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文化与新时代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
泰伯文化与新时代
吴建东
泰伯文化以谦让、孝友、诚信、自强、崇文、融合、创新、致远为主要精神内涵,它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完全吻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魅力和时代风采。
2006年10月,《************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提炼,言简意赅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便于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和遵循。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2014年2月,************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同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以******的思想指导社会实践的历史。吴文化作为吴地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光在吴地发生巨大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向前发展。大家知道,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吴地先祖泰伯谦让王位,带领族人越过重峦阔水,自周原千里奔吴。吴人对他的高尚品质十分赞赏,“义而归者”有千余家。在联合当地民众开发江南的过程中,发挥了促进经济与文化的作用。如果没有泰伯文化的贯彻,要取得快速的繁荣是不可能的。泰伯文化的主体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中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倡导以“和为贵”。泰伯文化,实质上就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提供了践行崇高道德的典范。历史越千年,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发扬吴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创新致远精神、融合精神。(融合,实际上就是坚持开放。没有开放就没有融合。)
《论语》和《史记》都记载孔子赞泰伯之盛德,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篇)。至德,即至德高风,无以复加之意。可见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是何等之高。泰伯何以“三让”天下?是无能吗?非也。是消极而为吗?亦非也。这些历史上均有记载:古公父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少季历。季历娶贤妇人太任氏为妻生子昌(姬昌),有圣德。是时,商道日衰,古公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欲立季历及昌。按当时民族传统,王位应传给长子,但古公父不愿废长立幼,故左右为难,郁郁寡欢。泰伯仲雍兄弟,甚为孝道,深知父意,便以去衡山采药为名,离开王室,先在一个小村住了一段时间,再到西面的吴山隐居。
不久,古公父因病去世,季历接位。古公父临终前嘱咐季历,一旦泰伯回来,还要把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仲雍得知父亲去世后,即返回王宫奔丧。三弟季历一定要把王位还给泰伯,泰伯一再坚辞不受。这种场合先后出现三次,故后人尊称泰伯为“三让王”。泰伯、仲雍为了让位,避开季历,决定跑到更远的地方去,于是带领少数族人奔赴南方“荆蛮之地”。泰伯的让位,决非因为无能,更非消极而为。纵观泰伯的一生,可以断定,泰伯既是圣人,更是能人。当时他既无多少人力、财力,更无粘咧地,要在这里建都立国谈何容易?但是泰伯经过艰苦努力,秉持孝父友弟、诚挚守信、谦和忍让、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开创了勾吴新天地,孕育了江南文明。
人们知道,泰伯的“让王”,决非消极逃避,而是积极的举措。“历来父子争天下,不见人间有让王”。这是古语中的普遍说法。然而,泰伯为了民族的利益,避免了统治者内部流血或不流血的权力纷争,对周部落和庶民百姓是有利的,真正促进了社会发展。后来的历史证明,正由于泰伯的“至德”精神,使周部落姬姓人行仁义之道,调节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当时商纣无道,把人不当人,生产关系严重失调,阻碍了社会发展。到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遍告诸侯:殷有重罪,该当讨伐。下令出师,势如破竹,殷商军队倒戈反击,仅一个多月时间便灭商纣而统一天下。由此可见,周朝开创八百余年的天下,与泰伯让贤是分不开的。泰伯以身作则,倡导以德教人,深入人心,受到了吴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到西晋时,著名诗人陆机赞曰:“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
泰伯精神的内涵,还体现在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上。泰伯来到荆蛮,首先立足在梅里(梅村、鸿山一带),先是“入乡随俗”,断发文身,一切习惯按当地的风土人情。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他意识到,江南地处沼泽之地,如不加开发,便无以立足,更得不到庶民百姓的支持。首先,泰伯和仲雍等人南奔,敢于涉足艰苦之地,不去占据熟地,不去名山大川,而是选择尚未开发的荆蛮之地。明代名人高攀龙说:“至德之圣,让天下而逃,不至名山大川,不至于长山峻谷,而至于荆也;不至于三山五湖,不至于幽岸绝壑,而至于无锡之泱莽平墟,岂其无故耶?”可见泰伯是选择偏辟之地,是有道理的。
此外,带领人们发展农业,开发水利。周人本系农耕始祖后稷之裔,所到之处就开垦土地,发展农业。为此,泰伯着手大力兴修水利建设。相传泰伯在勾吴(吴国)境内共挖了九泾一渎,这一渎,就是在我国三千多年前******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在发展农业、水利业的同时,还教化当地人民圈养野鸡、野鸭、野羊、野鹿等成为家禽家畜。至今在东亭、梅村、鸿山一带还保留着鸭城、猪羊巷、糜城等地名。制陶工艺及青铜器铸造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青铜器,到春秋晚期,吴国铸造的青铜兵器极为精湛,闻名天下。泰伯在文化方面的开拓,尤为显著。他把******的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并吸收越、楚、齐等文化,融合成有水乡特色的“吴地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泰伯带领人们积极开拓,治理有方,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并建立了“勾吴”国。据《吴越春秋》。吴泰伯传云:“迨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棘蛮,故泰伯起城,周三百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东西北隅,名曰故吴――梅里。人民皆耕其中。”
今天,我们吴地子孙纪念泰伯,根本的问题是要学习泰伯“孝友、诚信、谦让、自强”的至德精神,使我们每个吴地人象泰伯一样心胸开阔,心怀大志,使吴地人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在泰伯至德精神的指导下,吴地由原来的荆蛮之地发展成鱼米之乡,物产丰富、民风、文风优良的勾吴国,在太湖流域一带,尤其是我们无锡,在工商业的发展方面,是很有建树的。在当下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那种“敢创人先、坚韧刚毅、崇德厚生、实业报国”的锡商精神,与泰伯精神和吴地人的文化遗传是一脉相承的。这些,都出自泰伯之谦让、仁和、诚信、自强的精神。
我们学习泰伯精神,必须与现实结合,把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决不能口是心非,故弄玄虚。而要以身作则,认真践行,言教身带,培养后代。无锡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生前经常讲述:“非持有充实之资本,乃持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泰伯至德精神不但是我们的立业之本,更是我们的做人之本。
总之,在华夏文化的百花丛中,吴文化之花一直显得光彩夺目,长三角的辉煌就是吴文化的哺育之果。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长三角的人民必定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一如既往地传承吴文化的优势,进一步弘扬以“谦让、孝友、诚信、自强、崇文、融合、济世、创新、致远”为精神内涵的吴文化品格,不断开创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吴建东 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副秘书长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联谊总会副秘书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