆好战,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秦末项梁、项羽起事就在吴,其八千江东子弟,都是吴地男儿。勾吴文化还是尚武型的青铜文化。但到西晋末期,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公元300年前后,中国北方大乱。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西晋亡。北方社会剧烈的动荡不安,迫使北方士族和百姓大量南迁。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司马睿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有史以来中原汉人******次大规模南迁。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即晋帝位,东晋就此开始。永嘉南迁的移民高潮,不仅是移民的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移民中有好多望族,能量极大。这一事件触及到中国经济、文化中枢的大变动。
      接受移民最多的是现今江苏省,以江南的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宋书州郡志》记载:大明八年(464),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一带总人口约41.8万,移民22.2万,移民占总人口的53%(已超一半)。
      永嘉南迁的移民的中有好多望族,能量极大。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就是指东晋的王氏、谢氏望族。“谢”就是陈郡谢氏,其代表人物是导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淝水之战”、创造了8******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以少胜多的谢安。
      自三国东吴以来,原先在江南当地的名族,称为吴姓,司马氏南渡建东晋,在江南当地的名族的支持下,使东晋政权得到稳定,最终确立了北方士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地位。  
      2.永嘉南迁,促使南方经济的大发展。
      在永嘉南迁后,大批北方移民的到来,为江南特别是镇江、常州、无锡一带,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些南来的多是北方熟练的劳动力,勤于耕作。同时政府也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农业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力度。
      以上一系列的变化和措施,至南朝,镇江、常州、无锡一带的面貌较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以至“陈积之谷,皆有巨万”,“温富之家,各有财宝”。《资治通鉴》(卷153)说:“自晋氏渡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江南社会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衣冠南渡,吴文化强烈转型。
      永嘉南迁促使了中原文明大规模向现中国南方地区转移。因此,历史上也称“永嘉南迁”为“衣冠南渡”。“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在北人南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室贵族、士族豪门和文人学者。以北方文化为主流、侨吴士庶之间的文化相融汇,融合成了新的灿烂的江南文化。
       士人精神成为江南都市人文精神的精髓 ;建康(南京)成为六朝江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文学******创造活力的地区;南朝经学、史学和地理方志欣欣向荣;南朝礼乐文化、山水园林文化、绘画文化、书法文化和科技成就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南朝时期取得的文化科学的成就,如满天的星斗,熠熠生辉。
      永嘉南渡到南朝中后期,在吴地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江南文化,它继承、发展和丰富了传统的中原文化,成为了吴文化发展的新的阶段―发达的农耕文明。以“轻死易发”为特征的勾吴文化、旧江南文化,强烈地转化为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吴文化、新江南文化范畴。儒雅之风就此吹绿了江南。
       吴地经济的发展,使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江南进入了发达的农业经济,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同时,吴文化、江南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
      在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吴文化,作为神州大地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长期地和中华主流文化相互动、相影响、相促进,成为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前进的一股重要动力,结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硕果。
      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1.当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
      当前,吴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如何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如何深入地发扬光大,如何为当今现实社会服务,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吴文化研究者的光荣而严肃的任务。方向是十分明确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深入地发掘中华******文化之一的吴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社会主义实践,作出新的成绩。
      2. 在漫长的历史悠悠岁月里,令人赞叹的是吴文化哺育了一大批吴地、无锡地域的******精英人才。如:发扬三让天下的“谦让”“至德”精神的泰伯;“季子挂剑”的诚信精神的季札;历朝历代清正廉明、执政为民的好官施s、徐溥、汤斌、邵宝、嵇曾筠、李金镛、顾宪成、高攀龙、顾可久、李绅等等;这些精英的高尚道德品行为民众世代所敬仰。今天,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这些精英人物的******品质加以分析、研究、整理和总结,使之成为今天我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教材,成为当代的廉政文化的丰富内容。
      其可贵不仅是这些******人物的作为,还在于他们所在的家族的******的家训和家风。对这些******的家训家风,我们同样要认真分析、研究、整理和总结,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主义新家训、新家风的宝贵精神。
      3.吴文化的兼容并蓄、求真务实精神曾使无锡一跃成名为“小上海”。
      1840年的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动了古老的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无锡的广大爱国人士纷纷投身于振兴民族、发展经济的活动中。这个时期,无锡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发扬了吴文化的兼容并蓄、求真务实精神,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和科学技术,创办实业。无锡没有突出丰富的矿产自然资源,但无锡凭借着吴文化的强大的软实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飞跃发展。
      二十世纪初,无锡的工商业发展十分迅速,至1932年,无锡已出现了杨氏、薛氏、荣氏、周氏、唐蔡、唐程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到抗战前,无锡已列为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工厂及资本数居第五位,工业产值居上海、广州之后,排第三位,工人总数仅次于上海居第二位。1923-1937年,无锡生产总值列全国第三。无锡一跃为“小上海”,驰名全国,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吴文化怒放出灿烂的工商文化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将吴文化传统的兼容并蓄、求真务实精神继承、弘扬,要分析、研究、融入新的精神和内容,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软实力的作用。
      吴文化区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将会有新的腾飞,她将对中华文化作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
      郑玄《考工记》
      糜豹《泰伯墓碑记》
      孙武《孙子兵法》
      宋书州郡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

     【作者简介】吴仁山 
      中国高空机械与吊篮产业联盟理事长
      江苏省高空机械吊篮协会会长
      申锡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董事会董事长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法人代表兼常务会长
      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会长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常务副会长    
      陈振康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