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泰伯的故事•开凿泰伯渎

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故事,现在说起来,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载荆蛮地区是“三山六水一分土”,即30%是山岭,60%是水域,仅有10%是土地。高低不平,形成了一大片沼泽地,冒出水面的土墩无数,却不能连成一片。

江南地区到了夏季梅雨季节,经常连降暴雨,发生水灾,泰伯、仲雍带领百姓虽日夜防守堤岸,可堤岸仍被洪水冲垮,农作物全部被淹,甚至绝收,两人万分焦急。当时摆在泰伯面前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水排走,才能有地种庄稼,发展农业。泰伯为了改善荆蛮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变原始的生活方式,遂决定召集苏、浙、常、嘉四地头人商议。泰伯提出改“以堵为疏”、开凿渎渠的计划,赢得了土著先民的热烈拥护。那时蛮人生产、生活用的是竹、木及石制的工具和陶器,用这些工具来掘土,困难很大,开凿渎渠根本不可能。泰伯就把从陕西带来的少量青铜武器,改制成挖土的工具,效率高,速度快,费力少,这一创举,使得蛮人看了非常惊奇,认为泰伯是“天神”下凡。泰伯从小规模开始,发动大家用土建堤,把堤围成一方,然后再开沟把水排出,见到土地,这使大家十分信服,于是引起轰动,群相仿效,从此全面发动起来,男劳力积极建堤,女劳力在已见的土地上,把稻种播下,当年就取得了收成。有了收获,人们更加有信心了。群众发动起来了,掘泥的工具却奇缺,成为一个大问题。于是,泰伯就在梅里建立冶炼坊所(至今梅村还有冶炼坊的旧名),大量生产农具,满足治水需要。开凿渎渠,泰伯组织有序,既分工又协作,干得热火朝天。建堤排水、填平补缺,需要大量的泥土,光靠番离高阜上的土,远远不够,幸好番离的土墩星罗棋布,泰伯就地取材,把东西两端延伸开去,“全长八十七里,广十二丈”。从此以梅里为中心,西起清明桥与太湖沟通,东至漕家角流入漕湖(古称蠡湖),经过二三年的艰苦奋斗,渠道建成,称为渎。“渎”的意思是沟渠,水道,阔度不太宽,仅为目前泰伯渎的三分之二左右宽。泰伯渎开渎的方向,是一条直线,那时谈不上经纬仪等******的测量仪器,古人能建设成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水平之高,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与此同时,开挖九泾,其中在梅村境内有四泾,这是通往各个方向的九条支流,形成了旱涝保收的梅里丰产区。香泾,现为香泾浜,从联心村入口,南连硕放沈渎浜,流入北桥古运河;洋泾,现有东洋泾浜和西洋泾浜,从齐心村伯渎段入口,向南直抵“荒三千”。西洋泾向南开挖抵荆同村,取名凤凰河;龙泾,在梅村西南,河道已填没,然河边地名仍叫龙泾沿;梅泾,现改名梅花浜,由至德桥东堍分水向南,原可通硕放,现成断浜。这些河道,都为江南地区最早的运河。

泰伯、仲雍两兄弟来到江南创造的奇迹,是从一片沼泽地开始,改造成了范围不小的能耕种粮食的肥沃土地,成功的关键是开凿了江南历史上******条“人工运河”,先民们为颂扬泰伯的功德,作为崇高的纪念,就把这条渠命名为“泰伯渎”。

悠悠泰伯渎,以不绝的水波,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勾吴子民。泰伯渎可谓太湖流域地区最古老的人工河道,相传为商殷时期末(前1122)吴泰伯所开凿,比京杭大运河要早近二千年之久,是中国最早的运河,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自商殷朝后期起一直到北宋前的各种历史文献上,都找不到关于泰伯渎的记载。

泰伯渎是江南人民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的宏伟创举!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最早的典范。

历朝以无锡地区东乡为农业丰产区,提供北方朝廷的漕粮,官方特立碑褒奖,这一切都是由于凿成了泰伯渎,使得年年保产丰收,才为提供漕粮具备了条件。

泰伯渎的建成使水泽地变成可耕地,一个以梅里为中心的经济、文化中心得以形成;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梅里从此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闻名的鱼米之乡。

 

(网站注:文中插图 略)

 

原载于

 

《古吴风云人物志》  香港文物出版社  2011/6

《回眸古吴》(下)  文汇出版社  2013/1

《回眸古吴》(修订本)  文汇出版社  2014/10

上一篇:吴氏与后母戊鼎

下一篇:泰伯的故事•荆村和蛮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