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泰伯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发布日期:2020-05-2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厦门泰伯论坛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略议泰伯精神的影响与传承
吴国栋
关于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今天已经耳熟能详,并被历代思想家、史学家称之为“至德”,也就是最高的道德。至德精神的核心是“谦让、开拓”,其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我吴氏族人,更对整个中华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泰伯开创的吴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含有******传统文化至德精神孕育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上有关泰伯“让王”品德的记载和论述
(一)《论语》第八章 泰伯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译文: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多次把天下让给弟弟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话来称赞他了。”
(二)《诗经皇矣》:"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意思是说:上帝为周兴邦开疆,从太伯、王季开始将功建。
大伯即太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是大雅中的颂诗,是记录和歌颂周朝的诗文。这里将泰伯与王季(即季历,太王之子,泰伯弟,文王之父)的功德相提并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孔子所收集编辑,共三百零五篇,是国学经典。
(三)屈原《天问》第十三节:“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译文:“吴国得以长久存在,江南山川民众栖止。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得到两个男子。”吴国,就是被称为句吴的诸侯国,国君先为泰伯,后为其弟仲雍。两男子,亦指泰伯和仲雍。
(四)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 泰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距今约210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历时十七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书中引述孔子《论语》中的话,并祥述了泰伯让位、奔蛮、开拓、建国的史实,把太伯列为世家******。
二、泰伯的道德和精神,不仅被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记载称颂,文学家诗人也赋诗赞叹
(一)唐代李绅《泰伯井》诗:
“至 德 今 何 在, 平 墟 井 有 泉;
梁 鸿 重 浚后 , 又 历 几 千 年。”
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侧,井水清澈可口。 南朝刘昭《后汉书注》云:“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也云:“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李绅(公元772年-公元846年),距今约1200年。唐朝宰相、诗人。代表作《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脍炙人口。
(二)唐代皮日休《泰伯庙》:
蛮荆古服属南荒,大圣开墓壁草堂,
载造文明追二带,尚余揖让补三王。
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
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
诗中所言表面上尽谈古事,讥讽了王莽董卓的篡权、专权,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忧虑,对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之流的愤恨,对泰伯高尚品德的称颂。
(三)唐代陆龟蒙《和袭美泰伯庙》:
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奠湿中堂,
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
诗中直指当朝唐僖宗李儇即位前,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等杀戮李儇长兄诸人,立为皇太子,12岁即位的史实,讽刺了唐末政权的腐败。
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皮日休(字袭美),二人诗文齐名,人称“皮陆”,相约来到泰伯墓前,各自留下一诗,借古讽今,抒发愤慨。但也高度赞扬了泰伯。
(四)宋代范仲淹《泰伯庙》:
至德本无名,宣尼以此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诗中再次赞扬泰伯让位、奔南,孔子以“至德”至评。
(五)其他历朝历代诗家对泰伯均有颂扬诗作:
1.《访泰伯城》:杨时(宋)、《泰伯城》高攀龙(明);
2.《题泰伯新祠》:明代:邵宝、《谒泰伯庙》华善述;清代:《泰伯庙》泰昌煜、《梅里泰伯庙》黄世则、马宏文、《谒梅里泰伯庙》顾建元、《至德庙》张夏;
3.《泰伯墓》:许衡(元);清代:杨芳灿、李菘、顾贞观、陈瑞声、顾景文、刘雷恒、严绳孙、泰松龄、方孝儒、《泰伯冢》任端书;
4.《泰伯井》:王逢(元)。
三、泰伯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泰伯精神是******文化
泰伯精神在重要历史文献上被诸多先贤评价如此之高、评价如此之多,被称为“至德”“世家******”,着实少见,相比于任何其他姓氏是************的,可谓影响深远。不愧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与弘扬。三千多年来,泰伯精神不断流传,从泰伯“让王”的举动,逐渐形成至德精神,演变为吴文化。今天,至德精神、吴文化已响誉世界。
各地吴文化研究会、至德文化研究会(院所)纷纷成立,且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充分说明泰伯精神的宏大影响力。
(二)泰伯精神与儒家思想
泰伯精神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也不无关系。泰伯先于孔子六百年左右,其高尚品德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播和洗礼,被流传下来,经实践证明是教化民众、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思想武器。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其仁与礼,及以后孟子的“仁政”学说,都强调谦让宽容,这难道仅仅是历史上的巧合?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而泰伯被其尊崇为“至德”,可见泰伯精神与儒家思想形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儒家学说应当是总结和吸收了泰伯精神的。
(三)泰伯精神与新时代的道德价值观
今天,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精神道德和文化建设应同步推进。当前,“一切向钱看”、争名夺利、睚眦必报,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以致出现扶跌倒老人被讹诈、汽车碰瓷、电信诈骗等恶劣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道德滑坡”,这决非危言耸听!这些现象与泰伯精神中的“宽容谦让”相去甚远,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统领,坚持文化自信,弘扬******的道德文化。
千百年来,泰伯精神一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不独是吴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应有之义。泰伯创立“孝友和爱、谦让宽容、开拓进取、诚挚守信”的至德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也仍然相符相容。泰伯精神不仅有其重要历史价值,更不失现实的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吴国栋 安徽宿松县人。原供职于宿松县委政法委,现退休。泰伯******百零二世裔孙,宿松吴氏千三支下第二十二世。暂居北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