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国一世至十七世君王的生卒年、在位时间,以及吴国起讫时间,在锡谱和地方谱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记载,锡谱本身也是矛盾重重,真叫人无所适从(按:十八世寿梦以后,因《史记》记载较详,没有异议)。
有宗亲发现这些问题以后,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作了一些调整,如2004年1月出版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源流》卷将季简等五位君王的在位时间共调减了88年(季简21、叔达10、柯相10、疆鸠夷17、柯卢20、禽处10),使君王在位年数之和为650年。另外,将君王的生卒年改为单一的公元纪年,且为大概的时间,如仲雍生卒年为“约公元前1161—前1069”,季简生卒年为“约公元前1136—前1060年”。2005年6月版《赣湘鄂皖边吴氏宗谱》,对君王在位时间及生卒年问题,亦照搬大统宗谱的做法,甚至将“约”字全部去掉。这样做,能否解决问题呢?结果适得其反,离史实越来越远。这些做法实不可取,既删除了假的信息,也删除了真的信息,使真假莫辨,视听混淆,同时也有损于锡谱的地位。
面对这一问题,作为吴姓子孙,笔者总感到有些坐立不安、心绪难平。于是认真思考,仔细琢磨,力图从纷繁复杂的记载中分辨出真伪,以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现主要依据《史记》、锡谱、2002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纪年手册》(按:以下简称《手册》。该手册是依据******公布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成果、迄今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编制的),并参考地方谱、互联网有关文章,对问题进行辨析、考证。欢迎广大宗亲提出不同意见。
一. 吴国历代君王的生卒年
首先看泰伯(《史记》作太伯):锡谱载,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日”(按:殷即商),薨于“武乙四年丙寅”,“享寿九十有一”,“在位四十九年”。无论是生年还是卒年,其王年与干支纪年都不适配。
生年的两种情况:① 如武丁四十年是对的,干支则为庚戌而非丙申,公元纪年为前1211年。② 如丙申是对的,王年则为武丁二十六年而非四十年,公元纪年为前1225年。
卒年的两种情况:① 如武乙四年是对的,干支则为丁巳而非丙寅,公元纪年为前1144年。② 如丙寅是对的,王年则为武乙十三年而非四年,公元纪年为前1135年。
下面对这四组时间逐一进行辨析。
******.假设生年前1225是对的,看与历史事件是否适配。享寿91,考虑古人贯用虚岁的因素,则卒年为前(前1225—90=)1135年。那么他开始即位的时间,或者说开始建立勾吴古国的时间是(前1135+48=)前1183年(因1135年为在位最后一年,共在位49年,故再加48年)。
锡谱记载:泰伯在位49年,仲雍在位5年,季简在位31年,叔达在位18年,周章在位22年。周章开始即位的时间是前1080(=前1183—49—5—31—18)年,在位的最后一年是1059[=前1080—(22—1)]年。
而《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记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武王克殷、封周章是在武王元年即前1046年(武王在位一共只有4年),此时周章已为吴君。
看来,依据生年1225推算出周章的在位时间是前1080年至前1059年,其时武王尚未克殷,不存在封周章之事。故这一生年与武王封周章的时间不适配,假设不能成立。
第二.如果卒年为前1144,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更不适配。
第三.卒年1135,上述“******”已有论述,不适配。
第四.再看生年1211,用同样的方法,推算出泰伯卒年为前1121年,开始即位(即开始建立勾吴古国)的时间是前1169年。周章在位的时间是前1066年至前1045年。前1046年武王克殷封周章是周章在位的第21年。故这一生年适配。那么泰伯的卒年为(前1211—90=)前1121。因此,泰伯生年为殷武丁四十年庚戌(前1211),卒年为殷武乙二十七年庚辰(前1121),享寿九十有一(虚)。
仲庸:锡谱载,生于“殷武丁四十四年庚子”,薨于“殷帝乙二年辛未”。“享寿九十有二”。同样,无论是生年还是卒年,其王年与干支纪年都不适配。
先看生年的两种情况:① 如武丁四十四年是对的,干支则为甲寅而非庚子,公元纪年为前1207年。② 如庚子是对的,王年则为武丁三十年而非四十四年,公元纪年为前1221年。
卒年的两种情况是:① 如帝乙二年是对的,干支则为辛丑而非辛未,公元纪年为前1100年。② 辛未年,查帝乙是庚子(前1101)年至乙丑(前1076)年,期间无辛未。
******.既然已认定其兄泰伯生年为前1211,那么前1221比兄长还大10岁,应该排除。
第二.生年前1207是否适配呢?仲庸比兄泰伯小4岁,很正常。
第三.看来,卒年前1100与生年、享寿不适配。卒年应为前1116(=前1207—91)年(已考虑虚岁因素),王年为殷武乙三十二年,干支为乙酉。
因此,仲雍生年为殷武丁四十四年甲寅(前1207),卒年为殷武乙三十二年乙酉(前1116),享寿九十二(虚)。
季简:锡谱载,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王年和干支纪年也不适配。在《手册》中,“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在位时间为庚午年(前1191)至癸丑(前1148)年,四王分别在位起讫年份不详。
① 四王期间的丁丑年,公元纪年为前1184年。
前1184是否适配呢?已知其在位31年,前1115年开始即位(详见后面明细表),其卒年为前1085[=1115—(31—1)]年,那么享寿99(=前1184—前1085),虚岁100。这一享寿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如此高寿,谱牒失载的可能性也不大。
② 互联网(豆丁网)载:祖庚在位约7年,祖甲在位33年。祖庚元年为前1191年,那么祖甲十五年干支为辛卯,公元纪年为前1170。此生年与父仲雍龄差37岁,与子叔达龄差23岁,很正常。因此,季简生年为殷祖甲十五年辛卯(前1170)。
叔达:锡谱载,生于“殷庚丁(按:甲骨文为康丁)十三年甲寅”。查《手册》,“祖庚、祖甲、廪辛、康丁”在位期间无甲寅,康丁在位最后一年为癸丑,紧接癸丑之后的武乙元年为甲寅年。这种情况当为后人计算的方法不同所致,有人将甲寅年归康丁,而有人将甲寅年算到武乙名下。因四王分别在位起讫年份不详,王年“十三”是否有误,不得而知,但甲寅无误。因此,叔达的生年应为殷武乙元年甲寅(前1147)。
周章:锡谱载,生于“殷帝乙二十二年辛卯”。此生年中的王年与干支纪年也不适配。
① 如帝乙二十二年是对的,干支则为辛酉,公元纪年为前1080。
② 辛卯年,帝乙在位期间(庚子年至乙丑年)无辛卯,但帝乙元年庚子之前九年为辛卯年(前1110),王年为文丁三年。
******.如生于前1080年,与父叔达龄差则为67岁,虽然可能,但确实过大。
******. 如生年为前1056年,则与父周章龄差为54岁,虽有可能,但作为长子,过大。
第二. 如生年为前1073,则与父龄差为37岁,正常。
因此,熊遂的生年应为殷帝辛(商纣)三年戊辰(前1073)。
柯相:锡谱载,生于“周成王乙巳年”。该年公元纪年为前1036年,与父、与子龄差均为37岁。这样,从三世叔达到十一世屈羽,父子龄差连续8个37(详后面明细表),可信吗?难免给人以平均分配之嫌。
湖北大冶市《中华柯氏大成宗谱》载,柯相“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乙巳”(其谱载,柯相为柯姓始祖)。此生年中的王年与干支纪年同样不适配。
① 如成王二十年是对的,干支则为戊午,公元纪年为前1023年。与父熊遂龄差50岁,与子疆鸠夷龄差24岁,可信。
② 乙巳为公元前1036年,如前所述,不可信。
因此,柯相生年为周成王二十年戊午(前1023)。
疆鸠夷:《史记》作彊鸠夷。锡谱载,生于“周康王壬午年”。这一记载亦没有疑义。疆鸠夷的生年为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前999)。
余桥疑吾:锡谱载,生于“周昭王己未年”。
周昭王在位时间是丙戌(前995)年至甲辰(前977)年,其间无己未年。假设“己未”是昭王间“乙未”之误,则公元纪年为前986。因卒年为前878(详见后面明细表),那么享寿为109(虚),且与父疆鸠夷龄差只有13岁。因此,这一假设不能成立。昭王之后的穆王年间有己未年,公元纪年为前962,与父龄差为37岁,正常。因此,余桥疑吾的生年为周穆王十五年己未(前962)。
柯卢:锡谱载,生于“周穆王丙申年”。这一记载同样没有疑义。柯卢的生年为周穆王五十二年丙申(前925)。与父龄差同样为37岁。
周繇:锡谱载,生于“周穆王癸酉年”。该纪年为公元前948年,讹误,较父柯卢还大23岁。查周孝王四年为癸酉年,公元纪年为前888年,与父柯卢龄差37岁,正常。因此,周繇的生年为周孝王四年癸酉(前888)。
屈羽:锡谱载,生于“周懿王庚戌年”。懿王在位时间是壬戌(前899)年至己巳(前892)年,其间无庚戌年。查周厉王甲申(前877)至庚申(前841)年间有庚戌年,公元纪年为前851年。与父周繇龄差37岁,正常。因此,屈羽的生年为周厉王二十七年庚戌(前851)。
夷吾: 锡谱载,生于“周厉王年间”。厉王在位时间是前877年至前841年,其中任何一年与父龄差都异常,有待后贤进一步考证。
禽处:锡谱未载生年。互联网(豆丁网)《泰伯吴氏始祖》载“生于周宣王庚子”,该年为前801年,与祖父屈羽间平均父子龄差25岁,很正常。因此,禽处生年为周宣王二十七年庚子(前801)。
转:锡谱载,生于“周宣王庚子年”,即前801年。此生年与曾祖屈羽之间平均父子龄差还不到17岁,偏小;再看后面明细表,转卒于前681年,享寿高达121岁(虚),不可信,该生年有误。
转生于何年呢?互联网(豆丁网)《泰伯吴氏始祖》中载“生于周平王丙子”,即前765年,与父龄差为36岁,正常。因此,转生年应为周平王六年丙子(前765)。
颇高:锡谱载,生于“周平王二十二年壬辰”,即前749年,与父龄差只有16岁,偏小。
互联网(豆丁网)《泰伯吴氏始祖》中载“生于周平王壬子”,即前729年。此生年与父龄差36岁,正常。因此,颇高生年为周平王四十二年壬子(前729)。
勾卑:锡谱载,生于“周庄王四年戊子”,即前693年。此生年无疑义,与父龄差36岁。因此,勾卑生年为周庄王四年戊子(前693)。
去齐:锡谱载,生于“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即前657年。此生年亦无疑义,与父龄差亦为36岁。因此,去齐生年为周惠王二十年甲子(前657)。
寿梦:锡谱载,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庚子”,薨于“周灵王十一年庚子九月”(前561),“享年60岁”。襄王三十二年干支为辛丑,公元纪年为前620年。三十一年才是庚子,公元纪年为前621年。前620—前561=59岁,正好虚岁60(古人贯用虚岁),卒年和享寿无误。故认定寿梦生年为周襄王三十二年辛丑(前620)。按:福建晋江1981年版《吴氏大族谱》及湖北大冶柯氏宗谱均为辛丑年。
诸樊:寿梦长子。锡谱未载生年。但据其卒年及享寿可以推算。锡谱载“薨于周灵王二十四年癸丑”,即前548年,“终年四十八岁”。考虑虚岁因素,当生于前595(=前548+47)年。因此,诸樊生年为周定王十二年丙寅(前595),薨于周灵王二十四年癸丑(前548)。
余祭:寿梦次子。锡谱载,生于“周定王十八年壬申”(前589),“薨于周景王元年丁巳五月”(前544),“在位四年”(按:应为十七年,《史记》太伯世家******载“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眛立。”《手册》同《史记》,也为十七年)。生年没有疑义,比兄诸樊小六岁,正常。卒年是配在位四年的,在位时间错,卒年当然错,《手册》为庚午(前531)年。因此,余祭生年为周定王十八年壬申(前589),卒年为周景王十四年庚午(前531),在位十七年。
余昧:寿梦三子。《史记》作余眛。锡谱载,生于“周简王五年庚辰”(前581),“在位十七年”,“薨于周景王十八年甲戌”(前527)。生年没有疑义,较兄余祭小8岁,正常。卒年同《手册》。在位时间讹误,《史记》太伯世家******和《手册》均为四年。因此,余昧生年为周简王五年庚辰(前581),卒年为周景王十八年甲戌(前527),在位四年。
【季札:寿梦四子。锡谱载,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前576)较兄余昧小5岁,正常。可见诸樊四兄弟年龄很正常】
僚:余昧长子。锡谱未载生年。《史记》太伯世家******载“十三年春……公子光……使专诸……弑王僚”。僚十三年即前514年,因在春天被刺,该年在位时间短,故《手册》定其在位12年而非十三年:前526年至前515年,将前514年定为光(阖闾)元年。僚生年不详,卒年为周敬王六年丁亥(前514)。
光:诸樊长子。号阖庐,一作阖闾。锡谱未载生年,而载公于“周敬王二十四年……卒于陉”,是年为前496年。查《手册》可知卒年为周敬王二十四年乙巳(前496)。
夫差:光次子。锡谱未载生年,而载“于周元王四年,夫差战败自杀”。从《手册》可知:夫差十九年为前477年,但夫差不是卒于这一年,《史记》太伯世家******载“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夫差“遂自刭死。”是年为前473年。因此,夫差卒年为周元王四年戊辰(前473),在位二十三年。
从一世仲雍至十八世寿梦,平均父子龄差超过34岁[=(前1207—前620)÷17],大部分达到或超过37岁。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按锡谱记载,其中连续8个37岁,4个连续36岁。这一罕见现象使人甚感疑惑,不知是自然形成还是后裔人为所致。为了增强可信度,柯相的生年未按锡谱,而按互联网所载。这样,父子龄差37还有连续4个。
综上所述,除了泰伯、仲雍、季简、柯相、寿梦的生年按王年以外, 其余均按干支纪年或王年加干支。
二.吴国君王的在位时间
吴国计传21世,25位君王。历代君王的在位时间,锡谱均有记载,绝大多数未发现问题,只有两处讹误:
(1)余祭、余昧的在位时间互相错位:将余祭的十七年错为四年,余昧的四年错为十七年。
本来,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他们的在位时间已经清清楚楚:余祭十七年,余眛四年。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中载:余祭四年“守门阍杀余祭”。既然在位四年被杀,那为什么年表又将其在位时间排到十七年呢?这不是既与《吴太伯世家******》矛盾,年表又自相矛盾吗?因此,笔者以为,这一记载是笔误,被杀者应是余眛,而不是余祭。因为《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四年,王余眛卒”。一个是四年被杀,一个是四年卒,都是四年。难道是巧合吗?笔者以为不是。“被杀”者和“卒”者应是同一人,这一人是余眛而不是余祭。余眛的在位时间,世家和年表的记载均为四年,毋庸置疑。
《中国历史纪年手册》也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余眛在位四年。
(2)柯卢的在位时间令人生疑:生年为前925年,前877年即位(详见后面的明细表),如按锡谱“在位五十九年”计,,则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卒年)为前819[(=前877—(59—1)]年,那么享寿为106岁。这一假设可信度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源流》卷为在位39年,福建晋江1981年版《吴氏大族谱》为15年。考虑到吴国的存续时间(697年,详见后面“吴国起讫时间”)与各位君王的在位时间之和应该相等,故将柯卢的在位时间定为18年。这样,其享寿为66岁(虚),可信。其他君王的在位时间未发现有何不妥,悉从锡谱。
三.吴国起讫时间
吴国的存续时间,谱牒中记载较多的为650年。笔者认为不准确。国家的存续时间,应该等于各位君王的在位时间之和。泰伯开始即位的时间就是吴国开始建国的时间。前面已经辨明,泰伯即位的时间是前1169年。吴国亡于公元前473年,这点已很明确,没有疑义。那么吴国的存续时间就是697(=前1169—前472)年,而不是《中华吴氏大统宗谱》、《锡谱》和一些地方谱所记载的650年。甚至有的地方谱将部分君王的在位时间进行了大幅度调减,如福建晋江1981年版《吴氏大族谱》为448年。殊不知,就是周武王于前1046年封周章之前几位君王的在位时间不算,也远不止448年。
为了使问题的辨析更加清楚明白,特制明细表如下: